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

 木香草堂 2018-09-21

2-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2-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张玉萍  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一、情绪理解能力的涵义及重要性

情绪理解是个体对自我和他人情绪心理状态的认知能力,并能够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包括描述情绪体验,识别情绪线索和情绪引发事件,理解情绪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的差异,理解冲突性情绪,对模糊情境中表达的情绪进行推理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它作为情绪智力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有关情绪-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关键因素。

理解和推理情绪能力是儿童社会性技能的重要内容,对儿童自我及社会行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情绪理解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提供基础,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儿童拥有情绪理解能力,能更好地理解别人,更好地与别人共处。有研究表明,情绪理解是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因素,与社会胜任力及积极的同伴关系具有很高的相关。另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识别能力,能帮助儿童更好地接纳行为的责任并产生适应性问题解决,小学生识别和标定情绪的能力与他们的社会适应和学业成就密切相关,而在情绪识别和情绪标定上的缺陷可以预测儿童的抑郁倾向和退缩行为,因此,基于情绪理解对社会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常将情绪理解作为个体差异的一测量指标,来探讨情绪理解与社会功能的关系。幼儿的情绪理解对其同期和后期的社会能力、问题行为等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2-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能力的培养策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2-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的相关研究

    有研究发现,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开始掌握情绪词汇;从三岁开始,儿童能够评价引发情绪的原因,能够意识到引起一种情绪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并开始自发地追问这些原因。大多数研究证实3岁是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期, 4岁基本获得该能力,对积极情绪理解的能力要高于消极情绪的理解。在学前儿童情绪知识方面,尤其是消极情绪的知识存在空白;同时研究还存在着儿童情绪理解的性别方面差异的争论,认为女孩对影响情绪的环境因素的理解比同龄的男孩好,女孩推测他人的情绪状态的能力要高于男孩。

前人的不同研究探讨了情绪理解的不同成分,包括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混合情绪理解,情绪表现规则,情绪调节策略知识等。把情绪理解分为情绪状态的理解和情绪过程的理解两部分。

前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理解,是相对静态的,主要包括: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和混合情绪理解等。譬如Nelson等人提出,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反应出儿童能通过情绪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情绪情景识别指的是在特定情景中,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识别或推断,许多研究创设一系列特定情绪的代表性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儿童,考察儿童是否可以对情景中的人物的情绪进行正确识别。情绪情景识别是情绪理解中的重要成分;混合情绪理解是指儿童认识到同一情景可能会引发同一个体两种不同或矛盾的情绪反应。研究发现,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对混合情绪有所了解。8岁儿童就可以预测在一些情景中能够同时产生三种情绪。

后者是对情绪过程的理解,是相对动态的,不在于理解他人当时的情绪,而在于理解情绪的前因后果及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包括:情绪原因的理解,愿望与信念对情绪作用的理解,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和情绪调节的知识等。如情绪归因是让儿童讨论情绪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5-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Fabes等人研究表明,相比积极情绪,儿童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更能够稳定识别;不同于情绪情景识别中,积极情绪更容易识别的结果;

与信念和愿望相联系的情绪理解是指是由现实情境、愿望引发的基本情绪和由信念等认知评价介入其中的认知性情绪,前者被分析为基本情绪,如高兴、悲伤、痛苦以及愤怒等。后者是在如骄傲、失望以及嫉妒等复杂的情绪中,对这些主观性情绪而言,认知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经典范式Harris等人,如在小白兔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橙汁换掉了小白兔喜欢的苹果汁,分别询问儿童小白兔在喝橙汁前和喝橙汁后的感受。研究发现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晚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愿望和信念对儿童情绪作用的理解,探测儿童对情绪的理解是基于愿望还是信念,由此推断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研究发现,3-7岁的儿童对日常情景中行为的情绪预期,就与他们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特征的能力有关,他们逐渐了解快乐、悲伤、害怕等基本情绪。也是愿望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如一个人感到悲伤难过,是由于失去了想要的,或没有得到期望的。对于能理解别人愿望的儿童,他们知道只要人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那无论情景如何,都能引发悲伤的情绪。即一个情境引发人们哪种情绪,要看该情境是否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个体的愿望和所持有的信念是决定情绪状态最主要的原因。3岁是幼儿能理解基于愿望的情绪。到了45岁儿童开始理解信念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这个年龄的儿童知道人们的行为是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但如果他们对目标的信念是错误的,那么他们回去错误方向去寻求目标,而且人们感到高兴或悲伤是依赖于他们对能否获得想要客体的预期,不管预期是否符合现实的情境。例如,儿童知道,虽然一个糖果里没有糖果,但对于认为里面装有糖果的人,当得到或看到糖盒,也会感到高兴。

情绪表现规则知识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景下调节情绪的表达,以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规则。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压力促使儿童根据更多的社会期望来调节情绪。比如,即使得到一个不喜欢的礼物,也要微笑并表示喜欢这个礼物。Jones等人认为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包括:表情调节(expression_r regulation)和目标(goals)。有研究发现,6岁儿童已经掌握了最初有关情绪表现规则的面部表露和内心体验的区分技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儿童掩饰情绪的理由主要是自我保护;研究还表明,在失望情景中,如果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就认为其对情绪表现规则的认知水平较高。

情绪调节的理解包括产生情绪后的调节策略,产生的情绪对他人的影响(情绪结果的理解)等问题。结果发现,儿童认为生气/羞愧的最佳调节方式是问题解决,伤心的最佳调节方式是寻求支持,害怕的最佳调节方式是问题解决和寻求支持。Jenkins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能认识到不同的情绪会引发接受者不同的行为反应,生气会引发接受者更多的恐惧、生气和远离;伤心和害怕引起接受者更多的伤心,以及安慰、目标修复等亲社会反应。

总之,关于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在3-67之间会出现重要转折,研究发现,3-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岁左右是表情识别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到了4岁,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迅速发展起来,6岁儿童的二级情绪理解能力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对同伴接纳的影响可能取决于情绪理解力的复杂水平,

三、影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因素

许多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测量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高低的,但尚未能深入探讨情绪理解的内部过程,比如情绪理解的个体差异的来源是什么?是否是个体内部因素如气质、情绪倾向等起作用呢,在内容上,不同线索如何影响情绪理解,情绪理解的作用机制包括各种因素对情绪理解的影响和情绪理解对儿童社会能力和心理健康的作用等等。

而国外研究发现,影响情绪理解力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际因素,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庭经验。其二,是个体的个人因素,主要涉及性别、年龄、认知和言语能力。研究者多采用情景故事法、木偶剧、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影响儿童情绪理解力的因素。

(一)   情感环境因素:

情绪是人对待认知任务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情绪在儿童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Sullivan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大都来自别人对儿童的看法。别人给儿童的反馈,包括对儿童行为的态度;所谓“好我”、“坏我”都隐藏儿童的情绪。“好我”带来愉悦的感觉,“坏我”则令儿童感到痛苦与没有安全感。班杜拉(Bandura)以社会认知的观点来看儿童的情绪。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儿童的许多行为包括情绪行为经由观察学习而来。Brown的研究也揭示了3岁儿童与家庭成员讨论情绪发生的原因、与哥哥姐姐积极地交流和语言能力都和其6岁的情绪理解显著相关。Cassidy等人发现家庭情绪表露与儿童的情绪理解存在相关。与儿童情绪的表现规则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儿童的所处的情感环境对儿童情绪理解影响至关重要。

(二)   认知经验因素:

Kusche情绪理解的研究中提出情绪理解的四个维度:情绪词汇的理解,情绪识别线索的理解,情绪与事件/行为间因果关系的理解,情绪隐藏的理解等等体现了儿童认知经验就预测着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Feshbach1978)认为儿童情绪的认知成分包括辨别他人的情绪、取代他人的观点和角色的能力,它是儿童发展正向社会能力的重要成分。

同理心的情感成份就是指儿童能分享他人的情绪感受,此反应的来源可能直接根据他人外显的情境、行为表现,也可能间接的由对方的处境、立场来推知(Eiserbergerstray2001)。自一岁开始,孩子已能由他人情绪的反应中,领悟到怎样的行为能安抚他人,激怒他人,分享快乐给他人,也能同理地回应他人的不舒服,当孩子渐长,其所表现的安抚行为越来越符合他人的需要,由儿童与他人的互动的观察中,常常可以发现他们对他人可以表现出的帮助,分享、肢体上的安慰,口语的同情、保护、担心等行为。这种同理心是儿童正向成长的重要基石。

如果儿童能感受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他人的痛苦,也有助于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和攻击行为的抑止;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能够正向预测幼儿建构性策略和回避性策略使用的情况,能够负向预测幼儿的破坏性策略。这是因为情绪观点采择能力高的幼儿能够整合各种环境信息,从而准确地推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因而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不对他人造成伤害,他们更多地采用社会性的策略,通过与其他幼儿协商或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冲突的情境,达到双方满意。

(三)   行为技能因素        

研究者认为,儿童在4岁左右才能认识到个体拥有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心理表征,或者他人拥有与自己的想法或愿望不一致的心理表征,并认识到他人的行为表现是以其心理认识为基础的,但在2岁儿童的装扮游戏中,其行为中已经表现出了与心理理解相对应的能力。因此,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推测装扮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成人提供交往机会,教会儿童交往技能,让儿童具有良好的社交行为,掌握社会交往技能,让儿童自主解决各种冲突事件,以及表现助人行为都会在行为和技能层面上影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尤其是减少竞争行为,避免过度鼓励儿童竞争。因为鼓励儿童竞争,常常不自觉地教育儿童只关注自己,而阻断了对他人需要和感受的觉察、反应。研究表明,高度竞争性的儿童表现较少的同理心。当儿童的竞争行为伤害到他人时,可让儿童想象自己正处于对方的处境,以此引导儿童体会他人感受。引发儿童的同理反应。

Barnett1897)指出,冷静、理性的解释并不足以引发孩子对他人感受的觉察,而应加上较强情感的诱发,且更进一步的提供方法,才能教育儿童如何感受和反应。

四、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儿童情绪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只会哭和笑到种种高级社会情感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

(一)运用情感策略,增进儿童情绪的感受能力

     情感策略是指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及完全被接纳的心理情境,使身处其中的儿童较自由、开放地进入同伴的和成人的情感世界,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才能被接纳、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原本某些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为某些不愉快的情绪,感受找寻正当的出路。

1、营造宽松和缓愉快的情绪氛围,增强他们对快乐的情绪体验,培养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

儿童的情绪若要健全,有赖于周围的成人建立正确的人类情绪各种知识及正确对待儿童的方式。欣赏儿童情绪表达的多面性,儿童时而冲动,时而出现负面情绪或正面情绪,这些都是不压抑情绪的表现。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涵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唯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能发展。所以,要充分理解和欣赏儿童的情感就意味着帮助孩子达到自由,让孩子在负责任的生活的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健康的情绪理解能力。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等),提供他们更多学习情绪理解的机会。

教师或父母作为认知、情绪上更加成熟的人,他们对孩子的情绪理解一方面要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又容易受自己的角色的限制。由于亲子关系的不对称性,他们总是要求孩子表现出符合文化规定的情绪评价,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同时,也由于自己成人的特权,有时不可能完全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使得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缺乏真正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彼此的情感沟通,限制了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

相反,要让孩子们在一个与成年人有着稳固关系的,安全的环境中自然成长,才能使他们找到人生的答案。要接受儿童提出的各种情感问题或者不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给他们,会使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更好。情绪无所谓对错,只有表现的方式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当儿童表现出不符合社会所强调的情绪表现方式时,若是一味地否定,将使儿童丧失学习情绪无对错的机会,因此,当此情形出现时,应先给予儿童情感上的接纳,之后再进行处理。

()运用认知策略,帮助儿童理解和正视自己的情绪,发展自我和他人情绪认知能力

 1、情感对话

孩子的情感来自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成年人的任务就是使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孩子们魔幻般的,充满图画和神话的思维中去,多与儿童进行情感对话。Dunn1991)认为儿童揣摩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时,常常依据家人之间的互动经验而来,家庭中的经验和家人情感的分享可以说是孩子对他人感受和想法的基本来源。因此,如果父母与孩子能常常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可能有助于孩子了解他人的情绪,此外,利用故事及周围的人、事来引导孩子设想他人情感和想法。也可能对孩子的情感的敏感性有帮助。

与孩子之间经常性的“情感对话”互动,能大大提高孩子对各种情绪的理解力。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母亲在讨论家庭成员的情绪上花的时间越多,其三岁孩子的情感观点采择能力越好,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越强。如果18个月大的儿童听到关于感受方面的谈话越多,那么该儿童2岁的时候,就比其他儿童更爱谈论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在家庭对话中,听到了较多关于情感话题的3岁儿童,到6岁半时,更好地识别他人的情感。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方面的教导是误导性的,孩子在童年期对情绪就有可能扭曲的理解。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在较多谈论感情话题的家庭中长大,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发展社会交往技能,还可以引导学前和学龄儿童表现出良好的道德情感。

2、情绪分享活动,让任何情绪都受到尊重,接纳、并持了解而非企图改变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情绪

选择气氛轻松愉快的时候,利用聊天、游戏、绘画、阅读等多种活动帮助他们分享彼此的情感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帮助孩子们舒缓情绪;增强孩子之间交流处理情绪的能力;让孩子学习了解别人;在情绪行为的处理上,彼此找到更多的交流,减少不良情绪的累积,提高心灵自由度。这种情绪分享是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活动,愉悦的气氛,自由开放的方式,慢慢地,便能发展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分享风格。

3、情绪训练课程,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识别和体验他人的情绪,发展移情能力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在于能够破译非言语信息,声调、手势和面部表情等,移情就是在情绪自我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并能预示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上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g hal)的研究认为,表现出识别非言语情绪天赋的孩子在学校里最受欢迎,情绪很稳定,学业上也名列前茅。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可以平息自己的情绪。

移情即“感人之所感”并同时“知人之所感”是既能分享他人的情绪,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绪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人对他人情绪的共鸣反应,是一个人在观察处于某种情绪的另一个人时,产生的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

教师和家长提醒孩子关注自己不良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痛苦,比如说“你看看,你让他多伤心”就比仅仅说“你怎么这么淘气”要好的多;进行情绪体验、情绪表达方式、方法指导和训练可提高情绪识别和表达和控制能力。同时,教师采用“拟人化”教学,也可运用儿童泛灵心理,即幼儿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通过将物“拟人化”激发他们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

4、情境式游戏法

利用各种媒介,如童话故事、动画片、电视故事中的情境来引导幼儿情感体验;也可把生活中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鼓励孩子运用替代想象,即在特定情境中,或在感受了一定的情绪体验之后,想象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

5、装扮游戏活动,掌握社会性情绪规则知识

装扮游戏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装扮性(pretense)”上(kavanaughEngel1998),从装扮游戏的过程来看,装扮包括两个阶段:游戏前和游戏中。在游戏前阶段,儿童们协商他们将要装扮成什么,例如,”你扮妈妈,我扮爸爸“;游戏中阶段是装扮实际进行的阶段。在装扮游戏中,儿童正在与一个并非真实的存在的世界打交道,并且将一个物体想象成表征的另一个物体;尤其是装扮角色游戏中,包含社会性表征,一个装扮成其他人的儿童也必须反映被装扮人的感知、思想和愿望。因此,开展装扮游戏会实现了对儿童心理理论的促进作用。

() 运用行为策略, 创造情绪学习和表现的机会,指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增进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发展人际能力

儿童的情绪表达包括正向情绪反应、负向情绪反应和多重情绪反应。表达是透过脸部表情、肢体动作与姿势、声调、语言来进行。

1、 表情游戏活动

运用游戏情景,开展表情游戏。如表情脸谱,在表情游戏中,幼儿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不同的情绪状态,从而培养幼儿对他们情绪情感的认知

2、 亲情日活动。

利用感恩节、生日、纪念日、各种主题节日,让孩子遵循亲疏层次,按照由近及远的人际关系的层次学会爱亲人(长辈、父母、老师),进而学会爱他人,关注他人的情绪状态,并采用适当情绪的表达方式与他人互动。

3、 联谊、聚会或社团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帮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情感变化。如几个家庭联合开展“家庭演唱会”,鼓励孩子参加小朋友的生日等。在这些活动中,成人与孩子之间充满了平等、友爱、融洽的气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使孩子无形中受到情感熏陶和行为的训练。

4、 艺术感染活动  

借助艺术感染力,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鼓励孩子寄情于景,寄情于物。比如,当幼儿喜欢音乐、喜欢画画,可带孩子公园或郊游之后,让幼儿画画见闻,说说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并且将故事情景用多种形式表现,帮助孩子把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体验表达出来。如在儿童戏剧表演中,儿童假装不能用语言沟通,必须通过哑剧、手势及脸部表情传递彼此信息,反映生活百态和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有利于儿童情感情绪行为的习得。将情绪表达和觉察能力运用自如。从而与人建立自信的关系。

5、情绪记录活动

教师和家长应教给他们关于情绪及其表现的基本知识,觉察自己真正的情绪,帮助他们探索自己曾有的各种情绪,增加对外在、内在与中间领域的觉察和记录整理每天的情绪等方法来增加自己对情绪的认识与觉察。从而,提高他们的理智水平和评价,使之正视和理解情绪,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从而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运用评估管理策略, 学会处理情绪困扰,培养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防止不良情绪产生

SaloveyMayer1990)将情绪管理界定为:体察自己与别人的情绪辨别之间的差异,并能运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引个人的思考和行为的能力,就是情绪的觉察、表达和调整能力。 Goldman1995)主张情绪管理主要包括情绪的评估与表达,情绪的调整、情绪的运用等三个部分。其中,正确地评估与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情绪智慧最重要的部分,而能觉察他人的情绪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层面。

意识评估的策略程序: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选择时机表达——清楚具体表达——善于使用“我信息”(我信息的表达是一种分享感觉的表达方式,而不是攻击、责备、批评和抱怨。)——表达正面情绪以增进良好人际关系。

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在与父母、同伴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通过情绪的自我觉察、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的。从成人对他情绪的回应、鼓励、制止或示范中学到对情绪的态度和表达的规则。6岁前,孩子已经有了讨厌、伤心、抱歉、担忧、害怕、嫉妒等丰富的情绪情感,但他们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和应对却处在萌芽阶段,所以当孩子遭遇负面情绪并因此出现过激行动时,他们并不清楚行动和感受之间的关联。成人辩识引发孩子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因素。因为不同的原因引发的情绪,处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帮助孩子应对负面情绪对幼儿的人格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所述,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情绪理解能力在整个儿童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部分儿童能够借助情绪类型和情绪成分理解情绪概念,包括简单情绪表情的识别、基于外部情境线索的情绪理解(情绪解码)、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复杂情绪的理解等,由于复杂程度的不同,儿童不同层次的情绪理解能力所出现的时间顺序相对稳定。实践研究证明,不同年龄的儿童通过运用适宜适当的情绪理解策略,会帮助儿童在情绪理解能力方面得到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cdaf30100gsu3.html

 2-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