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越田黄说之 寿山田黄石皮鉴定要领

 马越颢伦 2018-09-21

物以稀为贵,作为石中之帝的寿山田黄石如今真的像世界上的皇帝一样越来越少了。仅从经济学角度,田黄石具有巨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早已成为昨日黄花,单克价格过万元也已不再是惊人的新闻。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式各样的仿冒田黄石不断出现,迫使鉴定工作不断呈精细化趋势发展。

鉴定田黄石本来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由于样品资源匮乏,消费者亲自上手可能性极小,造假手段推陈出新,鉴定专家水平参差不齐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原本简单的事变得越发复杂起来。很多读者希望《马越田黄说》能多讲一些实用而有效的田黄石鉴定方法,笔者便根据自己的收藏心得结合前人的宝贵经验,说一说田黄鉴定过程之中的实战技巧。

田黄石的概念

田黄石,简称田黄,是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曾被乾隆皇帝封为石帝用于祭天。田黄石是产于福州市郊寿山溪流域水稻田和溪谷下的地层中的砾石,并因呈黄色而得名,田黄石具备细、结、温、润、凝、腻六德,原石多有石皮,加工后的艺术品可见萝卜纹、红格等特征。地质学专家对业界公认的田黄石标准样本进行检测后得出结论:田黄石的主要物料成分为地(迪)开石或珍珠陶石,莫氏硬度介于2--3之间,密度为2.584--2.782g/cm³。田黄石呈蜡质光泽,因颜色不同大致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黑田、绿田等,这些田黄石的共同个性是经无色背光照射后可呈现黄色光芒。田黄石性稳定,处于相对干燥的环境中不会出现开裂现象。

首德次符是传统眼学公认的鉴定标准,但是由于细、结、温、润、凝、腻等六德均属于难以量化的形容词,所以笔者决定采取先具象后抽象的次序逐渐为大家介绍。 

田黄石皮的形成原因

田黄石是掘性石,即像鹅卵石一样的没有具体矿脉的单颗粒独石,也称砾石。田黄石的原石表面通常有或薄或厚的表皮包裹,人们习惯将其称为石皮。田黄石属于冲积型次生砂矿,大部分田黄石都有石皮,石皮的颜色、厚度、硬度均与二次成矿的环境有关。

寿山石是田黄石的原生矿脉,因受到内部应力或外力的作用产生脱落或者分离,分离体被寿山溪的水流搬运到泥土或者沙土中。以砾石形态存在的分离体在新的地质环境下约数万年的时间里,遭遇周围有机酸性土壤侵蚀逐渐形成石皮。

田黄石皮的种类

常见的田黄石皮的分类方法有厚度分类法、颜色分类法、层数分类法、材质分类法等。按照厚度的不同,田黄石皮可分为无皮、薄皮、厚皮等;按照颜色的不同,田黄石皮可分为黄皮、黑皮、黄皮、白皮、红皮、黑绿皮等;按照层数的不同,可分为单层皮、双层皮、三层皮等;按照材质的不同,田黄石皮可分为水皮、土皮、石皮等,按照喻体的不同,可分为乌鸦皮、蛤蟆皮、糖皮等。

值得注意的是,石皮并不是田黄的绝对特征,尤其对民国前的田黄艺术品做鉴定的时候,石皮仅仅能作为一个近乎可以忽略的参考要素,因为影响美观,采取圆雕的田黄艺术品通常是不带皮的。

田黄石皮的成分

地矿专家通过科学方法检测证明,田黄石皮与石肉的主要差异源于褐铁矿的含量。田黄石的原生矿普遍含有黄铁矿,剥落进入寿山溪后,黄铁矿以自然界的氧化铁硫杆菌为催化剂氧化形成硫酸和铁离子溶于寿山溪水中。溶于寿山溪水中的铁离子可扩散进入田黄,再水解变为褐铁矿:Fe(OH)+H。还有的田黄石皮颜色为赤铁矿Fe(OH)所致而呈现偏黑褐色。现实中还有一些白色石皮的田黄,主要原因是环境中酸性较强,导致田黄石表面褐铁矿流失而显示出地开石原有的白色。

通常情况下,非白色田黄的石皮褐铁矿含量远远大于石肉。仅靠传统眼学判断褐铁矿的含量是极为艰难的,所以笔者一再主张鉴定专家,尤其是福建地区仅凭雕刻成名的鉴定专家,尽量放下身段和面子,采取眼学与科学相结合的方式鉴定田黄石,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判率,做到真正的为顾客负责。

田黄石皮与石肉的特点

很多有经验的专家可以通过石皮的种类判断出田黄的挖掘地所处位置,并大致知道内部田黄质地的好坏。二次成矿环境含水量高的田黄石多为无皮或薄皮;含水量适中的,石皮厚度也适中;含水量低的,石皮较厚。

田黄石的硬度介于2-3之间,也就是比人的指甲硬,比铜软。可以肯定地说,用指甲能够划动的田黄石必假无疑。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指甲是可以在土皮田黄的石皮上划出痕迹的,这种情况只有在田黄原石上可见,成品是见不到的。石质化的田黄皮称为石皮,石皮相对较厚,内部田黄的质地也通常欠佳。再次强调一下,人类的指甲是无法在田黄石上划出痕迹的。

田黄石皮的鉴定要领

水皮田黄的石皮与石肉基本上是融为一体的,没有明显的界限,有所不同的是颜色及透光度的轻微差异,以及石皮表面的粗糙痕迹。土皮田黄的皮的硬度极低,通常不做薄意留皮之用。石皮田黄的石皮透光率极低,通常在作品的底部出现。

无论是传统眼学还是现代科技检测,均不将石皮视为鉴定田黄石的绝对指标。所谓“无皮不成田”原则上是一个伪概念。从另外一个角度,田黄石皮是验证独石的上好方法,因为田黄石绝对是独石(也就是砾石)。需要注意的是:田黄石一定是独石,但是独石却不一定是田黄石。

田黄石皮的概念是龚纶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并与成书于1933年,即民国22年的著作《寿山石谱》中率先发表。在此之后,张俊勋和陈子奋先生分别在成书于1934年的《寿山石考》和1939年的《寿山石小志》中提到了田黄的石皮。由此可见,完成于1939年,即民国28年以后的田黄石雕艺术品基本上是可见石皮的痕迹的,而成于1933年之前的艺术品若不见石皮,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作者简介

 

马越,字颢伦,号鹿鼎先生,1969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田黄文化学者,资深收藏家。现为中国国际艺术联盟收藏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正能量课题组研究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艺术品评估师,北京鸿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马越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规律性研究,以田黄、翡翠、古玉、陨石、天珠等为收藏主项,主要著作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田黄专业书籍《一代大师雕百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