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龙是恐龙时代最后一种大型海洋爬行动物。在白垩纪晚期,它们是海洋中占统治地位的掠食者,是海洋中的“暴龙”。第一具沧龙的遗骸于1780年在荷兰发现,比恐龙的发现还早50年,但它被媒体和教科书几乎完全忽略了。古生物学界更多的是在谈论鱼龙和蛇颈龙,因为这两类龙的遗骸发现数量更多。 沧龙的祖先是一种与现代巨蜥亲缘关系很近的小型陆地蜥蜴:绳龙,钻龙在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生活在海洋附近的陆地上,到了白垩纪晚期,绳龙适应了海洋生活。它们不是第一种离开陆地回到海洋的爬行类动物,却是回到海洋中的动物中最成功的一种。鱼龙和蛇颈龙从三叠纪就开始在海洋里居住了,并进一步分化出许多亚种,并度过了多个生物大灭绝时期。但鱼龙到白垩纪早期数量就大大减少了,到钻龙开始下水时,鱼龙已经灭绝。蛇颈龙在白垩纪晚期的数量也比侏罗纪时期大大减少,虽然进化出了最巨大和特别的种类—薄片龙,但已是独木难支。鱼龙和蛇颈龙都是在“谁吃谁”的生存竞争中的失败者,别的海洋爬行动物,如地蜥鳄、真蜥鳄和盾齿龙,也只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有限的成功,惟有沧龙在白垩纪取得过霸主地位。
早期的沧龙可能在海洋里进食,然后又回到陆地上,就像今天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的海鬣蜥。在不长的时间里,早期的沧龙逐渐变得巨大,身体也有了适应性的改变,并迅速分化成多个种类,它们都成为海洋世界的凶猛杀手。其中,锁海蜥是体型最小、也可能是最原始的一种,成龙体长最大仅有5米;海王龙和汉斯龙是体型最大的种类,最大可以长到17米长,毫无疑问,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它们是海洋中最大、最凶猛的掠食者。 在白垩纪的最后的2500万年,沧龙不但在形体上增大、种类增多,而且它们的生存领域扩展到了全世界,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甚至在南极洲也有发现。有趣的是,沧龙名字的愿意是“墨兹河蜥蜴”,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在荷兰墨兹河找到了这种吓人的大爬虫。很快,在英格兰和新西兰都找到了沧龙的遗骸。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新泽西也发现了沧龙遗骸,这具遗骸后被一位德国贵族搬回了国,至今陈放于波恩的一家博物馆里。
虽然沧龙可能更喜欢海岸的浅水区域,因为那里食物十分丰富,但它们也是优秀的“游泳健将”。在白垩土和页岩中发现了很多的沧龙化石,证明它们完全有能力越过宽阔的海洋,去世界各地定居。而从加拿大和非洲似乎表明,迟至白垩纪结束,有些沧龙已经适应了淡水的生活环境。
沧龙用它左右摇摆的长尾巴游泳,它们或许不适合高速而长距离的游泳,所以它们会采用短距离的突袭捕杀猎物。锁海蜥的尾部和身体的比例比其它的沧龙要大一些,而且尾椎骨也伸展得长一些,能更有力地支撑不断运动的尾巴,这表明锁海蜥的运动速度比其它沧龙要快得多,特别是在遭受海王龙等巨型沧龙攻击时,锁海蜥的逃命速度是它生存的关键。在南达科他州发现的海王龙化石的胃内物中,曾找到一只小的锁海蜥化石。 在美国南达科他州发现的沧龙化石让科学家颇感意外:母沧龙的腹里还有几只未出生的胎儿,这说明沧龙是胎生动物,因为它们的身体结构已经不适合登陆:它们的四肢不再与脊椎紧密地相连,无法在水以外的环境下支撑它们庞大的身体。所以沧龙像鱼龙一样,每次最多只生下4—5只小沧龙,由于沧龙的繁育数量太少了,所以沧龙必须依赖小沧龙的绝对存活来延续种族的生命。科学家推测,小沧龙主要活动在海湾或沿岸水域,因为在发现成年沧龙的地方从没有找到过小沧龙。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的小沧龙化石表明,沧龙是在中等深度的海洋中产仔的,这些地方距岸边约300公里。这暗示,沧龙为了保护幼仔而总是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在它们的周围,游弋着众多的掠食者,例如可怕的剑射鱼、古鲨鱼和其它种类的沧龙。
沧龙可能以鱼类为主食,但它们也吃任何可以捕捉到的动物,如鲨鱼、黄昏鸟、菊石和海龟等,在一些沧龙的胃里还发现有翼龙,它们甚至还拿蛇颈龙和小型的同类大开杀戒。可以肯定的是,沧龙经常把鲨鱼当作自己的“盘中餐”,有人推测当时海洋中大型鲨鱼的灭绝就是由沧龙引起的,因为大型鲨鱼灭绝的时期也正是沧龙变得更大、在海洋里分布更广的时期。
沧龙在白垩纪晚期统治着海洋,在恐龙灭绝后,沧龙逐渐从海水向淡水区域扩展,并侵占了河湾、沼泽和河流,但它们也和恐龙一起神秘地消失在终结白垩纪的那场大灭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