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治疗隐匿性抑郁症100例

 昵称21358734 2018-09-22



1982年1月-1983年6月,我们在门诊,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隐匿性抑郁症,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男性24例,女性76例;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75岁,30-50岁者80例,占80%以中年患病率为最高。


治疗方法:1.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 生地 桃仁 红花 赤芍 川芎 桔梗 柴胡 枳壳 牛膝 远志 合欢皮 生草。每日一帖,二十帖为一疗程。病情好转者,可续服10一15帖以巩固疗效。2.西药治疗:阿米替林(日量为75—100mg)或多虑平(日量为75—100mg)。


疗效标准:

痊愈:精神躯体症状完全消失,情绪愉快,恢复病前劳动能力。

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情绪良好,能从事一般的劳动或适应日常生活。

进步:症状较就诊时有所改善。

治疗结果:本组100例,中西结合治疗组68例,西药治疗组32例,两者疗效对照见表。

典型病例

例1李某,女,50岁。因失眠、头痛、乏力、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而就诊于当地县医院,按“胃肠功能紊乱”治疗多年未愈,病情时重时轻。1978年因生气而病情加重,上腹不适,不思饮食,强食则吐,体重减轻至30公斤。胃肠道多次钡透均属正常,经市区几所医院多次治疗无效,多年来未能确诊。1982年7月26日转来我院。体检: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心肺(-),肝脾未扪及,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脑电图正常,HAMD测定总分为24分。患者情绪抑郁而沮丧,失去治疗信心,对生活不感兴趣,多次轻生未遂,诊为“隐匿性抑郁症”。舌质淡紫伴有瘀斑,脉沉迟。乃缘情志怫逆,木失条达,气机不舒而血瘀致病。予血府逐瘀汤加远志、合欢皮、白术、茯苓等联合阿米替林75mg/日,治疗一月,诸症悉减,食欲倍增,睡眠正常,心情愉快。宗原方加味制成膏剂,以冀进步,三个月后,体重增至50公斤,终见全功。随访二年半,病情基本稳定。


例2丁某,男,44岁。患失眠症已十余年,1977年起,上腹不适,厌食,食则呕吐。经当地医院钡透诊为:“浅表性胃炎”,久治无效。自疑癌症,情绪抑郁,头昏乏力,厌食加重,体重减至42公斤,情绪低沉,遇事厌烦,阳痿不举,多次企图自尽。于1983年1月转来我院。体检:形体瘦弱,面色无华,心、肺、肝、脾无异常,神经系统未见阳性病征,脑电图正常,HAMD测定总分21分,舌质淡紫伴有瘀点、少苔,脉沉迟。诊断:隐匿性抑郁症。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久病成瘀。以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阿米替林100mg/日,连服月余,病情明显好转,食欲增进,体重增加6公斤。继以中药原方制成膏剂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疗效稳定。

讨论与体会:隐匿性抑郁症证状复杂多变,容易误诊,因抑郁症常伴有躯体症状,所以其典型的躯体症状往往掩盖了抑郁症的其它二大主要症状,故又被称做“不典型抑郁症”。本组病例中,有74%误诊为神经症,8%误诊为精神分裂症,4%误诊为更年期综合症,12%误诊为浅表性胃炎,1%误诊为肌痉挛,1%误诊为脑外伤综合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隐匿性抑郁症的诊断,目前虽无明确的理化诊断标准,但如果能细心采集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询问有无忧郁症状,把三者结合起来,诊断此病是不困难的。此病应属中医的“郁症”范畴。从本组病例分析,精神因素致病者占58%,男女之比为1:3,以中年妇女占大多数,这与“女子以肝为天”、“妇人多郁”是相吻合的。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新病在经(气),久病入络(血)。就本组病例病程来看,因误诊迁延3年以上者占62%,所以都有一个由气滞发展到血瘀的病理变化过程。本病还可涉及心、脾、肾等多个脏器,临床上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组病例失眠者100%,胃肠道症状(上腹部不适,恶心纳呆等)占92%。这也是隐匿性抑郁症特征性症状。同时,我们应注意观察了苔脉,在中西结合组的68例中,舌质紫暗、多苔、齿痕明显者23例(占33.8%),舌质淡紫、少苔、齿痕明显者45例(占66.2%)。脉象:沉迟24例(占35.3%),涩紧44例(占64.7%)。以上均为我们应用血府逐瘀汤提供了理论根据。我们通过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对照比较,可以看出隐匿性抑郁症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较之单纯用西药治疗,具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优越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