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时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昵称32901809 2018-09-21

好朋友Jessica(大J)的故事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是她的经历真的是太令人惊叹和敬佩。

她原本是知名外企的高级经理,在美国怀孕28周早产下女儿小D,孩子一出生就在重症监护室经过了漫长的抢救。随后她又独自一人和美国无数专家一起对小D进行康复训练,如今小D已经在她的照料和养育下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和生活。

过时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她遭遇的所有艰难、困苦、孤独以及对希望的坚定之心,让她从一个高知女性到辞职成为全职妈妈,再到逐渐成长为一位养育和教育领域的意见领袖。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她创办的大J小D公众号已经有120万用户,并且出版了三本关于养育和教育的著作,总销量突破50万册。

如今,她又去纽约继续攻读儿童早期教育专业,在从达人向真正专家迈进的路上越走越远。一路的自我精进,注定她必然会拥抱一个化茧为蝶的人生。

在我看来,大J新书《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中传达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具备了天然的国际化视角和基于科学养育的基本素质。

为什么呢?

以前,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大部分的教育其实都是一种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科学。

这些观念的诞生都是在脑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现代科学崛起之前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理念的价值或者存在的科学性,但是这些观念是否都符合科学,是否被真正广泛验证过,并没有真正基于科学视角下的充分讨论。

在以前,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了怎么办?原因是什么?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答案往往是一种观念的约束和一些共同的选择,多是脱离科学的。

今天,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末尾,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快速进步,实际上已经把手工业时代以前人类留下来的很多关于儿童教育的认知进行了重新定义。

实际上,今天世界的变化之大,由不得我们保守过去的已经过时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以迎接一个更为不确定性的未来。

如果我们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对父母决策的定义和孩子成长的定义是过时的、守旧的、非科学的话,教育就会事倍功半,这一点是所有父母需要重新认知的。

所以,大J的《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中,很多教育认知首先是基于华人家庭传统的,但是身在美国,又不得不面对国际化社会。

而且,她在美国跟当地的世界顶级医生、教育专家和纽约高校的教授所学习到的,全部是当今世界最领先的基于科学最前沿的脑科学、心理学的成果之上的认知。她提出了成长型家庭教育的理念,被读者和学界广泛认可,所以国际化和科学教育是她教育观念非常重要的特点。

大J最近在国内宣传她的新书《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上个星期,我应邀参加了中国妇女出版社和大J一起主办的一场题为“成长型家庭教育”的沙龙,和大J及其他多位嘉宾进行了多角度交流。论坛讨论引发的关于成长型家庭的很多观点,个人认为,对很多父母有启发意义和行动价值。

过时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是否成为成长型父母,已经成为家庭发展优劣的重要分水岭。

以我自己成长经历来说,从小到大,就是模版式地一路走来。我的父母会用一些世俗定义的成功来要求我,当然,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对。

直到自己为人父以后,反思我的过去,反思我的三观,对于父亲这样一个角色,我知道了,我的认知需要不断地更新迭代。

目前,有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急功近利,或者有些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者说只要求孩子成长,而父母自己却固步自封,导致了让孩子的成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我经常说,你每天打麻将,要孩子好好做人,根本不可能!这让我感觉到,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或者做成长型家庭的迫切性。

“成长型家庭”我们提了好些年,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家庭却很少。

那么,在当前飞速变化的社会状况下,家长们应该如何去做成长型父母?又应如何去构建成长型家庭的生态呢?

一、一个“渣爸”的自我反思

过时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父母,做起来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儿,尤其是男性,以女性(尤其当妈后)视角来看,男人大多都是“渣爸”

当然,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渣爸”,看看周围,有几个当爸爸的不“渣”呢?

男性在不管孩子这件事情上的“天赋”,可以追溯到16万年前。从我们人类的祖先智人称霸一直到今天,十多万年以来,男性在幼崽的陪伴和呵护方面,始终如一地保持着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疏离感。

后来,我在多本人类学家的著作里,找到了荒谬却又真实的答案——据目前考古资料表明,可以称之为人类的近16万年的进化史里,有明确配偶婚姻制度的历史至今不足6000年。

你看,父亲的“渣”是人类社会由来已久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里不是要为父亲辩解,父亲在这16万年的进化史里,其中有15万多年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妈妈知道孩子是“我生的”,但是爸爸不知道,所以他不愿意养这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不确定,就若即若离、心不在焉的。

我们也会发现,性格中比较“娘”的那种父亲,也就是母性比较充足的男性,可能会对孩子照顾多一点儿。

我不是为爸爸们找借口,这只是人类进化形成的一个路径依赖。但是文明的标志就是男性回归家庭的效率和质量。

在美国,连总统都回家陪伴孩子吃饭,为什么?为什么要陪孩子吃饭?为什么把吃饭这个场景看得那么重要?

后来我明白了,吃饭的场景是孩子通向复杂社会关系的第一步,饭桌上孩子能感受到多层次社会角色,会有察言观色,也能逐步开始理解自己和别人之间关系。

如果一家人只是闷头吃饭,吃饱了之后看电视,孩子跟社会关系的链条就是有断层的。但是今天,很多以为挣钱就是全部的男人,他会觉得陪孩子吃饭不重要,不是他的事儿。

我今年6月从中信出版集团辞掉副总裁的工作,更多地回到家庭,可以更多地陪伴孩子吃饭、学习、锻炼、社交,可以陪即将生二胎的妻子,照顾她生活起居,比以前繁忙工作时候好很多,但是还可以做得再好一点,但我认为还没有达到做一个合格丈夫和父亲的目标。

二、成长型父母的定义与教育的本质

过时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进入教育行业后,我才发现,真正优秀的父母,换言之,所谓成长型父母,总会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升级两个认知:

1父母身份的觉醒

父母的成长意识,首先是来自父母身份的觉醒。这听起来有点绕。过去我们的父辈们,对于孩子很大程度的体现是基因存续(当然并不是说他们只做了这个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

但是他们对身份觉醒这件事情,换句话说,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是没有清晰认知的,也就是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方面的自觉性是不够的,父母们都在亦步亦趋地甚至是摸爬滚打地成长。

我的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这也是我给自己的一次机会,重新认知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我觉得,只要有意愿去做,今天也许就比昨天好一点儿。

我曾经说过,只有真正渴望成为父亲的人,才会给家庭以温暖的力量,在我看来,如何去重新认知父亲这个角色是成为成长型父亲的第一步。

我曾经思考过,所有的家庭冲突、孩子和社会的冲突都是源于对“自我”这个因素的看法是否是理性且客观的。

“自我”是不是开放的,是否可以重塑?

我们过去有人提学习型家庭,强调好学,但是成长型意味着“自我”的更新迭代,而学习型只是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和知识,未必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父母在父母的“自我”里是可以变革和重塑的;孩子在孩子的“自我”里也是可以变革和重塑的。

一旦固化,就一定会发生冲突。我们回望过去人类所有的冲突都是因为对于自我的认知是固化的,缺乏开放性的,所以才导致了矛盾和冲突。

而成长型家庭是,必须不能停留在过去,你认为你已经定型了的观念是非常麻烦的,但今天世界的变化速度,已经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能停留在不变的世界,所以父母身份的觉醒,才能有效地和孩子的世界保持一致的开放性和可塑性,才能实现共同成长。

过时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2家庭的生态和父母的重建

今天知识的爆炸速度和人类的连接效率都导致了我们必须不停地重建自我。为什么那么紧迫?因为如果你一旦停下来就会被世界抛弃,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我们作为家长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自我的重建过程,也就是家庭的生态和父母的重建。

我们要把视野放之全球,基于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这些科学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社会)。

例如,中国家庭不会允许普通幼儿园的孩子像小D(大J的女儿)穿着泳装去学校,但是在美国可以,我们讨论这件事,就是在考虑中国环境下现在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这个过程我觉得就是父母的觉醒与重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像大J提出的领航、护航还是并航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先后关系,其实都是交错在一起的。也可以说像龙应台提出的目送的关系,孩子离开妈妈身体的那一瞬间就注定着要不断地失去他,失去也是成长,成长是我们必要的代价和必要的丧失。

无论作为父亲还是母亲,我们首先有了父母的这个角色,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先要把我们自己教育好。

这不仅是重建,还是建设,不断地建设和不断地重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三、成长型精英家庭教育是什么样?

过时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说完教育的本质,我们再来看看成长型精英教育,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直到今天,我认为精英教育的目标分为两种:

1用制度和方法克制人性中的弱点

人性中的弱点有强烈的共性——贪婪、恐惧、懒惰、嫉妒……每个家庭所存在的问题都包含在这些弱点里面。

我们想一想,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比如,孩子玩游戏,就是对自己的管束和约束和自控能力不够。

理想的教育其实是,在出现这些难以约束的行为之前,你有什么方法去有效约束,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也更是教育所要真正追求实现的目标。

我们通常会说假如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不好好上学怎么办?其实这些都是教育者应该具有并且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孩子走出困境和让家庭走出困境的必要能力,这是理想教育的一个基础。

我觉得如何学会精准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是迈向健全人格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拥有健全人格的可能性就是很小的。

所以,这需要我们更多的教育者去为不同类型的家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也是我们做出版,做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2实现天赋的自由

大J说,每个小孩都是一个宝藏,不是说孩子的大脑里面预存了很多信息,是一座宝藏,而是孩子作为一个新的生命和别的生命可能存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那些天赋的差异、多样以及多元可能,使得人类社会更有趣,更有开放性。如果所有人都一样的话,这个世界是无趣的。

所以,父母在塑造孩子自我约束和管束的前提下,能够让孩子的天性和天赋更加开放和自由,让他们呈现更多的可能,这才是精英教育的目标。

欧美的精英教育不谈各项指标怎么样,也不是做得更优秀等待被选择,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如何成为有决策力、洞察力、创造力和领导力的人。

我特别强调一点,精英教育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决策教育,因为洞察、创造和领导力的本质是学会在复杂情况下如何做决策,真正学会怎么做决定,才能让自己的天性和天赋得以最大化的发挥。

灵性得以激发也是精英教育中非常重要的。

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是:我怎么变优秀,怎么被选择;

而精英家庭的教育则是:天赋如何得以发挥,人格如何得以健全,然后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正向反馈。

大J在新书里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向大家介绍如何帮孩子激发潜能,让天赋自由。

对于中国的大多家庭来说,量化的中产式的教育可能还是基础,这就需要父母保持心态开放,才能保证孩子不会丧失天赋自由的可能。

四、结束语

过时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这个词是可变更、可迭代的状态,这也是科学精神的真谛。

很多人认为,科学是笃定的原理和道理,但我认为永恒科学的精髓是质疑的精神,保持开放迭代和变革的精神规范。

古代君子自省,自我怀疑的精神,也是成长型家庭的内在思维基础。

如果一旦你被存量束缚住了,迷信很多恒定不变认知,那就实际上违背了科学精神,违背了成长的规律。只要你拥有质疑精神,并且具有拥抱变化的能力,你的家庭才可能形成所谓的成长型家庭生态。

这就需要父母以开放的、成长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和家庭的共同成长。

人类并不是说没有笃定要信的东西,我认为宗教强调信,科学强调疑,科学和宗教是人类认知自我和认知世界的两种力量和方式,信和疑之间不断摇摆的过程,也是人类获得进步的必由路径。

成长型家庭想要获得的话,不能一成不变地相信什么或一成不变地质疑什么,要左右摇摆才能推动家庭的成长,才能促进父母和孩子的成长。

父母不要告诉孩子这是唯一的答案,那是唯一的选择,变化是永远的。如果放弃了变化的思维方式,想获得成长的生态就会变得不可能。

布谷说说

大J的新书《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中最大的主张就是,如何实现家庭的成长性。

我们要相信,过时的理念不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所以,我也用我个人最大的热情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的读者,希望你们在书中找到那种给家庭、给孩子赋能的最底层力量,让我们有机会拥有和大J相似的精进人生。

过时的教育理念,怎么可能教出可以面向未来的孩子?

《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