分享

何去何从 | 城市流行病已全面爆发

 仰天长笑123 2018-09-20

“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如此预言。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公共安全事件频发——面对人类历史以来最迅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显然有些措手不及,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愈演愈烈的“城市病”给市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显示,一线城市“大城市病”指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大城市病”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大多是单中心、中心城区人口集聚程度较为严重的城市。人口向单中心过度集聚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在中心城区人口集聚程度较严重的城市,“大城市病”指数也相对较高,呈较显著的正相关趋势。

毫无疑问,当下,城市病已经成为解决社会问题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碍,也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那么,我国的“城市病”究竟因何而起?城市“生病”就是因为太大吗?

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我国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6个,而超过700万的已经有十几个。

规划布局不完善、功能定位不合理、管理方式不科学。具体分析,我国“城市病”的成因是多元的。从深层次看,我国的“城市病”有政绩考核体系、财税体制不完善等体制机制性原因。

一段时间以来,在过于看重GDP指标的考核“指挥棒”下,一些城市重“项目”轻“承载”,争抢大型项目,拒绝产业外移;一些城市重“面子”轻“里子”,宏伟的摩天大楼与脆弱的下水道并存,一遇暴雨就会造成内涝和交通瘫痪;还有一些城市“亲商”有余“亲民”不足,商业地产开发往往超出规划强度,致使周边基础设施容量不足。城市华丽而羸弱,“城市病”也就不请自来了。

由此可见,“城市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这些病因大城市有,很多中小城市也有,不能把“城市病”看成是大城市的“专属病”。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城市已告别“城市病”。

1910年,美国纽约人口不足200万,却遭受着严重的空气污染,只有5%的人活到60岁,20%的幼儿活不到5岁。如今,纽约大都会区人口超过1800万,不仅治好了“城市病”,还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城市桂冠。

上世纪50年代,英国伦敦人口不足800万,却发生了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警察大白天要打着火把才能指挥交通,伦敦城里到处都是咳嗽声,一次烟雾事件,仅4天时间就死亡4000多人。如今,伦敦大都会区人口超过1200万,却重现了蓝天白云。

与之相反,国内一些二、三线城市却正在爆发“城市病”。

根据对全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当城镇化率在50%~70%时,“城市病”有可能集中爆发。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城市病”日益凸显,对城市社会结构和市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冲击,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防治。

被困扰的城市开始纷纷寻找出路,试图摆脱工业文明的窠臼,进入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被认为应该保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城市未来发展将向何处去?城市发展专家还提出了以下路径。

他们认为,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第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第三,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

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性举措。

来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权威信息显示,2017年将加大“城市病”的治理整治力度:全年新开工地下综合管廊要在2000公里以上。同时,要加快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加快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大力推进雾霾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通过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

住房城乡建设部全面部署“城市双修”工作,城乡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据悉,继将海南省三亚市作为首个试点城市之后,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福州等19个城市公布为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