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精神失守的问题

 解决人生问题 2018-09-22

30.精神失守的问题

译解  武老夫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人生问题

【原文】夫举1天下万物,蚑蛲贞虫,蝡动蚑作,皆知其所喜憎利害者,何也?以其性之在焉而不离也。忽去之,则骨肉无伦矣。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萦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蹪234、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招之而不能见也,呼之而不能闻也。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故在于小则忘于大,在于中则忘于外,在于上则忘于下,在于左则忘于右。无所不充,则无所不在。是故贵虚者,以豪末为宅也。

【译文】天下兴起的万物,小至细微昆虫、爬虫,都有喜好憎恶,都知趋利避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本性在身而没有离弃,如果一旦本性从形体中分离,那么骨肉形体也就不复存在了。人之所以眼能看远,耳听声音,形体能承受重力,关节能伸屈,并能辨察黑白美丑,智慧理性能辨别是非异同,为什么呢?是在于气血充满着形体、精神发挥着作用。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一般说来,人的各种志向行为都与精神相联系,如有人脚绊树桩洼坎跌倒、头撞直木而全无感觉,招手他看不见,叫喊他听不见,可眼睛耳朵并没有失去,但就是没有反映,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的精神失去了应有的司职功能,所以精神集中在小处就会忘掉大处,精神集中在里面就会忘掉外面,精神集中于上面就会忘掉下面,精神集中于左面就会忘掉右面。精神是无不充满又无所不在,所以说重视修养虚静平和之神的人就能将精神(注意力)贯注到极细微的事物之中。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精神失守的问题,精神集中在小处就会忘掉大处,精神集中在里面就会忘掉外面,精神集中于上面就会忘掉下面,精神集中于左面就会忘掉右面。精神是无不充满又无所不在,所以说重视修养虚静平和之神的人就能将精神(注意力)贯注到极细微的事物之中。

——————————————————

【注释】1.举:(jǔ沮)《管子·幼官》:“一举而上下得终,再举而民无不从。”《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荀子·致士》:“无君子,则道不举。”《吕氏春秋·察今》:“举事必循法。”《史记·陈涉世家》:“举大计亦死。”这里用为兴起之意。

2.蹪:(tuí颓)跌倒。《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蹪趎埳、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3.趎:(chú鋤)走路偏偏倒倒。《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之志各有所在而神有所系者,其行也足蹪趎埳、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4.埳:(kǎn)古同“坎”。坎坷。《列子·说符》:“其行足踬株埳,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楚辞·七谏》:“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