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蔚:保尔•柯察金作为英雄,依旧光彩夺目

 昵称16627923 2018-09-22

李蔚

 

保尔·柯察金

 

提要;上世纪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已被实践证明其荒谬。那么,作为这场革命中涌现的英雄,著名的文学人物保尔·柯察金是否也应当因而一并否定?

不能。因为保尔身上显现的强烈的人性光辉,布尔什维克党的党性无法掩盖。保尔纯洁;心里装的是劳动者、弱势群体;他为了给民众争得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生气勃勃的精神气质和年轻人急躁粗野的个人性格,能够深深地扣动追求光明的青年一代的心灵,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他们的最热烈的无声召唤。

时序变化,但保尔作为英雄,依旧光彩夺目,并将永世流传。

 

在苏维埃制度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以来的近三十年间,当年隐藏在黑幕后面的材料被陆续揭露出来,苏联历史的真相终于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原来,所谓十月革命是一场由被德国皇帝收买的俄奸列宁发动和领导的、以推翻民主制度为目的的反革命政变;由这场政变所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一个专制独裁政权,在它的残暴统治下,民众被剥夺了一切自由和尊严,彻底沦为现代奴隶;曾经存世七十多年的苏联社会,竟是一座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作为几代青年的精神偶像,在上世纪中叶以来的几十年间,在我国,曾经备受尊敬,影响深远。笔者是其最热烈的崇拜者之一。现在,苏联的残暴面目既已暴露,那么,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为其服务的保尔·柯察金,还能够被视作英雄人物吗?他还是青年的学习榜样吗?还值得崇拜吗?有人说他是乌奸乌克兰民族的叛徒),事实是否如此?

 

戴着锁链的世界文学名著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在我国,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但是,这部名著与其他名著在本质上不同:它是带着锁链的,而其他名著——例如《安娜·卡列尼娜》,则没有锁链的束缚。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作者虽然署名·奥斯特洛夫斯基,却并非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创作。其中,有他写作的,能够体现他的思想,有些并非他的创作,反映的不是他的思想,甚至是与他的观点完全相反的。而《安娜·卡列尼娜》不同,它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托尔斯泰所写,每一个观点都是托翁自己的。托尔斯泰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从事写作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是在丧失自由的状态下,戴着思想的脚镣手铐来写作的。

苏共为维持其专制制度的一统天下,必须根除一切不同的思想,即所谓“异端”,把人人都改造成不会独立思考的驯服工具机器上的螺丝钉,成为没有头脑的最愚蠢的农奴、工奴,只懂得劳动、干活,为统治者卖命。为此目的,他们实行严酷的书报检查制度,取缔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非党文化者,一概排斥、一律打倒。因此,凡在当年苏联出笼的作品,无不戴着“党文化”的浓厚色彩。

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由其姐姐护理至终。姐姐的女儿加林娜·瓦西列夫娜·奥斯特洛夫斯卡娅、即作者的外甥女,曾接受《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记者斯维特兰娜·萨莫捷洛娃的采访,记者于20061126日发表了她的采访手记:《重铸的生平》。(1  从这篇报道看,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并非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作者与小说人物保尔不仅出身完全不同,而且有些思想观点迥异。

小说人物保尔出身于贫苦人家,母亲女佣,哥哥铁路工人,他十二岁就开始当童工。而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却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参加过巴尔干战争,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曾被授予两枚十字勋章。妈妈出生于一个捷克林业局主任的家庭,是一个非凡的女性,会讲六种语言,而且写过诗。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本谈不上出生于无产阶级家庭。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仅是由于描写的生地具体,如同是作者身临其境的追述,而被长期误认作作者的自传,实际并非如此。

保尔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成长,不可能看到十月政变的本质,对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诸多问题,也没有觉察。而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则觉悟很早,在内战年代,就曾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也反对肃反运动。他受过苏维埃法庭的审判。他早就看透了社会,对亲友感叹:我们所建立的, 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这话何等沉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朋友阿纳托里·索尔达托夫说:如果奥斯特洛夫斯基不是在1936年去世,稍后一些时间,就会有人帮助他离开人世。——在苏维埃年代,这类思想异端,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劫难而不被消灭,作者自不会例外。

据晚年照顾其生活的姐姐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书初稿,奥斯特洛夫斯基完全写自己的生平书中对真实性所抱的态度是严肃的但,因不符合“党文化”的口味,几次投稿都被退了回来,最后投到了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编辑部发现其中许多素材有用,符合当时政治的需要,于是派人与他合作,对这部作品“做了修订”。

修订原稿的,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的两位文学编辑——··卡拉瓦耶娃··科洛索夫。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给编辑的一些书信中可以看到, 编辑对《钢铁》一书作过许多指示和修改,作者答应按照编辑的铅笔批注”“将书根本重写。于是,书稿就被加工、重写得面目全非。

书稿修改出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感觉到,书中主人公保尔与他本人的实际经历有着很大的反差。为了消除当时报刊界对《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和生活史的误解,他在《我的创作经过》一文中特别声明:这是小说,不是传记,这不是共青团员奥斯特洛夫斯基我的小说,首先便是艺术作品,其中我运用了想象的权利,在小说的基础上放了不少实际材料

作者最初完全写自己的生平,自然会讲到他是如何拒绝向所谓白匪开枪,如何反对肃反,如何被法庭审判,如何对革命的产儿——苏维埃政权不满,但是这些在定稿里都无影无踪,全被砍掉。而出现在小说的,有些则与事实大相径庭。例如,作者的女友柳博芙·鲍利谢维奇本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谦虚的女性。她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思想进步,十月革命后拥护苏维埃政权,当了一名教师,丈夫遭到了镇压,再也没有嫁人。她很珍惜和保尔原来的一段感情,保尔去世后,她曾专程看望加林娜一家。但是在小说里,以她为原型创造的冬妮娅,最终却被描写得相当不堪。

自己要讲的不能讲,讲到的又有一些是歪曲的,作品并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屈憋如此。那么,为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要坚持写作、坚持出版呢?

显然,作者有所图。而他所图者大, 他觉得为了这个,他可以作出这样的妥协,他认为作出必要的牺牲是值得的。

 

小说人物和他们活动于其中的社会舞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讲述的是保尔和他的战友们的艰难斗争,故事是以十月革命和其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来开展的,因此,不能不涉及当时的苏联社会。

191895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公布《关于红色恐怖的决议》。《决议》中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以恐怖方法来保障后方的安全,是绝对必要的……必须采用将阶级敌人送往集中营,实行隔离的方法,来防止他们对苏维埃共和国的侵害;必须将所有与白卫组织、阴谋和叛乱活动有关的人予以枪決。根据这一《决议》,19171918年有100万人被处决。(注1)但是,布尔什维克诸如此类严重的反人类暴行,在小说里,并没有得到记录。

相反,一些与故事关系不大的历史事件,在书里却被突出地加以描绘。例如,小说第二部第五节,写保尔参与对托洛斯基分子的斗争,在争辩中,保尔的脸被一个流氓打出血来。作品只用了中文十行、约二百八十个字,就将事件的前因后果,说的清清楚楚。但是整节文字却有约一万六、七千字之多。前半节讲革命者与在场托洛斯基分子的辩论,后半截讲列宁的去世和因其去世而开展的征集党员活动的盛况。与故事情节的推进完全不沾边的这类叙述,竟达必要文字的五十多倍。

小说这样描写,表现了它隐布尔什维克之恶,扬布尔什维克之善的基本政治倾向,而这正是所有党的文学的特色,也是党的文学的使命和存在的根据。

奥斯特洛夫斯基面临两条路:或者根本不出这本书,或者接受这样的与自己人生感悟背道而驰的修改而出书。

作者选择了后一条路。尽管小说对社会状况的描写并不完全,也不真实,而且与他亲历的实际社会相去遥远,但是,作者接受了。他把这种修改、即“重写”看作是涂在自己作品上的一种保护色,一张“通行证”;没有它的掩饰,作品不可能问世。——他只有接受,别无选择。

那么,他图什么呢?他图的当然是作品的出版。他图的是人物,图的是作为文学人物原型的他本人以及他周围的战友的艰难创业。他不忍看到他们这一代人物的泯灭,他要让世人和后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记住他们。他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为此目的,其他一切均可妥协、忍受。

那么,他所刻画的主人公保尔究竟是这样的一个人,值得他作出这样大的付出吗?

值得。

 

出于污泥而不染,终生洁白

 

小说开始,一个纯洁无暇的少年保尔就以鲜明的姿态,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保尔开始在车站食堂干活儿时,只有十二岁。他在食堂干了两年,亲历了工人们工作的异常辛劳。但是,每当食堂的两个餐厅的吵闹停下来的时候,堂倌们并没有安静地休息,以恢复体力,而是聚在下面厨房的仓库里,开始呀地大睹起来。这些该死的混蛋!他心里想。像我哥哥,一个头等的钳工,每月才赚四十八个卢布;我呢,只赚十个卢布。他们每人当一个班,就可以捞进三四十个卢布的小账。他们来回地端着菜盘子,回头就把这些钱喝掉或是睹光。11页)——保尔甚至和他生活在其中的底层社会也格格不入,他本能地反感这种低级无聊的生活,他甚至认为他们也跟那些老板一样,是另一种人,是他的死对头。(注2

他在火车司机格拉迪什家里,看到十多个青年男女,在玩一种被称作喂鸽子的游戏。一男一女背靠背坐在两把椅子上,司仪喊:喂你的鸽子,两个人就扭过头去,当着大家的面互相在唇上接吻。还有几种游戏,叫小戒指邮差敲门,也都要接吻。玩邮差敲门时,为避免公众的监视,接吻还要在熄了灯的房间里进行。如果对这些玩意儿感到不满足,还可以玩花弄情保尔走过时,一个叫穆拉的十六岁女孩,说着:紫罗兰,把一张弄情的纸牌递给他,纸牌的背面写着:我十分喜欢你保尔还没有反应过来,女孩又喊:玫瑰,又一张递到了他的手里,背面的文字是:您是我的意中人保尔问了她的名字,知道她是调车场团支部书记、区里最积极的共青团员的妹妹,十分惋惜,语气温和地问她:你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这种无聊的玩意儿上面呢?于是,说服她与自己一起离开了那里。(原书第310)

保尔的纯洁,抗拒社会污染,也表现在与他哥哥的充满小市民气味的家庭(274页),与他母亲的女友、被专制家长控制的家庭(412页),与自己的女友冬妮娅的几个有些流氓习气的朋友(93页)……,在思想感情、气质作风上的格格不入。

保尔冬妮娅恋爱,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感情清纯如水,没有杂质。期间,保尔因救朱赫来,勇斗彼得留拉匪兵,被维克多检举,关在大牢里。同时被关押的几人里,有一位少女,匪兵多次威逼,少女自知失身无可避免,想把自己的第一次献给保尔保尔开始时模模糊糊地似曾有所犹豫,但是,突然他想起了冬妮娅,终于洁身自好,把持住了自己。眼见这位少女在被糟蹋前、向他告别、眼含责备的神情,“他的心感到格外沉重和阴暗”(117页)。后来,因为观念与作风的差异,他与冬妮娅二人分道扬镖,未能结合。这分离,同样反映了保尔前后如一的美好纯洁的人品。

 
 

保尔丽达

保尔丽达的爱情生活,是他们高尚品格的一个突出表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了多个人的爱情婚姻生活,其中最突出感人的是保尔丽达的纯洁至极的爱。作为年轻的革命者,他们的爱,是在共同的革命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诞生、不知不觉地发展的。爱情是他们各自丰富人生的一个方面,他们因爱而更成熟完美。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山盟海誓,只有因革命活动而需要的交往。感情自然地渗透在交往中,不含任何杂质。在小说里,他们谱写的是爱情之歌,青春之歌,欢乐之歌,革命之歌。他们两人不是什么肉体之恋,也超过了革命同志在工作上的自然默契,超过了挚友间的彼此交心,甚至超过了理想的高度一致和由此而产生的思想共鸣;他们的爱情达到了灵魂的共振与溶合。虽然他们最终没有能够结合,但是他们把人类性爱的高尚、纯洁和丰满的内涵谱写到了极致。

保尔对革命队伍内部的腐败堕落,尤其深恶痛绝。作品多次描写了保尔为此而作的斗争。州财经处长法伊洛玩弄女性,道德败坏,对周围人物, 无耻吹嘘张扬。保尔控制不住自己,冲了进去,暴打法伊洛,被告上党的法庭。法庭根据绝大多数党员意见,决定开除法伊洛的党籍,当时在场、听得津津有味的格里鲍夫,因为作假见证,受到了警告、严厉申斥的处分,别的参与听话的人都承认了错误,受了批评。保尔则被宣布无罪。(396页)

中修车间团支部委员科斯季卡·菲金在铁板上钻孔,没有给钻头注油,工长发现,把它关了,而菲金坚持“干钻”,结果弄坏了一只贵重的美国钻头。保尔从考勤簿上发现:团员迟到、旷工严重,工作比党员和党外的成年工人要坏得多。在讨论处理时,保尔建议把菲金作为一个坏典型,开出团籍,以儆效尤。而主持会议的“脱产干部”、团区委常委和省委委员茨维塔耶夫认为团员菲金是“自己人”,而工长过去是孟什维克,因此,斥责保尔袒护孟什维克。争论了三个钟头,最后决定开出菲金保尔被吸收在团委会担任政治教育部长。(303页)保尔对革命队伍本身的要求是严格的、无情的。

生活在同一社会、同一革命队伍里,保尔的精神倾向与周围的许多人,如此大相径庭。他,可谓出于淤泥而不染,而且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洁白,直到故事的结束。保尔天生与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搭调,格格不入;他生活在另一个层次的生活里,生活在一个更高的精神世界里。

他厌恶社会。那么,他喜欢什么?

他最喜欢的是读书。十五岁时,虽则生活贫穷,每次领到工钱,仍挤出钱来买书。他病后回厂,当电工的助手,“每天晚上都到公共图书馆去”,和管理员混得极熟,可以爬上扶梯,在巨大的书橱前面,一本一本地,一连翻它几个钟头。(296页)直到二十四岁,病弱不堪的他,一天到晚,仍如饥似渴地读书,甚至一天一夜读十八个钟头。他读完了主要的古典文学作品,又念完了共产主义函授大学第一年的课程,而且考试及格。

他最爱读的是英雄人物传记。《朱泽培·加里波第》是一本记述意大利革命运动领袖朱泽培·加里波第1807-1882)一生事迹的传记小说。保尔称赞朱泽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要是他现在还活着的话,我一定去投奔他。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一生的小说《牛虻》对他的影响尤其深刻。主人公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十三年后,化名牛虻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这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

这部小说使保尔非常感动。(171-174页)他说:那些生动地描写坚毅勇敢的、彻底献身于我们事业的革命者的书,给了我难忘的印象,使我产生做这种人的愿望。384页)

保尔因救地下工作者朱赫来被匪徒关押。拷问的时候,他什么也没有供出来,一切都否认。他要做得勇敢,做得倔强,像他在书里看到的那些人一样。(114页)

他仰慕英雄,他的精神指向,远大而崇高。

保尔是一个猥亵的、应该抛弃的“人渣”吗?完全不是。几代的年轻人因他而感动,不是没有缘由的。

这样纯洁的人物,将永远流传于世,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泯灭的。

 

天然地同情弱势群体,把自己的一生无保留地献给了穷人

 

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同为被凌辱者,保尔对弱者、被压迫者、被剥削者有一种天然的同情,憎恨所有压迫者剥削者。

保尔最初所在的车站食堂,任何一个洗家什的女工和女招待,要是不愿意以几个卢布的代价,把她们的肉体卖给食堂里有权有势的人,那么她们就会被挤走。而在那儿,好歹有口饭吃。为了不挨饿,只好听他们摆布。一次,保尔偶尔听到堂倌普罗霍尔和女工佛罗霞的谈话。普罗霍尔是个皮条客,竟然牵线把保尔的领班、年仅十八岁的佛罗霞出卖,嫖客给了三百个卢布,而普罗霍尔从中竟扣除了二百三十个卢布。被凌辱的佛罗霞只有哭泣。保尔当时只有十二岁,他对此憎恶和仇恨的不得了:啊,要是我有力气,我一定揍死这流氓。”(14)

保尔在池塘钓鱼,公子哥儿苏哈里科要独占池塘,非赶他走。是调车场场长的儿子,而保尔的哥哥恰巧就在调车场做工。如果保尔反抗,势必对哥哥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保尔一忍再忍,最后实在忍无可忍,就把苏哈里科推入水里,痛打一顿。而此时,保尔只有十五岁,苏哈里科已经十七岁了。(42页)即使年长,他也毫无畏惧。

在敌人追寻革命者朱赫来时,保尔冒着极大的风险,把他藏在自己的家里,为时长达八天之久。朱赫来看出保尔满可以成为一个献身工人阶级事业的优秀战士,鼓励他说:那些苟且偷生的家伙我实在看不惯。现在整个世界都着了火。奴隶们造反了, 他们要把旧社会推翻。89页)

保尔不仅自己斗,也激励同伴起来同恶势力斗。车站厨房的小学徒克利卡姆喜欢与保尔聊天,但是他胆小,保尔只要言辞激烈,他怕惹祸,就想阻拦。保尔不以为然,批评他:就说你吧,克利卡姆,人家打你,你不做声。你为什么不做声?16页)

保尔决心为穷人、为弱势群体、为被压迫者的利益奋斗。他称赞意大利革命运动领袖朱泽培曾经把那些手艺人组织起来,并且总是为穷人奋斗。63页)

    保尔在故乡烈士公墓,凭吊英勇就义的同志们。

他缓缓摘下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保尔认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278页)

保尔为实现自己的、解救包括自己在内的穷人于水火中的崇高理想,参加了红军,参加了共青团,参加了共产党,与入侵自己祖国的敌人斗,与国内欺压剥削民众的恶势力斗,与一切落后斗,与红军内、团内、党内的腐败现象斗,与饥饿、严寒斗,与自己的错误斗,他度过了自己的有意义、有价值的光辉的一生。

保尔乐观地对母亲描述革命前景,说:很快就会有一个人民大众的共和国。将来把你们这些老年人,年老的劳动者,都送到意大利去养老。让你们在那里,在太阳底下舒舒服服地晒着老骨头。那时我们再到美洲去解决资产阶级。279页)

保尔同情热爱劳动者,热爱穷人。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人人自由安乐的社会,为此目的,他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的人生高尚而伟大。

可以从保尔身上看到不少缺点和错误,但这本质的东西总在闪闪发光。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不论是什么社会,不论谁当政,献身于劳动者,为弱势群体、为被压迫者的利益而奋斗,总是崇高不朽的。任何情况下,保尔的这种精神追求都不会过时,它永远不会被否定。

 

永远在燃烧中的青春之火

 

保尔是一支永远在熊熊燃烧着的火把。越是艰难险阻,越是病痛的折磨,越是接近绝境,这青春的火把反倒燃烧得越是旺盛。

铁路支线上堆积的烂车厢和不冒烟的机车越来越多。离博雅尔卡7俄里的伐木场堆放着21万立方米的木材,因缺一条支线,无法运输。而秋雨淋淋,眼见寒冬日益逼近,城里过冬燃料成为严重问题。一批团员被动员前去筑路。六支筑路队,保尔是第五队的队长。(259页)

严寒,地冻坚硬难挖,刮风下雨,饮食单调,匪徒不断袭击工地,建设者们睡在水泥地上,出现死者伤者,到处都在怠工,陆续有人离去,筑路困难重重。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风餐露宿,而且还有疾病的威胁。(240-257页)

保尔睡在水泥地上,脖子上已经长了两个大痈疮,奥库捏夫将自己的旧上衣给了保尔,但并不能使他暖和,而那只套鞋也灌进了雪,它好几次掉在深雪里,另一只皮靴也快要掉底了。远在城里的丽达把别人送她的一件瑞典制的漂亮的黄面皮里的短大衣,托人带给保尔保尔惊异地捧着这珍贵的礼物,然后踌躇地把它穿在冻得冰凉的身上,后背和前胸立刻感到了温暖。(269页)

团省委代理书记丽达指出:团省委认为,全体共青团员应当留在工地坚持工作,直到第一批木材运出之后才换班。(245页)

为了鼓舞士气,十二月二十五日,保尔主持举行了窄轨铁路的建筑者、保卫苏维埃政权号装甲列车和骑兵团的全体指战员召开的大会,向党省委和团省委保证,仍定一月一日前通车,把木材运到城里。(270页)

直到伤寒袭来,保尔患上了伤寒,一连五天,仍挣扎着去上工。终于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医师诊断为:格鲁布性肺炎兼肠伤寒,体温41.5度。这时,才被从筑路工地拉走。在困难面前,面临生死的考验,保尔可曾退缩过?

一九二0年八月十九日,在战斗中,十七岁的红军战士保尔波兰侵略者的炮弹击中,一片烧红的铁片钻进了他的脑袋。(193页)他被救护列车送院治疗,脉搏138次,体温39.5度,昏迷了13天。

每次换药,保尔把身体挺得像绷紧了的弦,时常疼得几乎失去了知觉,但是从来也不叫唤一声,小说人物牛虻忍受苦难的毅力支撑着他。他竭力不让旁人看出他的痛苦。

陆军医院的青年医生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已经全都知道:要是他呻吟了,那准是他昏迷了。他怎么会有这样的顽强精神呢?我真不明白。”“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他回答说:‘您读读《牛虻》,就明白了。’”(199页)

“这个从来不诉苦的、生气勃勃和精力充足的、但年纪这么轻就丧失健康的青年布尔什维克”(411页),没有人不喜欢。

保尔多灾多难,几死者屡。

1919年,十六岁,参加红军,成为科托夫斯基骑兵旅的战士,作战勇敢。不幸在一次与波兰入侵者的战斗中,大腿上中了一颗子弹。(160页)

1920年,在严寒的二月,十七岁的保尔染上了发高烧的伤寒。当时,红军受到疾病的致命威胁,急需力量的补充。保尔没有完全痊愈,就回到了部队。(171页)

1920年,在罗夫纳的战斗中,一颗三寸口径的大炮炮弹在保尔背后的公路上开了花,崩起的石头击中保尔的脊椎,严重地损伤了他的神经系统。当时,保尔年轻,躺了两个钟头,缓了过来,继续骑马行路。后来多次发作,终至全身瘫痪。(274404406434页)

1920年八月十九日,保尔作为布琼尼骑兵之一员,在沃利夫附近的一次战斗中,被波兰的榴霰弹击中了头部,伤口很深,颅骨穿透。昏迷十三天后,方才恢复知觉。(196页)

1921年冬,为抢修铁路支线,保尔不幸患了伤寒,但仍一连五天,挣扎着去上工。终于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271页)

1922年,快入冬的时候,顺着河水放下来的木筏拥塞在河里。患重感冒的保尔不愿意落后,硬是带病和团员们一起打捞木材,急性风湿病终于发作。(329页)

     1927年,保尔在一个工业区担任团的州委书记。深秋时节,外出工作,发生车祸,汽车翻到壕沟里,保尔右膝被压坏。至哈尔科夫外科学院治疗。开了两次刀。后入耶夫托利亚麦纳克疗养院。被完全禁止用脚。直到离开养老院,都不允许他下地。(402、404407、411页)

以上,1919-1927年,九年间,战斗负伤者三次、伤寒一次、格鲁布性肺炎兼肠伤寒一次、急性风湿病一次、车祸一次,共七次,平均几乎每年一次祸害。最后,终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但是,保尔始终不死心。他顽强地要革命,要工作,要为社会有所贡献,只要没有死,还有一口气,干活。他坚韧不拔,始终洋溢着革命青春,生命之火始终在燃烧着。

自从1920年、十七岁被炮弹击中头部后,保尔的身体显著衰弱下来。医务委员会认定他已经不适于在军队里服务。在他的热切要求下,他由军队转入地方,肃反委员会给他安排了工作。孰料这里的工作同样繁忙。紧张的工作严重地影响了他的还没有恢复的健康,伤口常常疼,站都站不稳。终于,他在两宵没有睡觉之后,失去了知觉。(205页)

1922年,已经虚弱至极的他,从医院回到工厂以后,仍然要求工作。但这时,他已经只能趴在他的工作台上勉强干活。工长看见了,愁得直摇头。一个权威的委员会认定他已失去劳动能力,让他退职,领取抚恤金。保尔愤愤拒绝。在他的强烈要求下,他被派到俄波边境担任民兵大队政委兼任新成立的共青团区委会的书记,驻扎别列兹多夫镇。(329330页)

保尔遭遇车祸后,右膝被压坏,开刀两次,流了不少的血,失去了不少精力,可是依然无人告诉他:这样的事情究竟到什么时候才算完。他的面前只有两条出路:或者自己承认是一个残疾人,离开繁重的工作;或者继续工作,直到完全不能工作的时候为止。他选定了后一条。他说:我准备忍受一切,只要能够让我归队。在生活中,再没有比掉队更使我恐惧的了。我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它。他对哥哥说:我不会那么轻易死掉的。我自己有着足够三个人的生命力。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呢!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可是这一切并不是为了在医院里作客。405页)

医务委员会和党中央作出决定:由于保尔病情严重,送神经病理学院治疗,不予恢复工作。可是,他硬是坐在中央委员会,对领导人阿基姆要求:派给我工作!阿基姆不听他的话,说:我们不能违反决定。但是,保尔一再坚决死死要求,阿基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到机要科去上班。保尔心想,只要他重新开始工作,那么,已经失去的精力就会恢复的。但是,从第一天起,他已经看出他想错了。他时常一连八个钟头坐在办公室不去吃饭,因为他没有力气从三楼下来,到隔壁食堂去吃饭。不是这只手麻了,就是那只脚木了。有时甚至整个身子不能动弹,而且发烧。

领导坚决要他住院。他说:我哪儿也不去。你们不能阻止我工作。我才不过二十四岁,我不愿意带着一张残废证,明知无用,还是走遍各个医院,一直到死。你们应该给我一个适合我的身体条件的工作。我可以在家做事,或是住在什么机关里面……只有一点,别叫我当个光管登记发文簿子的文书。我所需要的是能够使我感觉到自己是在队伍里面那样的工作。

他越说越激动,突然用力抓住阿基姆的手紧压着自己的胸脯:只要他还在跳动,你们就不能叫我离开党。能使我离开战斗行列的,只有死。419页)

一次,保尔觉得实在生活不下去,也曾想到过自杀,但立即清醒了过来,骂自己是假英雄任何一个笨蛋都会随时杀死自己。他决心:即使生活到了实在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活下去,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424页)

此后保尔多次住院,又动过多次手术,死神的黑翅膀曾前后三次碰过他。不仅眼睛复明无望,一侧甲状腺也被割去。失血过多的保尔挺过了最后一次手术。后来,医生提议再做一次手术,保尔谢绝了。(441)

保尔最终完全瘫痪,双目失明。请人用硬纸作了一个格子板,板中刻出一些空行,用铅笔在空行里,一行一行写下去,试了很久,终于可以写好。生命似乎只剩一口气了,他仍然想创作,想拿起新的武器,回到战斗的队伍里。(443页)

保尔在亲友的帮助记录下,进行口授,六个月时间,创作出了一部关于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可惜,在邮寄途中,原稿丢失。

顽强的保尔决心重写。

作品大受赞赏,终获出版。

日夜盼望的梦想终于实现,铁环已经被砸碎,现在,他又开始了新的生活。(447页)

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英雄仍在战斗的行列中。

 
 

保尔

 

在小说里,保尔就这样,从一出场,就青春涌动,显示了旺盛的、用之不绝的生命力,直到书的终结。

保尔是一首青春的颂歌,欢乐的颂歌,革命的颂歌,是迎战一切艰难险阻的生命的颂歌。保尔生命的含义,就是劳动,就是工作,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离开劳动、离开工作、离开贡献的生命,对保尔来说,是不存在的。

把青春、把生命描写得如此光彩夺目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能找到第二部吗?

作为年轻人的榜样,除了保尔,可能找出第二位精神世界如此丰满、足以震撼读者灵魂的优秀的文学人物来吗?

 

保尔的时代局限性

 

保尔主要生活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身上带着那个时代革命青年特有的印记。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全球,在“十月革命”的发源地俄国,革命热情尤其高涨。

《共产党宣言》主张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列宁领导的俄罗斯是这个“打倒一切”、“解放全人类”的错误理论变为实际的最成功的实践。

消灭私有制,走共产之路,解放全人类,在当时,是一股汹涌的时代潮流。

后来的实践说明:十月革命,新生的临时政府被布尔什维克(苏共

推翻。布尔什维克以专政取代民主,是历史的倒退,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逆流。

皇为了取得对战争的胜利,给了列宁5000万金马克(约合9吨多黄金),资助其“革命”。“革命”成功后,列宁坚持与德国签署“合约”,俄国放弃了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皇反馈了60亿马克。仅这笔赔款,就相当于皇给列宁“投资”的120倍。

而当年,国无产阶级革命以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服务于贫苦大众为号召,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真诚的革命者,千百万人为了这一崇高理想的实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十月革命”开始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民族败类、野心家、阴谋家与革命民众、革命知识分子的结合体,两股力量并存于革命中,而以野心家为主导。直到苏联瓦解,这一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打倒一切唯我独革错误思潮的影响,无论是小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或是小说人物保尔,都带有激进革命的色彩。例如,小说写到了在农村,红军强行征集农民的干草。(163页)在城镇,搜查旅店老板的地窖,无偿运走所藏食品。(160页),等等。这些,本来都是对民众的掠夺,但是作品认为这是革命的需要,而错误地予以歌颂。

至于主人公保尔,也极端地只认血统工人,只瞧得起城市。小说多次描述了他对城市的向往和感情:

 

这大城市以及它沸腾的生活,活跃的气氛,加上那川流不息的人 
    群,
电车的轰隆声和汽车的喇叭声,都吸引着他。而最吸引他的,  却那是巨大的石头厂房、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以及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他的心已经飞到巨大的飞轮疯狂旋转、空气中散播着机油气味的地方,飞到那早已成为他不能分离的整个生活上去了。(277页)

 

第三天,他到调车场去看望阿尔焦姆。在煤烟熏黑的厂房里,有一股十分熟悉的味道,他好像回到家里似的。他使劲地嗅着煤烟的气味。这种夹杂着煤烟的空气,他从儿童时期就习惯了,他是在这种气味中长大的。他同它分不开。现在这种东西正在强烈地诱惑着他。他好像丢了什么宝贝似的。他已经好久没有听见火车头的尖叫了。就像碧蓝无边的大海激动着一个久别之后重回海上的水手一样,这伙夫和电工呆惯了的环境也在呼唤

他。(354页)

 

除了他极其熟悉、幼年即生活在其中的产业工人为他所热爱、而毫无保留外,他甚至对小有财产的贫农也略有微词。在叙述友人谢廖沙时,不忘提及他家有一所小房子和一块不大的田地。(26页)  保尔的哥哥入赘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哥哥深知,在保尔眼里,那是退入到了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275页),以致哥哥自己也怀疑起来:这块地会把我缠死的。(379页)

对有产者或有文化者,保尔更抱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偏见。包括谢廖沙所在印刷厂大肚子厂主勃留姆斯坦76页),逃离本镇的大财主福克斯81页), 出身波兰名门的律师列辛斯基32100页),等等,他全都没有好感。

保尔等五人在索洛缅卡(铁路工人区的名称)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公社,取消私有制,一切东西都是公共财产,工资、口粮和任何偶尔收到的包裹,都必须分成五份。区共青团所有的积极分子都参加了公社的成立典礼。合唱:

 

茫茫世界被血泪染遍,

我们的一生受尽苦役熬煎。

可是,总有一天……221页)

 

保尔关注集体农庄。认为“再过二十年,我们连一条地界也没有了。”(338页)

他们学习讨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218页)。听到国外人、波兰哨兵低声说“公社万岁!”即向其“致敬”。(349页)他十分关注农业的集体化、农村的改造等等。(432页)

“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很长时间,人们曾经陷入这样一个思想误区。保尔跟所有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的先烈一样,不仅深信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愿意为其实现倾其所有(包括生命),而且认为它很快就会实现。

以极左思潮蛊惑人心的列宁把“革命”绝对化,鼓吹革命者必须成为革命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只有彻底失去人性,布尔什维克所需要的这种“党性”才会完全。这种反人性的思潮迷惑了包括保尔在内、几代追求社会进步的人。“显然,只有在我们建成了社会主义之后,我们才能谈得上珍贵人。”把“珍贵人”这革命的唯一使命、唯一目的,推到遥远的未来,这不是胡说八道吗!而这种颠倒本末的胡言乱语,保尔竟至认为“是对的。”只是到后来,他才开始有所觉悟,认识到那是“‘左倾’幼稚病”。他说:“现在我才认清了我过去实在没有那样糟蹋我的健康的权利。如果我以往不是斯巴达式那种干法,我很可能再多活几年。”(438页)

尽管没有摆脱激进革命的烙印,但是从根本方面看,保尔毕竟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保尔的人性人品如此纯洁高尚,出类拔萃,卓然孑立,不为世俗所玷污,不与任何恶腐势力同流合污,不仅在那个时代,就是今天,在世上,也是一个杰出的精神战士,也是一个异数,也是一个表率。

他的自然地同情弱势群体,为穷人、为劳动者、为被压迫者、为被剥削者毫无保留地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勇于斗争,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种伟大的献身精神,是人类进步之需要,并非某个时代、某个阶级所独有。

保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叫苦。他在身体健康垮塌、甚至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绝境,依然生气勃勃地力图为社会有所贡献。保尔把人的生命的潜力挖掘到了极致,发挥到了极限。他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正像高尔基说的:“这个人的一生展示了精神对肉体的胜利。”

保尔可以死去,但是他的精神绝对永生。

凡是读过《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知道保尔的英雄事迹的,没有不受感染,以至感激涕流,没有不以他为人生的榜样、激发出向他学习的强烈愿望的。童道明说:保尔是人类的英雄,不是阶级的英雄,他的精神形象可以追溯到普罗米修斯这是很中肯、很深刻地分析。

保尔坚持战斗到底,乐观坚毅,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他身上体现了人类优秀的共性,达到了人性的极限,成为一副青春永恒的偶像。

保尔是超越时代局限、阶级局限的不朽英雄。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可以过去,以“领袖革命”面目出现的野心家、阴谋家最终可以破产,卷进革命浪潮的一批“人渣”可以淘汰,时代可以更替,但大批当年确实心存民众、真正献身社会的纯洁的革命者不会被历史遗忘,不会被混同。他们选择的道路、方法之错误,是后来才被大量的事实所确认,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当年他们并不知晓。不知者不罪。

保尔就是这类热血青年的杰出代表之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正是这样的“沙中烁金”。狂风怒吼,荒原上,细沙被不断吹走,但重量足够的、黄橙橙的烁金,留在原处。在苏联垮塌、“党文化”烟消云散后,作为“异类”之一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依然散发着它特有的人性的光芒。

“世上没有一本小说像它一样具有深广影响,它是真正为人类说话的人。”(法捷耶夫)

保尔并非政治教条的形象化;他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人,一个具体的活着的人。

保尔有着年轻人的全部心理特征。他热情而稚嫩,待人接物完全粗线条;凡事追求绝对的完美。莽撞,急躁,偏激,好走极端。好事,恨不得一天做完。坏事,恨不得立即消灭。除了抽烟、骂人之类,他可以无组织无纪律地随意离开一支部队投奔另一支部队,可以随心所欲地不再搭理心仪女友而不解释这样作的原因,使对方茫然如坠五里雾中。小说写透、写足了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这种心理发展过程节奏,能够引发青年读者心灵深处的不自知、不自觉地强烈震颤。这也是它受欢迎的内在原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众多的读者。到一九五四年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时,在苏联,它已印行二百四十六版,估计现在总发行数不少于一千万册。它被译成二十种文字,在二十六个国家出版。文译本的发行量可能是各种译本中最大的。第一版即由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六年,共印二十五次,发行一百多万册;第二版至第四版,即由一九七九年到一九九五年,共印三十二次,发行一百三十多万册;总共印行五十七次,共二百五十余万册。一九四二年上海出版的和解放前后在大连华东上海翻印的都没有计入。

我国的青少年是爱读这部书的。上面提到的发行册数说明了这一点。“文化大革命”前是如此,“文化大革命”后也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黄瑞旭同志一九八二年曾向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和北京工业学院一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大学生中最喜欢的中外作品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占第三位,而在他们最喜欢的文艺作品的主人公中,保尔·柯察金占第一名。一九九四年,中国残联、中宣部出版局和新闻出版署图书司颁发“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获了一等奖。(492-493页)

 

拨开保尔身上的种种迷雾

 

保尔打的是布尔什维克的旗帜,保卫的是苏维埃政权,从事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些都是表面文章,是形式,它的实质是为穷人、为劳动者、为被压迫者,他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保尔一代所从事的、创建共产主义社会的事业,已被事实证明其为有害的乌托邦幻想。搞无产阶级革命,煽动一部分人去打倒另一部分人,夺取政权;政权到手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私有制,剥夺一切社会财富归掌权者所有,人人丧失了生存的条件,成为政府的奴隶;为保红色江山千年万代的传承,实行思想专制,搞舆论一律,要亿万民众受同一个思想的永恒的统治。凡此,都是错误的,不仅人的解放的原始目的实现不了,而且只会越来越仅仅成为机器上的螺丝钉、随手可用可弃的人形工具。但是,道路、方法、手段的这些错误, 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理想所内涵的思想光芒。这就是:为劳苦大众而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利益,改造社会,改善被压迫者的境遇,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使人人自由、平等、生活富足,彼此相爱。保尔和他的战友们所追求的这个宝贵的社会理想的目的与内核,是不朽的,是普世价值,是值得为之继续舍身奋斗的。

打个比方,战士举枪瞄准一个正在逃跑中的土匪,扣动了板机,但是由于或者射程不够,或者没有瞄准,或者用的是一把坏枪,或者缺乏经验,结果没有打中,甚或伤及自己。当然应当给以批评,但是他的瞄准强盗的基本立场应当受到表扬,其大方向应当肯定。

有人说:既然过激的革命现在已被历史证明其为错误,那么,所有参与过激革命的人们当然就是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不能再被视为革命英雄保尔因此在历史上是站不住的。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一场大的社会运动,其总体指向是一回事;参与其中的人们,其个人的功过是非,是又一回事情。一场大的社会运动,是由后人根据其总的效果,给以历史的评价,而个人的功罪则是根据个人的表现来定。这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例如中国,至少从代开始,两千多年来,所谓“朝廷”(即政府),就其性质而言,无一不是皇上的管家,帮助皇家统治民众是其职责所在。但是,能因此就说所有官员都是狗腿子害人精?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作过不少善事、为民众感念、应予表彰的政府官员何止万千?

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书中,包括保尔丽达谢廖沙朱赫来等所有英雄人物,全都毫无保留地献身于为民众谋福利的伟大事业。他们同沙皇斗,同入侵的德国人斗,同入侵的波兰人斗,同残害犹太人的彼得留拉匪帮斗,同恶劣的大自然斗,同饥饿严寒斗,一心要把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他们怎么不是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英雄?

至于乌奸,更无从说起。乌克兰现在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在历史上并非如此。乌克兰地区曾立陶宛波兰统治了300多年17世纪中叶,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商请沙俄来统治东乌克兰,自此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18世纪,俄罗斯又相继把乌克兰黑海北岸大片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到1795年,除加利西亚1772—1918年属于奥地利)以外,乌克兰其余地区均在沙皇俄国统治之下,设置为正规的俄罗斯省,由圣彼得堡委派的总督管辖.直至1917年底东乌克兰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苏联成立,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乌克兰既然是俄国的一个行省,保尔即使有错,也是在为自己祖国服务过程中之错,怎么也说不上叛国。何之有?(注3)(2017.7.12初稿,2018.9.18修改)

 

1铁血网http://bbs.tiexue.net/post2_4811377_1.html

2: 文内标明的页码,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5212月北京第1版、20167月第27次印刷

3保尔是在19194彼得留拉进占乌克兰小镇谢佩托夫卡、冒死解救朱赫来被捕、释放后,逃离故土,到卡扎亭参加革命、成为一名红军战士,而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再加入布尔什维克(即后来的苏共)的。

保尔为逃命而投身革命,应当受到责备吗?不应当。

当年,在乌克兰,有三种政治军事势力:一是波兰德国侵略者,一是彼得留拉,一是布尔什维克。保尔不可能投奔侵略者;对他们,他只有殊死的战斗,以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至于彼得留拉1879-1926),他是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成立的、标榜“民族独立”的、所谓“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核心人物。而他们所谓的“民族独立”却以大批屠杀掠夺异族犹太人特色,又以割让领土,换取波兰对其所谓“独立”的承认。这样的政权和后来逐步充分暴露其残暴面目的苏维埃政权,两相比较,岂非半斤八两?彼得留拉匪帮的黑暗、虚伪、野蛮和对犹太人的残酷屠杀,为保尔所亲历亲见;对他们,他同样恨之入骨。而当年的布尔什维克,相对而言,军纪却比较严明,与被压迫者可谓血肉相连。设身处地,追求光明的保尔,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应当是无可责备的。


链接:http://www.docin.com/p-2135159213.html

————————

 

附录

真实的保尔・柯察金

党国吉祥2011/1/1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一书在我国曾是风行一时的“红色经典”。年轻时,我曾不止一遍地读它,并为书中许多动人情节和名言警句感动。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我在这本书里讲的完全是自己的生平”,“书中对真实性所抱的态度是严肃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钢铁》中的保尔·柯察金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中所描写的一切是完全真实的。

至今还记得:保尔出生于穷苦家庭,当过司炉工,在哥哥阿尔青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入团入党,参加红军,在战场上受重伤;复员后参加过“契卡”工作,担任地区共青团的领导;由于劳累过度和旧伤复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又以惊人的毅力在病榻上进行创作……他一生经历过3次爱情:初恋情人冬妮娅,一个青春焕发的少女,后来成了“酸臭的”阔太太;第二次和丽达的友情因偶然误会而中断;瘫痪后和“忠诚的同志”达娅度过最后年月。

两个“保尔”?

不久前,一位俄罗斯专家朋友给我寄来他翻译的一份资料——记者斯维特兰娜?萨莫捷洛娃写的《重铸的生平》,刊载于20061126日的《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这篇通讯记述了作者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外甥女——加林娜·瓦西列夫娜·奥斯特洛夫斯卡娅的一次采访。加林娜的妈妈叶卡捷琳娜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姐姐,也是他晚年病中的“护理保姆”,对其情况非常熟悉。女儿从妈妈那里了解到舅舅的有关情况,给读者提供了许多前所未闻的信息。

根据加林娜的回忆: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阿历克赛.伊万诺维奇参加过巴尔干战争,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曾被授予两枚格奥尔基耶夫斯基十字勋章。妈妈奥尔加.奥西波夫娜出生于一个捷克林业局主任的家庭,是一个非凡的女性,会讲6种语言,而且写过诗……(尼古拉)根本谈不上是出生于无产阶级家庭”。

——“尼古拉(在《钢铁》中)把自己的哥哥德米特里(即书中的阿尔青)加以美化了”,“哥哥童年时在尼古拉心目中是有很高威望的,但是很快他们就交换了角色。长大以后,意志坚强、性格直率的尼古拉扮演了大哥的角色”,“舅舅是个温柔的人,不希望闹事。看到有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总是力图躲在一旁”。

——“柳博芙·鲍利谢维奇(冬妮娅原型)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谦虚的女性”。她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思想进步,十月革命后“拥护苏维埃政权,当了一名教师,丈夫遭到了镇压,再也没有嫁人”。她很珍惜和“保尔”的一段感情,“保尔”去世后,曾专程看望加林娜一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忠诚的同志(妻子达娅)在结婚后没过几年就离开了他”,后来“嫁给了他(即尼古拉)的亲哥哥德米特里”,“姐姐叶卡捷琳娜成了他(尼古拉)的护理保姆”。

更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加林娜下面的几段话:

——“不久前从档案材料中发现,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受过法庭的审判。在内战年代,他曾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也反对‘肃反’运动”。

——“妈妈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尼古拉)在朋友面前经常承认说:‘我们所建立的,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

——“我有机会同他的朋友阿纳托里?索尔达托夫谈过一次话,阿纳托里承认说:如果科利亚(尼古拉的昵称)不是在1936年去世,稍后一些时间就会有人‘帮助’他离开人世”。

“保尔”最终妥协,按照“指示”将书重写

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外甥女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保尔”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他参加红军,却“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他从事“契卡”工作,可又反对“肃反”。加林娜没有说明,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在什么场合下“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的。这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人们分析说:“保尔”在战场上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他的额部中了子弹,险些丢掉性命,在战场上,他是不可能“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的,只能是战场外的其他场合。那是什么样的场合?

191895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公布《关于红色恐怖的决议》。《决议》中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以恐怖方法来保障后方的安全,是绝对必要的……必须采用将阶级敌人送往集中营,实行隔离的方法,来防止他们对苏维埃共和国的侵害;必须将所有与白卫组织、阴谋和叛乱活动有关的人予以枪決。”根据这一《决议》,19171918年有100万人被处决。

奥斯特洛夫斯基很可能参加了这期间红军对战俘或“与白卫组织等有关的人”的镇压活动。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他“拒绝参加对白军的射击”,因而受到法庭的审判。

同样,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参加“契卡”工作期间,也可能目睹了“肃反”中的许多荒唐残暴的事情,激发了他的天良,因而反对“肃反”。对此,加林娜解释说:“朋友们知道舅舅的性格:他绝对不可能容忍镇压。人们在夜间把舅舅的许多好朋友、那些在战斗中经受过考验的共产党员给抓走了。索尔达托夫本人在战争前的几年里是莫斯科—伏尔加运河建设工段主任。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不能忘记他度过的那些无眠之夜,在那些日子里他总是在床底下放着一个收拾好的小箱子,以备在夜里随时遭逮捕。”

看来,奥斯特洛夫斯基并不是头脑简单的“螺丝钉”和“驯服工具”。他的思想活跃,有是非观念,又充满着矛盾。在新版《钢铁》书中看到,在党的两派斗争中,“保尔”参加过“反对派”的活动,后来又回到了斯大林的队伍。

《钢铁》一书的出版,同样经历了矛盾和曲折。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初稿“完全写自己的生平”,几次投稿被退回来,最后投到了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编辑部发现其中许多素材有用,于是派人与他合作。“人们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传记‘做了修订’,把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变成了偶像、‘一个人和革命者的典型’”,《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记者斯维特兰娜?萨莫捷洛娃如是说。

“修订”《钢铁》原稿的,是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的两位文学编辑——安?亚?卡拉瓦耶娃和马?鲍?科洛索夫。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给卡拉瓦耶娃的一些书信中可以看到,这位编辑对《钢铁》一书作了许多“指示和修改”,奥斯特洛夫斯基答应按照她的“铅笔批注”“将书根本重写”。他在一封信里坦诚地写道:“现在我前面有两种障碍:第一是疲倦;第二还有许多事情,总起来可以叫做‘经济危机’,因此我这次才不得不让步,并且同意按照青年近卫军出版社的要求修改以后再出书。”

加林娜举了一个例子:“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发表《钢铁》的最初版本时,真实地反映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妻子达娅中途分离的关系。但是考虑到党的书报检查,迫使他删掉了这一切。在一个‘理想的英雄’那里,妻子也应该是一个‘无可指责的忠诚的同志’。”

《钢铁》一书修改出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感觉到,书中主人公保尔与他本人的实际经历有着很大的反差。为了消除当时报刊界对“《钢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和生活史”的误解,他在《我的创作经过》一文中特别声明:“这是小说,不是传记,这不是共青团员奥斯特洛夫斯基传”,“我的小说,首先便是艺术作品,其中我运用了想象的权利,在小说的基础上放了不少实际材料”。这反映出他的内心苦闷与前后矛盾。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经历无数艰难曲折和和生死磨难后,他对自己的一生,对自己参加的那场革命,有着深刻的反思:“我们所建立的,与我们为之奋斗的完全两样!”多么深邃而又大胆的思想。这声感叹里,包含着多少难言隐痛和悲怆泪水啊!这也是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人的心声!朋友们相信:“奥斯特洛夫斯基是适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科利亚(尼古拉的昵称)不是在1936年去世,稍后一些时间就会有人‘帮助’他离开人世。”奥斯特洛夫斯基逃脱了一场即将来临的劫难,然而作为一个作家,由于多种原因,他始终无法像高尔基那样,给世人留下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只能将它们埋藏在心底,偶尔在亲友前倾吐一下心中的积郁和不平。这应该是他晚年生活中的最大痛苦和遗憾吧。

“余光”未灭

1991年,苏联解体,文坛“解冻”,《钢铁》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受到了批判。人们认为,这本书歪曲了历史,违反了“生活真实”。从大的方面来说,《钢铁》所描写的19151932年这段时期,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各族人民经受着剧烈社会动荡的年代,接连不断的国内或对外战争,党内多次的斗争和清洗,给人民和党带来了巨大灾难。《钢铁》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只有简单、倾向性的叙述,缺乏客观、全景式的描写;特别是充满困惑、阴谋、痛苦和悲剧性的党内斗争,成了左派幼稚病者和斯大林路线拥护者高唱凯歌、节节胜利的过程,这些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却被回避开了。更重要的是,《钢铁》把当年为了实现乌克兰独立而战、乌克兰的民族英雄西蒙.彼得留拉描写成为无恶不作的“匪帮”,这是今天的乌克兰人民难以接受的。

正是基于以上一些原因,在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钢铁》被定位为一部有严重错误的作品而被广大读者冷落。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一响亮的名字逐渐被人们淡忘。可在遥远的东方,他的“知音”依然存在。

199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了一阵“保尔热”:重拍《钢铁》电视连续剧;出版和再版《钢铁》的各种书籍;各界人士热烈地讨论《钢铁》;一些专家学者质疑和批评“保尔热”的“冷思考”,受到了主流媒体的批评……人们又在“大炼”《钢铁》。这使我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段话:“名声的起灭,也如光的起灭一样:起的时候,从近到远;灭的时候,远处倒还留着余光。”(《略论梅兰芳及其他》,《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时至20世纪90年代,为什么在我国还出现《钢铁》的“余光”现象?

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人(包括某些制片人和报刊编辑)对《钢铁》一书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不十分了解,或者说根本不了解,也就无法理解“解冻”后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民对《钢铁》一书的感情、认识和评价。

今天,50多岁以上的人看“保尔”,可能是在找寻年轻时的激情,或是重温某种理想,因为“保尔”毕竟影响与感染过他们。可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言,保尔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打动他们心灵的,可能是《钢铁》里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苦难酸辛、那些青涩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者仅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

加林娜的珍贵回忆,填补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平的空白,重新唤起了读者对“保尔”的一些美好回忆,使人们对这位“火热的革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想,随着有关档案的不断披露和更多人的回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形象将会更加丰满,更加可敬可爱,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读者们,对当年的“保尔”——奥斯特洛夫斯基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铁血网http://bbs.tiexue.net/post2_4811377_1.html

 

 

 

 

链接:http://www.docin.com/p-2135159213.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