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半,一日三节,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传统节日

 品茗客人 2023-08-29 发布于江苏

  一年十二个月的望日,有四个是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正月半元宵节、七月半、八月半的中秋节和如今几乎消亡了的十月半的下元节。

  七月半,实际上曾是三个节日:首先,是中国民间社会祭祀先祖的“秋尝日”,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道教名之为“中元节”。

  秋尝 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第六十八》:“古者岁四祭⋯⋯春日祠,夏日礿,秋日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不知从什么时候,“秋尝”祭祖就被固定在七月望日,也就是七月半这一天。

  这个时候,田里的稻菽、树上的水果、水中的八仙都次第成熟了,人们得首先向祖先亡灵献祭,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供先祖品尝,感谢祖先、神灵的保佑,感谢他们能让这一年丰收,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祷来年的好收成。
  这就是与欧美的Thanksgiving Day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秋尝”。

  盂兰盆节 这是佛教的节日。“盂兰”是梵语的音译,“倒悬”的意思。佛教认为“盂兰盆”可解亡人倒悬之苦。据《盂兰盆经》记载,目连见其母在饿鬼之中受苦,经佛祖指点,在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于是“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后来的子弟便也在这一天“奉盂兰盆供养”,以行孝顺。

  南朝梁以后,又成为民间超度先人的节日。这天要请僧尼结盂兰盆会,诵经施食。后亦演为仅具祭祀仪式而不延请僧尼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可见,中国人过“盂兰盆节”,少说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七月,在佛教里是欢喜月;七月半,是欢喜日。

  中元节 是中国土产的宗教——道教的节日。道教中有三位天帝派驻人间的特派员: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分别在“三元日”替天帝检校人间的功与罪以定赏罚:天官以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在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这颇类似于当今的绩效考核。

  地官是管阴曹地府的,所检的重点当然是诸路鬼众了。七月十五中元这一天,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鬼只能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道士们在这一天读诵经文,为地官庆贺诞辰,为众鬼超度,信众们也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亡灵的罪过、早日超生。

  鬼节 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之受到目连故事和中元地官赦罪、鬼门大开之说的影响,“七月半”也就成为了民间祭祀亡灵的三大“鬼节”之一。可是,七月半向来就没有过“鬼节”的正式命名。

  “七月半,鬼乱窜”?还就有了“七月半晚上不能出门”之说。那都是后来人们的杜撰。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初读明代张岱《西湖七月半》,很费解。鬼节的晚上,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就像过元宵节一样,到城外去看热闹呢?

  不错,历史上的七月半,是有热闹可看的。

  因为三节合一的“七月半”具有多个信仰系统的背景,其节庆仪式、节庆活动,曾经是很纷繁的:放河灯、放焰口、烧法船、烧衣包、烧纸钱、祭祖先、祭田神⋯⋯

  放河灯,这是中元节特别的灯。这些灯,为自家的祖先照亮回家的路,也无意中为一时找不着家的孤魂野鬼们照引着前行的路,后来演变为这个节日的一道风景。

  人们不仅放河灯,还制作星星灯、西瓜灯,“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门灯会,更尽乃归。”(《燕京岁时记》)

  放焰口,原本是佛教的法事活动,后来,慢慢地演变为请僧道念经并用食物祭祀鬼魂,祈求消灾的法事。

  苏北高邮作家汪曾祺在小说《受戒》中这样形容盂兰盆会时的放焰口:“也算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在“正焰口”之后还有所谓的“花焰口”,就是“和尚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板,而且可以点唱”。胡朴安《仪征岁时记》中则记载说,在江苏仪征,这又被称作“小板焰”:“其腔调如银纽丝、湘江浪,皆时下俚曲声音,供市人笑谑而已。”这倒是让人会联想到电影《三笑》里的那些小调。

  烧纸钱,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有“早过清明,晚过冬,七月半不过小方中”一说,即,七月半给老亡人们烧纸钱是不能过了“小方中”,也就是接近中午的时段。

  秋尝也好,过中元节、盂兰盆节也罢,七月半,首先不是讲一组鬼故事,更不是假借老祖宗之名编造一些所谓的禁忌。这是向先人们感恩的节,弘扬孝文化的节。

  

 相关文章:

图文|这是海棠果,可赏可食可有大用

传统文化|送纸钱,“七月半不能超过小方中”

七月,是欢喜月,七月半,不只是鬼节

古诗文中的“七月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