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谭《黄帝内经·素问》(二)

 山佳国学谭 2018-09-22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203心与咸相伤、与苦相合——《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故心欲苦,谭: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心欲得苦味。心与咸相伤、与苦相合。

204肺与苦相伤、与辛相合——《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肺欲辛,谭: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所以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肺欲得辛味,肺与苦相伤、与辛相合。

205肝与辛相伤、与酸相合——《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肝欲酸,“谭: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所以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肝欲得酸味,肝与辛相伤、与酸相合。

206脾与酸相伤、与甘相合——《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脾欲甘,”谭: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所以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脾欲得甘味,脾与酸相伤、与甘相合。

207肾与甘相伤、与咸相合——《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肾欲咸。”谭:肾与骨骼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所以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肾欲得咸味,肾与甘相伤、与咸相合。以上五论是偏食五味所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相伤的对应关系。

208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状况——《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谭: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心病;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肝病;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肺病;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脾病;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肾病;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状况。

209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状况——《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谭: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状况。同样青、赤、黄、白、黑,成色不同生死两重。

210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谭: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紫色的丝绸。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211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应望诊之道——《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谭: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应望诊之道。

212脉、髓、筋、血、气通则无病——《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谭: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脉、髓、筋、血、气通则无病。

213脉、髓、筋、血、气通关键表现在血通——《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谭: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脉、髓、筋、血、气通关键表现在血通。

214冬病在四肢善病肢体疼痛麻木之病——《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谭: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的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冬病在四肢善病肢体疼痛麻木之病——痹厥症

215卫气不固导致营卫不和则病生——《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谭:人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是在筋骨、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称谷或大谷,小的称溪或小溪,因其缝隙或凹陷处多有脉络穴位,故又称小溪为腧穴。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逾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关键在于理解卫气,卫气运行于脉外的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属阳。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是水谷之气中比较慓悍滑疾的部分,运行迅速而滑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作用。卫气不固导致营卫不和则导致疾病发生。

216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谭: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要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

217病症通过十二经脉可知五脏六腑的病因——《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阳,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月去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谭: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持胸膈协助,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病症通过十二经脉可知五脏六腑的病因。

218望闻问切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谭: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望闻问切的理论基础。

219心痹为邪气侵入思虑过度之症——《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谭: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穴,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邪气侵入思虑过度之症。思虑过度亦可患病,林黛玉一例。

220面色白肺痹的表现常惊骇——《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谭: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面色白肺痹的表现常惊骇。

221面色发青腰痛肋痛肝痹之症——《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谭: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协助,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面色发青腰痛肋痛肝痹之症。

222汗出当风逆气为厥脐周绞痛症——《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谭: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汗出当风逆气为厥脐周绞痛

223冷邪侵入肾面呈黑色肾痹之症——《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谭: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冷邪侵入肾面呈黑色肾痹之症。

224面呈黄色即使有病不至于死症——《黄帝内经·谭 五藏生成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谭:大凡观察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因面带黄色,是尚有土气。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皆为死亡之征象,因面无黄色,是土气以败。面呈黄色即使有病不至于死症。

225藏而不泻似脏非脏奇恒之腑——《黄帝内经·谭 五藏别论 

“黄帝问曰: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谭: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藏藏蓄阴精,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奇恒之腑。

226泻而不藏输泻浊气传化之腑——《黄帝内经·谭 五藏别论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谭: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

227五脏藏精气而不外泻,六腑化水谷而不贮藏——《黄帝内经·谭 五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谭: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

228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是满而不实——《黄帝内经·谭 五藏别论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谭:所以出现六腑化水谷而不贮藏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五脏是满而不实

229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黄帝内经·谭 五藏别论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谭:黄帝问道:为什麽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 饮食五味进入口,贮藏于胃,化生精微物质,充养五脏之气。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呀!

230气口亦名寸口即寸口脉——《黄帝内经·谭 五藏别论

“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谭:寸口属于太阴肺经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胃中,所以五脏六腑的精气来源于胃,而从寸口上表现出来。臊焦香腥腐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二脏,心肺发生病变,鼻孔就不通利。凡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问清病人二便的情况,辨别脉搏的变化,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变化及与疾病有关的其它一些情况。气口,亦名寸口(即寸口脉)、脉口,手太阴肺之经脉,部位相当于现代解剖学腕后高骨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231中医从来都是反对鬼神迷信的——《黄帝内经·谭 五藏别论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谭: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厌恶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麽医疗技巧。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地治疗是收不到好的治疗效果的。中医从来都是反对鬼神迷信的

232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医疗手段——《黄帝内经·谭 异法方宜论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谭:黄帝问道:医生在治疗疾病时,生同样的病,但采用的治疗手段不同,结果都治愈了,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使它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医疗手段。

233东方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是科学的——《黄帝内经·谭 异法方宜论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谭:因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医疗手段。所以东方地区,是天地之气开始发生的地方,盛产鱼盐,靠海傍水,当地居民喜欢吃鱼和咸味的食物,都安居此处,以鱼盐为美食。然而,多食鱼会使人体内积热,过食咸味易伤血液。所以,当地居民大都肤色较黑、肌肉纹理也较疏松。东方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是科学的。

234砭石治病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黄帝内经·谭 异法方宜论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谭:东方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所生之病多为痈肿疮疡一类,治疗适宜用砭石。因此,砭石疗法是从东方传来的。砭石,即能治病的石头,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泗滨砭石原指泗滨浮磬料泗滨浮石;产于山东泗水之滨,故名泗滨砭石。砭石者,以石治病也,是通用名称。而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

235西方民多食酥酪骨肉病由内生故用药——《黄帝内经·谭 异法方宜论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谭:西方地区,盛产金玉,地多沙石,自然气候具有类似秋天肃杀收引之气的特性。那里的人们依山而居,地高多风,水土的性质刚强,人们不讲究衣着,以毛布为衣,以细草为席,而饮食多是些鲜美的酥酪骨肉之类,因而形体较丰肥,所以外邪不易入侵,其病多由内生,治疗适宜用药物。因此,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西方民依山而居多食酥酪骨肉,而病由内生故用药科学。山地也是提供中草药的天然所在。

236北方风寒民常见痹症产生艾灸疗法——《黄帝内经·谭 异法方宜论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谭: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具有类似冬天天地闭藏之气的特性。那里地势高峻,人们依山陵而居,周围环境是风寒冰冻,当地居民喜欢随时居住在野外,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内脏受寒而易得脘腹胀满一类的疾病,治疗适宜用艾火灸烤。因此,艾灸疗法是从北方传来的,常用于痹症,痹症就是痹阻不通,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确实是北方常见病症。

237南方潮湿民嗜酸易患麻痹宜用针刺——《黄帝内经·谭 异法方宜论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谭:南方地区,自然气候适宜长养万物,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那里地势低下,水土薄弱,雾露经常聚集。当地的人们喜食酸味及腐熟的食物,所以他们的皮肤肌肉纹理致密而色红,其病多为筋脉拘挛、肢体麻痹一类的疾病,治疗适宜用微针刺治。因此,九针疗法是从南方传来的。南方低洼潮湿民嗜酸食腐易患肢体麻痹宜用微针刺治。

238导引按蹻疗法是从中央地区产生的——《黄帝内经·谭 异法方宜论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谭:中央地区,地势平坦而湿润,自然气候适宜万物生长,物产丰富。当地的人们食品种类繁多,生活安逸而不劳累,所以其病多为四肢痿弱、厥逆、寒热一类的疾病,治疗适宜用导引按蹻的方法。因此,导引按蹻疗法是从中央地区产生的。“按”与“蹻”是按摩的两种方法。指按摩中的手按法与足踩法。

239人得病之因在于天时、地气、人之嗜欲——《黄帝内经·谭 异法方宜论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谭:人得病之因在于天时、地气、人之嗜欲。所以,一个高明的医生应该掌握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对病情,给予恰当的治疗。因此,治疗方法不同而疾病都能痊愈,是因为医生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并掌握了治疗大法。

240祝由主要是中医的精神疗法——《黄帝内经·谭 异法方宜论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谭:关键在于理解“祝由”:祝,敬祝,有恭敬之意。意思指恭恭敬敬讲解说道的意思;由,疾病产生的原由、来由。合起来讲,就是恭敬查明病人患病的天时、地气、人之嗜欲的原因,疾病的

由来。通过祝由改变病人生活环境之气场,近而改变病人内在心理状态之精神,这就是“惟其移精变气并在有针对性的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的综合作用下,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简单地讲,可以说“祝由主要是中医的精神疗法。这是与以后迷信的巫婆神汉完全是两回事。

241顺其自然恬淡质朴祝由之道——《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谭:岐伯回答说:古人巢穴居处在禽兽之间生存,寒冷利用活动以除寒,暑热就到阴凉的地方避暑,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形役,处在一个安静淡薄不谋名利的精神世界里,邪气是不能深入人体的。所以既不须药物治其内,也不须针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发生,亦可用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场的祝由方法病就可治。顺其自然恬淡质朴祝由之道。

242可谓现代病均由私欲的精神所致——《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谭:现内则为忧患所累,外则为劳苦身形,又不能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常常逆寒暑行事,数遭贼风侵袭,外邪早晚乘虚而袭,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可谓现代病均由私欲的精神所致。思虑由心,虑甚邪入、心主五脏,病由此生。

243黄帝道出了所有医生的愿望——《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谭:黄帝道:很好!我想要临诊病人,能看出病人的死生,决断病症的疑惑,掌握治疗的要领,如同日月之光一样的心中明了,这种诊法可以讲给我听吗?黄帝道出了所有医生的愿望。

244上古名医僦贷季歧伯祖师医家之祖——《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谭:岐伯曰:在临诊病人上,色和脉的诊断方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传说为上古神农时人。歧伯祖师,医家之祖。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顺和金木水火土以及四时、八风、六合,既能不离其常规,又能适应其变化,以观察其变化的奥妙,从而知道其中的要领。

245常从色脉中得其要领是诊病的关键——《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谭:要懂得这些要领,就只有研究色脉。气色象太阳而有阴晴,脉息象月亮而有盈亏,常从色脉中得其要领,正是诊病的关键。而气色的变化,是与四时的脉象是相应的,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珍重的,若能领会其道那就相当于神明了,所以能远离死亡而亲近生命。这就是生命的长寿之道。人们将称奉为“圣王”了。

246治病于初起实现标本兼治——《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亥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谭: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多在疾病一发生就能及时治疗,先用汤液十天,以祛除“八风”、“五痹”的病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药治疗。医生对病因与病症处理得当,实现标本兼治,邪气乃除而病愈。治病于初起实现标本兼治。

247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谭:至于后世的医生治病就不是这样了,治病不能根据四时的变化,不知道阴阳色脉的关系,也不能够辨别病情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用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医术浅薄粗枝大叶的医生,还认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来的疾病没有痊愈,又因为治疗的错误,产生了新的疾病。疾病已成医治晚矣,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248正确运用色脉是诊治的最准则——《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谭:黄帝道:我愿听临诊的重要道理。岐伯说: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脉,能够正确运用色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最准则。正确运用色脉是诊治的最准则。

249大国医治病如治国呀!——《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谭:如在色脉的诊法上失误,则会对病情的顺逆无从理解,而将有倒行医治的危险;不但病人的病症不能减轻,更治不好病症起因的根本。这样去治病,会损害病人的身体,若用以治国,则会亡社稷失国家!因此暮世的医生,赶快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接受对崭新的色脉学问,是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大国医治病如治国呀!

250奠定了中医望闻问切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谭 移精变气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谭:……岐伯说:诊治疾病的主要关键还有一个。……一个关键就是从与病人接触中问得病情。……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关好门窗,与病人取得密切联系,耐心细致的询问病情,务使病人毫无顾虑尽情倾诉,从而得知其中的真情,并观察病人的神色。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奠定了中医望闻问切的理论基础。


251汤液及醪醴对中医方剂学有很深的影响——《黄帝内经·谭 汤液醪醴论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谭:岐伯答黄帝说:汤液和醪醴,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禀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收割在秋时,故其杆坚实。古代用五谷熬煮成的清液即为汤液;用五谷熬煮再经发酵酿造即为醪醴,对后世中医方剂学汤剂、酒剂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252养生就是养德呀!——《黄帝内经·谭 汤液醪醴论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谭:黄帝道:上古时代有学问的医生,制成汤液和醪醴,但虽然制好,却备在那里不用,这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古代有学问的医生,他做好的汤液和醪醴,是以备万一的,因为上古太和之世,人们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虽制成了汤液,还是放在那里不用的。到了中古代,道德稍衰,人们的身心比较虚弱,因此外界邪气时常能够乘虚伤人,但只要服些汤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养生就是养德呀!

253私欲过度思虑过度神气两亏医药难保——《黄帝内经·谭 汤液醪醴论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谭:黄帝道:如今虽然服了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这是为什么?岐伯说:如今和中古时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药物内服,砭石、针炙外治,其病才能痊愈。黄帝道:当病情发展到了形体弊坏、气血竭尽的地步,治疗就没有办法见效,这里有什麽道理?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神气,已经不能发挥他的应有作用的关系。私欲过度思虑过度神气两亏医药难保。

 254精气败坏神气已散营卫作用不可恢复——《黄帝内经·谭 汤液醪醴论

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谭:黄帝道:什麽叫做神气不能发生他的应有作用?岐伯说:针石治病,这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如今病人的精、神都不佳,心志意乱不起作用,纵然有好的方法病也不可医治了。况且如今的病人精气败坏神气以散,营卫作用已到了不可以再恢复的地步了。当病人精气败坏神气已散,营卫作用就不可恢复了。

255嗜好欲望导致忧患不止以至神气散尽——《黄帝内经·谭 汤液醪醴论

“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谭:为什麽病人的病情会发展到精气败坏神气已散营卫作用不可恢复的地步的呢?这是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因而忧愁患难又没有止境,以致于一个人的精气败坏,营血枯涩,卫气作用消失,所以神气已经失去,对治疗上的方法以失去反映,当然病就医治不好了。嗜好欲望导致忧患不止以至神气散尽。

256病人为本,医生为标——《黄帝内经·谭 汤液醪醴论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谭:黄帝道:凡病初起总会有

些轻微难测的症状的,必先表现于皮肤。如今良医都说是病已经成难治疗,则用针石不能治,吃药亦不能达到病愈。如今的良医是都懂医术的,都能按医术治疗,与病人象亲戚兄弟一样亲近,声音的变化每日都能听到,五色的变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却医不好,为什么不能早诊断早治疗呢?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病人与医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这里。

257阴精虚与内,阳气耗于外——《黄帝内经·谭 汤液醪醴论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谭:黄帝道: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阳气衰竭,以致腹腔腹水,其魄失常独居于肺,阴精虚与内,阳气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此时四肢水肿而影响到内脏,这是阴精守不住阳气于内,而形体浮肿于外,对这种病如何治疗呢?

258缪刺是身体一侧有病针刺对侧穴位——《黄帝内经·谭 汤液醪醴论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谭:岐伯说:治疗腹水要据病情综合权衡,首先除体内的积水,病人要轻微运动四肢,衣服带温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阳。用缪刺这一古代刺法,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去水肿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汗孔,泻膀胱,使阴精归于平复,五脏阳气输布,以疏通五脏的郁积。这样,精气自会生成,形体也自盛,骨骼与肌肉保持着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

259神气就是阴精能固守住的阳气——《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谭: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的诊法,运用的地方很多,而所指是不同的,究竟怎样运用呢?岐伯回答说:一般来说,揆度是权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浅的。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请允许我从诊病的主要理数说起,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虽然所指不同,但其道只有一个,就是色脉之间有无神气。神气就是阴精能固守住的阳气。

260阴精所固守的阳气正常转动人就有神——《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命曰合玉机。”谭:人体阴精所固守的阳气在人体中正常转动而不逆向回转,人就有神。如阴精固守不住阳气,阳气就会逆向回转于外,阳气就不能在人体中正常转动了,人就失去了生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诊色脉最为重要的是尽量接近病人,是观察病人神气微妙之处的变化。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261面色深浅表现的是病情的轻重——《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谭: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其深浅顺逆之要领。如色见浅的,其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约十天就可以了;其色见深的,病重,就必须服用药剂治疗,大约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则其病更为严重,必定要用药酒治疗,须经百天才能治愈;假如神色枯槁,面容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了。面色深浅表现的是病情的轻重。

262短促脉搏来去快速为数脉——《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谭:除此以外,如脉短促脉搏来去快速为数脉,主热证,邪热亢盛,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证;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从而导致阳气散尽而死;当病至温热导致阳气极虚则必死。

263面色见于上下左右变化各有其要领——《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谭:面色见于上下左右,变化各有其要领。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的为逆,在右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阳,是死证,在女子则为重阴,也是死证。若阴阳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而定夺,这就是奇恒、揆度之要。

264血气两亏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谭:搏脉诊痹壁症,病症肢体麻木疼痛、或痿软不能行走,是寒热之交邪盛正衰之象。如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如脉见虚弱,而又兼下泄,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预后都不佳;脉见虚弱,预后当好。血气两亏就是阴阳失调。

265揆度、奇恒之要论——《黄帝内经· 玉版论要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可复数,论要毕矣。”谭: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之寸口脉来诊断。出现"所不胜(克)"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克)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胜(克)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之要点都论述完了。

266关键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谭: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岐伯回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关键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的思想。

267穴位与脏腑相通奠定了针灸的科学基础——《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谭:由于诊病的关键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人体穴位与脏腑相通奠定了中医的科学基础。

268春天针灸不可伤心、肺、肾气——《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谭: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了;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着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春天针灸不可伤了心气、伤了肺气、伤了肾气。

269夏天针灸不可伤肝、肺、肾气——《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谭: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样子;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夏天针灸不可伤了肝气、伤了肺气、伤了肾气。

270秋天针灸不可伤了春肝、夏心、冬肾之气——《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且又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谭: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且又善忘;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梦;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凡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秋天针灸不可伤了春肝、夏心、冬肾之气。

271冬天针灸不可伤了春肝、夏心、秋肺之气——《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谭: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见怪异等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凡使人常常作渴。冬天针灸不可伤了春肝、夏心、秋肺之气。

272胸腹用针避五脏慎之又慎——《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谭: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胸腹用针避五脏慎之又慎。

273“单布”上应有脏腑图,以便用针避开——《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谭: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关键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单布”上应有脏腑图,以便用针避开。

274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谭: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

275三阳病症皆因外邪侵入——《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谭:黄帝问道:请你告诉我十二经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三阳病症皆因外邪侵入,卫功能失调所致。如中风、温病、伤寒等。

276三阴病症皆因脏腑疾病——《黄帝内经· 诊要经终论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谭: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败坏的症候。三阴病症皆因脏腑疾病,营功能失调所致。

277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谭: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阴气未被扰动,阳气尚未耗散,饮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

278切脉与望诊相结合——《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谭: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用明亮的眼睛精心观察五色于面,以审五脏之虚实,六腑之强弱,形体之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切脉与望诊相结合。

279正常脉象的平脉有胃、神、根——《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谭: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长脉为气血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正常脉象的平脉主要特点是: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080/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触及,沉取不绝。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280脉象见生死——《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谭: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脉象见生死。

281脏腑的健康状态表现在面色——《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谭:要用明亮的眼睛精心观察五色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脏腑的健康状态表现在面色。这就是望诊之道。

282不需擦胭脂的健康红润的美——《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谭:赤色应该像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像赭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不需擦胭脂的健康红润的美。

283不应是病态有意做作的白——《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谭: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像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不应是病态有意做作的白。

284面色健康在于光泽有润——《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谭: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像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黄色应该像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像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该像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像地苍那样,枯暗如尘。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面色健康在于光泽有润。

285精气衰竭会长期导致面色暗淡浑浊——《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谭:正是因为眼睛明亮又能精心观察的人,所以在观察万物时能分别出黑白等各种颜色、审察出各种颜色变化的时间长短;若各种颜色变化的长短不明,黑白等各种颜色分别不清,这就是精气衰竭的现象。精气衰竭会长期导致面色暗淡浑浊。

286惊恐邪气会导致五脏气满而失去正气——《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谭:五脏之阴精守住阳气平衡于内,如果外来阳气过盛,脏气就会壅满,此阳气过盛相对阴精如是伤于惊恐的邪气,其惊恐的讲话的声音如在室内小声说话一样,这是五脏之阴精应守住阳气平衡于内失衡,而有外惊恐湿邪所致。语声低微而气不接续,终日反复的说,这是其正气被劫夺所致。外来的惊恐邪气会导致五脏气满而失去正气,这就是吓破了胆的状态吧?!

287失去正气会使得精神失常大小便失禁——《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谭:如外来的惊恐邪气导致五脏气满而失去正气,使其衣服不知敛盖其身,言语不知善恶好坏,行为不避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也就是精神病的状态。如五脏之阴精应守住阳气平衡于内失衡,使其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泄利不禁的,肛门不能约束而形成腹泻;或使其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因外来的惊恐邪气导致五脏气满而失去正气,会使得精神失常大小便失禁。这也就是吓破了胆的状态吧?!

288五脏阴阳平衡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谭:若五脏之阴精能守住阳气平衡于内,各项功能正常则健康;若五脏之阴精不能守住阳气平衡于内,各项功能失常则生病。五脏阴阳平衡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

289头垂目呆背弯肩垂之病态——《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谭:人的头部为精气、神明之府,人的精气是否充足,神情是否明亮主要表现在人的头部。若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呆滞的,是精神将要衰败的表现。五脏悬于人的脊背之上,为胸中脏腑之府,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垂的,是胸中脏腑之气将要衰败的表现。头垂目呆背弯肩垂之病态。

290腰不能转遥行路曲身之病态——《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腰者肾之府,转摇艰难,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谭:肾位居于腰,故腰为肾之府,若见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屈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腰不能转遥行路曲身之病态。

291老人脏腑阴精之气衰弱之表现——《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谭: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颤摇摆,这是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惫。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老人脏腑阴精之气衰弱之表现。

292人的脉象要符合四季阴阳变化——《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谭:岐伯说:若脉象与四时阴阳之气变化相反的状态,有余为精伤失,不足为气消败。人身阴阳之气,合四时气化而消长者,若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阳消阴长,脉象随四时而不同也。若其应当太过反而不足,为阴精伤失,而阳气不生长也;应当不足反而有余,为阴气消败,虚阳发露之假象也。如此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格者,死不可治也。人的脉象要符合四季阴阳变化。

293诊脉可知人体病变为中医科学基础——《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谭: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通过诊脉可知人体病变为中医科学基础。

294四时所应春规、夏矩、秋衡、冬权之脉象——《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谭:岐伯说:让我讲一讲人体的阴阳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阴阳四时与之相应。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的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矩之象;秋脉如秤衡之象;冬脉如秤权之象。四时所应春规、夏矩、秋衡、冬权之脉象。

295人体的脉象与四时阴阳相适应之道——《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谭:四时阴阳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四时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适应,即是病态,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就可以知道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就可以判断出疾病和死亡的时间。诊脉的道理就在于:人体的脉象与四时阴阳相适应之道。

296四时阴阳变化都会在脉上有微妙的反应——《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谭:四时阴阳之变化都会在脉上有微妙的反应,因此,不可不察。诊察脉象,要有一定的纲纪。就是从辨别阴阳开始,开始于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从中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对人体脏腑的影响,五行的相生相克对人体脏腑的影响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阴阳变化相适中,人体的补泻不使有失,要与天地之阴阳之变化相互统一;知道人体的这一情况,就可以预决其人的死生。所以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色是和五行相应合的,脉象是和阴阳相应合的。

297人做梦的生理作用——《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谭:阴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见大火烧灼,阴阳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飞腾,下部盛则梦下堕;吃得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短虫多,则梦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梦打架损伤。人做梦的生理作用。

298春、夏、秋、冬、内、外六个方面的诊脉大法——《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谭:所以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须虚无精心,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像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像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脉处于皮肤之下,就像蛰虫将要伏藏;冬天的脉沉在骨,就像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病态的情况,可根据脉象,比照四时的变化来诊断;要知道体外病态的情况,可从体外的病态开始,根据脉象比照四时的变化,来诊断来至于内脏病态的最终病因。这就是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

299心火往往在于人的情绪表现于脉象——《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谭: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阴虚阳亢之症。当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待其脉软而散时,表明心火已消退,恢复阴阳趋于平衡,病自痊愈。心火往往在于人的情绪表现于脉象。

300肺部感染在脉象上的表现——《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谭: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是肺气逆上所致邪火,当病痰中带血,也就是伤风导致肺部感染;当其脉软而散的,则肺气发达,泄于皮毛,病汗出不止时,至到不复发散而愈。肺部感染在脉象上的表现。

301肝病水肿在脉象上的表现——《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谭: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为内伤,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胁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肌肤与四肢水肿。肝病水肿在脉象上的表现。

302胃气郁滞疼痛在脉象上的表现——《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谭: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是胃气郁滞症,面色不赤为胃内伤;面色赤,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的,则胃气虚弱不足,当病食痹。胃气郁滞疼痛在脉象上的表现。

303脾阳虚足胫浮肿在脉象上的表现——《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谭: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脾阳虚症,脾气不运,当病少阳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不能运化水湿,湿邪下流,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脾阳虚足胫浮肿在脉象上的表现。

304肾气微弱精血虚少在脉象上的表现——《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谭:肾脉坚长,搏击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脾之邪气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肾位于腰部,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肾气微弱,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康复。肾气微弱精血虚少在脉象上的表现。

305心、肺、肝、胃、脾、肾均与情志有关——《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心、肺、肝、胃、脾、肾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除上所谭外,均与人的情志有关。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正如《中庸》所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但是,过之便将内伤脏腑,由于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大喜则伤心,多忧则伤肺,大怒则伤肝,多思则伤脾胃,多恐则伤肾。因此,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适中而已。

306心痛少腹有病形为心疝之症——《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谭: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么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心为阳脏,心与小肠为表里,今与病传于腑,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小肠居于少腹,所以少腹当有病形。心疝心痛少腹当有病形。

307胃的藏而不泄与泄而不藏——《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谭: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变呢?岐伯说: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因此,胃脉实则藏而不泄 ,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泄而不藏,将出现泄泻病。胃的藏而不泄与泄而不藏。

308脏腑不适应外来之风谓之邪风侵入成病——《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谭: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外来之风可形成人体中的发烧恶寒症;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已,可成为癫痫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肝木邪侮脾土,可成为飧泄病;风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脏腑不适应外来之风谓之风邪侵入成病。

309四时八节偏胜之风致人体病变——《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谭: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岐伯说:这都是因为寒气聚集闭其经脉而痈种,和八个季节之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病变。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岐伯说:这是由于四时偏胜之风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去治疗就会痊愈。(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四时八节偏胜之风致人体病变。

310久病脉象必表现于气色的变化——《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谭: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都会影响到脉象与气色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岐伯说:你问得很详细啊!只要验看脉象与气色就可以区别开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是为新病;如脉还是与往常虽小一样而色已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乃是新病。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至,若面现苍赤色的,是因为有毁伤淤血所致,而外部没有见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久病脉象必表现于气色的变化。

311尺脉是寸口脉寸、关、尺三部之一——《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谭:尺脉两旁的内侧候于季胁部,外侧候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候于肝脏,内侧候于膈部;右臂的外侧候于胃腑,内侧候于脾脏。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候于肺脏,内侧候于胸中;左臂外侧候于心脏,内侧候于膻中。尺肤部的前面,候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候身后即背部。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喉中的疾病;从尺肤部的下段直达肘横纹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尺脉是寸口脉寸、关、尺三部之一。

312要懂诊脉只有来至于实践——《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谭:脉象洪大的,是由于阴精不足而阳有余,故发为热中之病。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癫仆一类的疾病。脉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疠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阳气虚而失去捍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要懂诊脉只有来至于实践,不可纸上谈病。

313阴虚阳亢之虚劳寒热病——《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谭: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阴之阳厥;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阴血亏损,多发为阴虚阳亢之虚劳寒热病。

314浮脉种种区别——《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谭:脉浮而散,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凡见浮脉而不躁急,其病在阳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阳经;如浮而躁急的,则病在手三阳经。凡见细脉而沉,其病在阴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阴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阴经。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阳分,为阳热郁滞的脉象,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浮脉种种区别。

315涩脉是阳气有余;滑脉为阴气有余——《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谭: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阳气有余;滑脉,为阴气有余。阳热有余则身热而无汗;阴寒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阴气阳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

316真是脉要精微呀!——《黄帝内经· 脉要精微论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谭:按脉浮取不见,沉取则脉沉迟不浮,是病在内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积聚病。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内,当有身发热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上部,只见于上部,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故出现腰足清冷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下部,只见于下部,而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故出现头项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生阳之气不足,故可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症。真是脉要精微呀!

317无病之人呼吸定息脉五动——《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谭:黄帝问道:无病之人的脉象是怎样呢?岐伯答说: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叫做一息。吸终到一呼开始的交换时间这是闰以太息,共有五次搏动,这是平人的脉象,叫做无病的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侯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所以可以调匀自己的呼吸以候病人的脉搏次数,这是脉诊的法则。无病之人呼吸定息脉五动。

318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是气喘心悸之病症——《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谭:人一呼,有病的人脉只一次跳动;一吸,脉也一次跳动,这是气虚的现象。人一呼,脉就有三次跳动,一吸,脉也有三次跳动而躁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病温;尺肤不热,脉搏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脉象涩,是为痹证。若人一呼,脉的跳动在四次以上的是死,脉搏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搏忽慢忽快的也是必死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是气喘心悸之病症。

319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谭:人的正常脉气,是来源于胃的,胃为水谷之海,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叫做逆象,逆象是可以致死的。

320春天弦象明显而少胃气为肝脏有病——《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谭:春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弦象很明显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肝脏有病;但见弦脉物胃气的真脏脉,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轻虚以浮的毛脉,是春见秋脉,故预测其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倘若毛脉太甚,则木被金伤,现时就会发病。如肝旺于春,春天脏真之气散于肝,肝脏是藏筋膜之气的。春天弦象明显而缺少胃气为肝脏有病。

321夏天脉钩多而胃气少为心脏有病——《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谭:夏脉钩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钩多而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如果但见钩脉而无柔和之象胃气的真脏脉,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沉象的石脉,是夏见冬脉,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则火被水伤,就会立即生病的;心旺于夏,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主血脉,夏天是脏真之气通于心,心是藏血脉之气的。夏天脉 钩多而胃气少为心脏有病。

322长夏脉微软弱而胃气少为脾脏有病——《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长夏胃微耍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面耎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谭:长夏脉微软弱而有胃气叫做平脉,微软弱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如但见软弱之极而无胃气之脉,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是长夏见冬脉,这是火土气衰而水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脾旺于长夏,故长夏脏真之气濡养于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气。长夏脉微软弱而胃气少为脾脏有病。

323肺朝百脉之意是肺臣代百脉朝心君为百人之长——《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谭:秋天有胃气的脉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叫做平脉,如果脉来轻浮无力,如按在毛上的感觉毛多胃气少主肺脏有病;如见纯毛脉而无胃气的真脏脉,就会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这是金气衰而木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肺旺于秋而居上焦,故秋季脏真之气上藏于肺,肺主气而朝百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脉见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气,为肾脏有病;如脉见纯石而不柔和的真脏脉,主死;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脉,是水气衰而火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夏天就要生病;如钩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肾旺于冬而居人体的下焦,冬天脏真之气下藏与肾,肾主骨,故肾藏骨髓之气。肺具有助心行血于周身血脉的生理功能,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于全身。心与肺为君与臣,肺朝百脉之意是肺臣代百脉朝心君为百人之长。

324冬天的脉象见沉石而少胃气为肾脏有病——《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谭:冬天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叫做平脉,如果脉见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气,为肾脏有病;如果但见石脉而无胃气的真脏脉,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是水气衰而火反侮的现象,预测延至夏天就要生病;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肾旺于冬而居人体的下焦,冬天脏真之气下藏与肾,肾主骨,故肾藏骨髓之气。冬天的脉象见沉石而缺少柔和的胃气为肾脏有病。

325水谷之气与自然清气生成宗气集与胸中——《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谭:十五络脉之外的胃之大络,叫做虚里。其络从胃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出现于左乳下,搏动时手可以感觉得到,这是积于胸中的宗气鼓舞其脉跳动的结果。如果虚里脉搏动急数而兼有短时中断之象,这是中气不守的现象,是病在膻中的征候;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跳动剧烈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因此,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和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清气结合生成宗气。

326如何诊寸口的太过与不及——《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病。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谭:如何诊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呢?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应指沉坚的,其病在中。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应指沉弱,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小腹痛。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应指沉喘,病发寒热。

327诊脉象知病源——《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谭:脉象盛滑坚者,浮按盛而滑,沉按则坚,此外邪盛,而脏腑之气不得舒和,而脉坚实,故曰病在外也;若小者,浮按不足,沉按则实而坚,此邪在腑脏,故曰病在内。脉来小弱而涩的,气血两伤,故知其为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此外感邪热,元气未伤,故知其为新病也。脉来绷急的,无柔和之气,此阴凝之邪,主病疝瘕小腹作痛。脉来滑利,主病风,是内风挟痰,若外风,其脉必浮也;脉来涩滞,寒湿滞于血脉而为痹也。脉来缓滑,热邪伤中,故脉纵缓而滑,有力则为热病,无力则为痿病;脉来盛紧的,阴邪积滞于中,必胀满也。诊脉象知病源。

328脉逆四时不间脏病难痊愈——《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谭:脉已顺阴阳,病易痊愈;否则脉已逆阴阳,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亦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无什麽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及不间脏而传变的,病就难以痊愈了。不间脏者:如木必乘土则肝病传脾,土必乘水则脾病传肾之类,是皆传其所胜,不相假借,脉证得此,均名鬼贼,其气相残,为病必甚。若间其所胜之脏而传其所生,是谓间脏,如肝不传脾而传心,心不传肺而传脾,其气相生,虽病亦微。

329青脉的肝胆脉象——《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谭:臂多见青脉的肝胆脉象,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来涩,主倦怠无力,喜卧。尺肤热而脉来盛,主大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330真脏脉出现五行相克当死亡道理——《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谭:肝之真脏脉出现,至秋庚辛属金克肝木当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冬壬癸属水克火心当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春甲乙属木克脾土当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夏丙丁属火克金肺当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长夏戊己属土克肾水当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五行相克当死亡道理。是否可理解为:肝病秋天病危、心病冬天病危、脾病春季病危、肺病夏季病危、肾病长夏季病危。

331望闻问切综合诊断——《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谭:颈部脉非正常搏动,并见喘咳症状,肾脾具虚的水肿病。眼泡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肾脾具虚的水肿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肝脏病变的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是胃热的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目珠发黄的,是肝脏病变的黄疸。妇人两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表征。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

332脉逆四时病难治——《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谭: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真脏脉形,却反见它脏的脉。如春夏而不见弦、洪,而反见沉、涩;秋冬而不见毛、石,而反见浮大,这都是与四时相反的脉象。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而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病全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脉逆四时病难治。

333人以水谷为本,胃气化水谷,脉无胃气则死——《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谭:人的生命以水谷为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会死亡。胃气化生于水谷,如脉没有胃气也要死亡的。所谓无胃气的脉,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谓不得胃气的脉,就是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见不到微弦脉,肾脉见不到微石脉也。人以水谷为本,胃气化水谷,脉无胃气则死。

334季节决定了人的脉象——《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谭:太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少阳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季节决定了人的脉象。

335平心脉、病心脉与死心脉之脉象——《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谭:正常的心脉来时,圆润象珠子一样,相贯而至,又象安抚琅杆美玉一样的柔滑,这是心脏的平脉。夏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钩。如果脉来时,喘急促,连串急数之中,带有微曲之象,这是心的病脉。将死的心脉来时,脉前曲回,后则端直,如摸到执带之钩一样的坚硬,全无和缓之意,这是心的死脉。平心脉、病心脉与死心脉之脉象。

336平肺脉、病肺脉与死肺脉之脉象——《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谭:正常的肺脉来时,轻虚而浮,像榆荚下落一样的轻浮和缓,这是肺的平脉。秋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毛。有病的肺脉来时,不上不下,如抚摩鸡毛一样,这是肺的病脉。将死的肺脉来时,轻浮而无根,如物之漂浮,如风吹毛一样,飘忽不定,散动无根,这是肺的死脉。平肺脉、病肺脉与死肺脉之脉象。

337平肝脉、病肝脉与死肝脉之脉象——《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平肝脉来,耍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谭: 正常的肝脉来时,柔软而弦长,如长竿之末梢一样的柔软摆动,这是肝的平脉。春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弦。有病的肝脉来时,弦长硬满而滑利,如以手模长竿一样的长而不软,这是肝的病脉。将死的肝脉来时,弦急而坚劲,如新张弓弦一样紧绷而强劲,这是肝的死脉。平肝脉、病肝脉与死肝脉之脉象。

338平脾脉、病脾脉与死脾脉之脉象——《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谭:正常的脾脉来时,从容和缓,至数匀净分明,好象鸡足缓缓落地一样的轻缓而从容不迫,这是脾的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脉当和缓。有病的脾脉来时,充实硬满而急数,如鸡举足一样急疾,这是脾的病脉。将死的脾脉来时,或锐坚而无柔和之气,如鸟之嘴,鸟之爪那样坚硬而锐,或时动复止而无规律,或脉去而无不至,如屋之漏水点滴无伦,或如水之流逝,去而不返,这是脾的死脉。平脾脉、病脾脉与死脾脉之脉象。

339平肾脉、病肾脉与死肾脉之脉象——《黄帝内经· 平人气象论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谭: 正常的肾脉来时,沉石滑利连续不断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坚实,有如心之钩脉这是肾的平脉。冬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软而微石。有病的肾脉来时,坚搏牵连如牵引葛藤一样,愈按愈坚硬,这是肾的病脉。将死的肾脉来时,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长而坚硬劲急,或坚实如以指弹石,这是肾的死。平肾脉、病肾脉与死肾脉之脉象。

340春脉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如弦——《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谭:黄帝问道:春时的脉象如弦,怎样才算弦?岐伯回答说:春脉主应肝脏,属东方之木。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开始生长,因此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叫做弦,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春脉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如弦。

341春脉实而有力谓太过、不实微弱谓不及——《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谭: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应指实而有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来不实而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春脉实而有力谓太过不实微弱谓不及。

342春脉太过头昏目眩、不及胸部作痛——《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谭:黄帝道:春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而两目视物眩转,而发生巅顶疾病;其不及会使人胸部作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部位胀满。春脉太过头昏目眩不及胸部作痛。

343夏脉来时充盛、去时轻微如钩——《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谭:黄帝道:讲得对!夏时的脉象如钩,怎样才算钩?岐伯说:夏脉主应心脏,属南方之火,在这个季节里,万物生长茂盛,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犹如钩之形象,所以叫做钩脉,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夏脉来时充盛去时轻微如钩。

344夏脉来盛去盛谓太过、来不盛去反盛谓不及——《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谭: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盛去亦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充盛有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夏脉来盛去盛谓太过来不盛去反盛有余谓不及。

345夏脉太过热邪成疮、不及心虚作烦——《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谭:黄帝道:夏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痛,热邪侵淫成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嗽涎沫,下部出现失气下泄。夏脉太过热邪成疮、不及心虚作烦。

346秋脉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谭:黄帝道:讲得对!秋天的脉象如浮,怎样才算浮?岐伯说:秋脉主应肺脏,属西方之金,在这个季节里,万物收成,因此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秋脉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

347秋脉中央坚两旁虚谓太过、来浮软而微谓不及——《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谭: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浮软而中央坚,两旁虚,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秋脉中央坚两旁虚谓太过、来浮软而微谓不及。

348秋脉太过逆气背痛、不及咳嗽气喘——《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谭:黄帝道:秋脉太过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愠愠然郁闷而不舒畅;其不及会使人呼吸短气,咳嗽气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秋脉太过逆气而背痛、不及咳嗽气喘。

349冬脉来时沉而搏手故曰营——《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谭:黄帝道:讲得对!冬时的脉象如营,怎样才算营?岐伯说:冬脉主应肾脏,属北方之水,在这个季节里,万物闭藏,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所以叫做营。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冬脉来时沉而搏手故曰营。

350冬脉来如弹石坚硬谓太过、去如虚数谓不及——《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谭: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来如弹石一般坚硬,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去虚数,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冬脉来如弹石坚硬谓太过、去如虚数谓不及。

351冬脉太过脊脉痛少气、不及心悬小便变常——《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谭:黄帝道: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懈怠,脊骨疼痛,气短,懒于说话;不及则使人心如悬,如同腹中饥饿之状,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胀满,小便变常。冬脉太过脊脉痛少气、不及心悬少腹满小便变常。

352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为孤脏——《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谭:黄帝道:讲得对!黄帝道: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有逆有从,其变化各异,但独未论及脾脉,究竟脾脉主何时令?岐伯说: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为孤脏,以灌溉四旁。

353脾脉来如水之流散谓太过、来尖锐如鸟之喙谓不及——《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谭:黄帝道:脾脉的正常与异常可以得见吗?岐伯说: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黄帝道:有病的脾脉怎样?岐伯说:其来如水之流散,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来尖锐如鸟之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脾脉来如水之流散谓太过、来尖锐如鸟之喙谓不及。

354脾脉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谭:黄帝道:先生说脾为孤脏,位居中央属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过和不及各发生什麽病变?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名叫重强。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脾脉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355脉之大要着之玉版名曰玉机——《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谭:黄帝惊悟书肃然起立,敬个礼道:很好!我懂得诊脉的要领了,这是天下极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书,其道都是一致的,其道的神奇作用在于运转不息,顺其道而不能回转,倘若回逆则就不能正常运转了,就会失去其的生机了。最重要的道理,往往最接近于微妙之处,把它著录在玉版上面,藏于枢要内府,每天早上诵读,称它为《玉机》。脉之大要着之玉版名曰玉机。

356五藏的五行相生相克之道——《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谭:五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五藏的五行相生相克之道。

357肝属木、木生火、木克土、水生木、金克木——《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谭:肝属木,木生火,有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因此,肝受病气于心脏;木克土,土脾有生血、统血的功能,因此,肝受病气又传行于脾脏;水生木,水肾有贮藏精气,为人体生殖、造血、生长发育等功能,因此,肝受病气留舍于肾脏;金克木,金肺为阳中之阴,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因此,肝受病气传到肺脏而死。

358属火、火生土、火克金、木生火、水克火——《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谭:心属火,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火生土,土脾有生血、统血的功能,因此,心受病气于脾脏;火克金,金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基本动力,因此,心受病气又传行于肺脏;木生火,木肝有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因此,心受病气留舍于肝脏;水克火,水肾有贮藏精气,为人体生殖、造血、生长发育等功能,有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之称,因此,心受病气传到肾脏而死。

359脾属土、土生金、土克水、火生土、木克土——《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谭:脾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的生理作用,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土生金,金肺为阳中之阴,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因此,脾受病气于肺脏;土克水,水肾有贮藏精气,为人体生殖、造血、生长发育等功能,有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之称,因此,脾受病气传行于肾脏;火生土,火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因此,脾受病气留舍于心脏;木克土,木肝有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因此,脾受病气传到肝脏而死。

360肺属金、金生水、金克木、土生金、火克金——《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谭:肺属金,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金生水,肺又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有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水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的功能,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金肾有平衡身体水液代谢,与膀胱合作排泄尿液的功能,因此,肺受病气于肾脏;金克木,木肝有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因此,肺受病气又传行于肝脏;土生金,土脾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肺受病气留舍于脾脏;火克金,火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因此,肺受病气传到心脏而死。

361肾属水、水生木、水克火、金生水、土克木——《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谭:肾属水,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故肾有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之称,偶贮藏精气,为人体生殖、造血、生长的功能。水生木,木肝有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因此,肾受病气于肝脏;水克火,火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因此,肾受病气又传行于心脏;金生水。金肺又主行水,有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水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的功能,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金肾有平衡身体水液代谢,与膀胱合作排泄尿液的功能,因此,肾受病气留舍于肺脏;土克木,土脾为阴中之至阴,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因此,肾受病气传到脾脏而死。

362五藏逆五行相生相克之病——《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谭:此皆是以逆五藏五行相生相克而死,以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属五脏,就可以推测死后的早晚时间。五藏的五行相生相克之病。

363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谭:黄帝道:五脏是相通连的,病气的转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麽病气的转移三个月,或六个月,或三天,或六天,传遍五脏就当死了,这是相克的顺传次序。

363知阳者知病、知阴者知死——《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谭:所以说:能辨别三阳者,可以知道病从何经而来;能辨别三阴者,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这就是说,知道病至其所不胜而死。知阳者知病、知阴者知死。

364风为六淫外感病邪之首——《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谭:风为六淫之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人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风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之首,关键在于因人不适应而至。

365当风寒侵入人体初有病感医治之道——《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谭:当风寒侵入人体,使人毫毛直竖,皮肤闭而发热,在这个时候,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至风寒入于经络,发生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炙、针刺等方法来祛散。当风寒侵入人体初有病感医治之道。

366风寒侵入人体入肺传至肝脾之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谭: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若上咳气喘再不及时治疗,肺痹传行肝又叫做肝痹,发生胁痛、吐食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如不及时治疗,就会传行于脾,叫做脾风,发生黄,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风寒侵入人体入肺传至肝脾之症。

367风寒侵入人体后达到由肾传心之重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谭:风寒侵入人体入肺传至肝脾如再不治,就会传行于肾,叫做疝疸,少腹烦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又叫做盅病,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或用药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肾传心,发生筋脉牵引拘挛,呈现手脚痉挛,口歪眼斜的症状亦称抽风瘛病,在这个时候,可用针灸,或用药物。风寒侵入人体后达到由肾传心之重症。

368五脏五行相克至肾水克心火不治而亡——《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谭:谭:如再不治,十日之后,当要死亡。是因病邪由肾传心,心又复反传于肺脏,发为寒热,发当三日即死,这是疾病传行的一般次序。五脏五行相克至肾水克心火不治而亡。

369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谭:若骤然爆发的病,就不必根据这个相传的次序而治。或是有些病不依这个次序传变的,如忧、恐、悲、喜、怒因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这个次序相传,因而使人生大病了。人对外界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370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谭:如因过喜伤心,心虚则肾气相乘,水克火;因过怒伤肝,则肝虚肺气相乘,金克木;因过悲伤脾,则脾虚肝气相乘,木克土;因过恐伤肾,则肾虚脾气相乘,土克水;因过忧伤肺,则肺虚心气相乘,火克金。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程度,这是五行五脏五情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悲)伤脾、恐伤肾之道所决定的。所以病在五脏,但五脏相传五脏 就有五五二十五种传化。所谓就是的名称。在下感觉此处原文有误传。

371为期六个月就要死亡的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谭:大骨憔悴瘦瘠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呼吸时身体振动,为期六个月就要死亡。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为期六个月就要死亡的病症。

372为期一个月就要死亡的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谭:大骨憔悴瘦瘠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胸中疼痛,牵引肩项,为期一个月就要死亡。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为期一个月就要死亡的病症。

373十个月之内就要死亡的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谭:大骨憔悴瘦瘠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脱肉破胭,真脏脉现,十个月之内就要死亡的病症。

374为期一年死亡的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谭:大骨憔悴瘦瘠软弱,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为期一年死亡,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为期一年死亡的病症。

375立即死亡的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谭:大骨憔悴瘦瘠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身上俱热,破腘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精脱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未全脱,到了它所不声胜之时,便死亡了。立即死亡的病症。

376从高堕下落水淹溺猝然的病变——《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谭:如果正气暴虚,外邪陡然中人,仓卒获病,五脏气机闭塞,周身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从高堕下,或落水淹溺一样,猝然的病变,就无法预测死期了。其脉息绝而不至,或跳动异常疾数,一呼脉来五、六至,虽然形肉不脱,真脏不见,仍然要死亡的。从高堕下落水淹溺猝然的病变。

377肝重病晚期之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谭:肝脏之真脏脉至,中外劲急,如象按在刀口上一样的锋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样硬直,面部显青白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乃死。肝重病晚期之病症。

378心重病晚期之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谭:心脏的真脏脉至,坚硬而搏手,如循薏苡子那样短而圆实,接连不断,面部显赤黑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乃死。心重病晚期之病症。

379肺重病晚期之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谭:肺脏的真脏脉至,大而空虚,好象毛羽着人皮肤一般地轻虚,面部显白赤。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肺重病晚期之病症。

380肾重病晚期之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谭:肾脏的真脏脉至,搏手若索欲断,如以指弹石一样的声音,面部显黑黄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肾重病晚期之病症。

381脾重病晚期之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者,皆死不治也。谭:脾脏的真脏脉至,软弱无力,快慢不匀,面部显黄青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凡是见到五脏真脏脉,皆为不治的死侯。脾重病晚期之病症。五脏真脏脉脉象、面色、毛枯皆死不治也。

382胃是五脏的根本——《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谭:黄帝道:见到真脏脉象,就要死亡,是什麽道理?岐伯:五脏的营养,都赖于胃腑水谷之精微,因此胃是五脏的根本。故五脏之脏脉气,不能自行到达于手太阴寸口,必须赖借胃气的敷布,才能达于手太阴。所以五脏之气能够在其所主之时,出现于手太阴寸口,就是因有了胃气。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脏脉气必须赖借胃气才能达于手太阴寸口。

383胃气不能与五脏之气同达寸口真脏脉独现死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谭:正因胃是五脏的根本,五脏之脏脉气必须赖借胃气才能达于手太阴寸口。所以,如果邪气胜,必定使精气衰。胃或五脏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与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阴寸口,而为某一脏真脏脉象单独出现,真脏独见,是邪气胜而脏气伤,所以说是要死亡的。胃气不能与五脏之气同达寸口真脏脉独现死症。

384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善。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谭:黄帝道:讲得对!黄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诊察形体盛衰,气之强弱,色之润枯,脉之虚实,病之新久,然后及时治疗,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气相称,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润鲜明,病亦易愈;脉搏与四时相适应,亦为可治;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气的现象,病亦易治,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治疗。

385必须审察四种难治之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谭:形气不相称,此谓难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病亦难愈;脉实而坚,病必加重;脉与四时相逆,为不可治。必须审察这四种难治之症,清楚地告诉病家。必须审察四种难治之症。

386逆四时的脉象——《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谭:所谓脉与四时相逆,是春见到肺脉,金克木;夏见到肾脉,水克火;秋见到心脉,火克金;冬见到脾脉,土克水。其脉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的脉象。如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见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反见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逆四时。

387、病症与脉象相反皆为难治——《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谭:热病脉宜洪大而反静;泄泻脉应小而反大;脱血脉应虚而反实;病在中而脉不实坚;病在外而脉反坚实。这些都是症脉相反,皆为难治。症与脉象相反皆为难治。

388实、虚同为过重者亦死——《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谭:黄帝道:我听说根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决死生,希望告诉我其中道理!岐伯说:五实死,五虚亦死。实、虚同为过重者亦死。

389五实、五虚之病症——《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谭:黄帝道:请问什麽叫做五实、五虚?岐伯说:脉盛是心受邪盛,皮热是肺受邪盛,腹胀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闷瞀是肝受邪盛,这叫做五实。脉细是心气不足,皮寒是肺气不足,气少是肝气不足,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这叫做五虚。五实、五虚之病症。

390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机转——《黄帝内经· 玉机真藏论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谭:黄帝道:五实、五虚,有时亦有痊愈的,又是什麽道理?岐伯说:能够吃些粥浆,慢慢地胃气恢复,大便泄泻停止,则虚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来身热无汗的,而得汗,原来二便不通的,大小便通利了,则实者也可以痊愈。这就是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机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