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但其实它真正的文化核心是“孝”不是“鬼”! 根源:儒家孝文化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习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同时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七月原是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自然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这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所谓鬼,即是先人。家族宗法制在西周确立之后,对中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对祖宗亡灵作用的美化,祖先崇拜日益渐胜,出现了祠祭、家祭、墓祭等多种多样的对祖先的祭祀形式。由于祭祖活动的经常化、祭祖形式的多样化、祭祖意识的普遍化,使得中国“鬼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家庭宗法“孝”的特色,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使之显著区别于西方及其它地域的鬼文化。 形成:道家、佛家 道家经典 三官崇拜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是使之成为民俗节日。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七月十五,地官的生日,检验诸路鬼众的地府官自然成为人们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的固定节日。 佛家经典 目连救母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 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日趋明显,民间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 而有些地方,在7月14日过,据说是因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习俗:丰富多彩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河灯也叫“荷花灯”,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人们认为,中元节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也称“烧包”。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 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无论祭祀形式如何,都是表达生者对亡人的一种缅怀心理——思念,释放着生者对过世亡灵的一种特殊的思念方式。 敬畏自然 祭祖感恩 移风易俗 文明祭祀 侵权必究,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国学大学堂订阅号(sddxgxdx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