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覆水难收——《论语》学习256-258

 背后国文 2018-09-21
 

先进篇第十一·三(256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钱穆译先生说:“回呀!他不是一个有助于我的人呀。他对我说的话,都悦怿的。”

杨伯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傅佩荣译】孔子说:“回啊,不是帮助我的人,他对我所说的话没有不满意的。”

本章解释很浅显,但要好好理解一下里面的含义。

首先孔子说颜回不是一个对他有帮助的人,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希望学生经过思考后提问,问的越多,道理就越明白。然颜渊闻一知十,又能践行实践,他很少有想不明白的问题问老师,所以孔子说”非助我者也”。

其次孔子说颜回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满意的,这又该怎样理解?这是因为颜渊自己对孔子的学说、思想有高度的契合,只是掌握的先后、深浅不一样,所以颜渊对孔子所说的理论思想完全认可,自然没有不满意。

这也是一段赞美颜渊的话,与”贤者回也”有同样的赞美之情。

 

先进篇第十一·四(257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钱穆译先生说:“闵子骞真孝呀!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什么非议。”

杨伯峻译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别人对于他爹娘兄弟称赞他的言语并无异议。”

【傅佩荣译】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都不质疑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

间,间然,非议。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一个人孝不孝,很多时候是听那个人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说出来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人们根据这个人的一贯表现看出来的。人们往往对其家里人说的话不相信,认为可能有所隐瞒,或有所虚夸。本章孔子说闵子骞孝顺,是因为别人对他父母兄弟说的话没有异议,那么就是说闵子骞的家人说的话应该是中肯的、没有偏颇的,也没有故意夸大其词的。人们不需要看闵子骞的表现,而只要听了他家人的说法就可认为闵子骞是非常孝顺的。这里面应该有原因的。

相传闵子骞母亲过世后,父亲再娶,尔后又生了二个子女,但其后母待闵子骞刻薄。冬天,这个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子骞穿的衣裳里面塞的芦花。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外出,车子出了故障,他的父亲以为是闵子骞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里面的的芦花。他父亲要将后母休掉,闵子骞不计前嫌,为后母开脱,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感动并劝阻了父亲。在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种情况下,家里人说闵子骞孝顺,那肯定是真的孝顺了。

如果按照这个传说,闵子骞不仅是孝了,更是修养有德了。

 

先进篇第十一·五(258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钱穆译南容一天三次反复读那白圭之诗,孔子把侄女嫁了他。

杨伯峻译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几句诗读了又读,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傅佩荣译】南容一再诵读《白圭》之诗,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复,重复。白圭,出自《诗·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意思是:白玉有瑕疵,还可以磨掉;说话有缺点,就没有办法补救了。

前面学过,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戳。”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公治长1》)孔子说南容能谨言慎行,能够审时度势,顺应时变,天下有道就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天下无道则明哲保身、免于刑戮。可见孔子对通权达变者还是抱欣赏的态度,这也是他对知者的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