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扭的瓜不甜】理性面对即将到来的“开门红”大战

 设保局 2018-09-22

2019“开门红”不好搞


马上就到9月底了,去年这个时候各大保险公司都已经开始“东风吹战鼓擂”的为每年的“开门红”造势了。


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其实心里都很清楚,“开门红”不好搞了,因为年金保险不好卖了。


年金保险交费后形成的资产缺乏流动性、担心保险公司的违约风险、要求过高的投资回报率,再加上个人金融素养不足等因素,导致消费者们普遍认为购买年金保险是一项“亏本买卖”。何况,大部分消费者面对复杂的年金保险产品时,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的被保险公司和代理人牵引着走,买完了都还在“云里雾里”。


消费者面对年金产品时,其实想法很简单,回报率起码要比银行长期存款利率要高吧,也就是说,只要保险公司提供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商业银行长期存款利率,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除了比较收益率之外,消费者其实还有两点要求:

1、要求提供感知收益率(感知收益=实际收益 精神收益

2、要求提供前高后低的感知收益率


为啥会有这两点要求?

人性!短视心理,非常可以理解!



年金产品为啥不好搞了


一、消费者要求的是感知收益而非内部收益率

消费者要做出购买年金保险的决策前,一定会去计算内部收益率(不管其是否会算),保险期限如此长,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无法准确计算其内部收益率,保险公司又不想清晰地告诉消费者产品的内部收益率,唯有设计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客户包”来吸引消费者。


产品“客户包”=包客户看不懂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进行决策呢?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大脑都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准则来进行决策。对于年金产品来说,消费者希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年度收益率,月度年化也好,日度年化也罢,这些收益率一定是要可感知的,不能是虽然有但是却看不到、感知不到的收益。


就像存款那样每年或每月都支付利息的方式,就是可感知的。如果消费者现在交费却要等到几十年后才能收回本金,这种收益率就是不可感知的。年金产品的收益在短期内是完全感受不到的,对绝大部分消费者而言,看不到就是没有,虽然账户价值一直在累积,没有感知,就没有吸引力。


二、消费者要求前高后低的感知收益率而非平坦的感知收益率

要求前高后低的感知回报率,意味着消费者要求尽快获得高回报,毫不掩饰的短视心理,直觉战胜理性的完美体现。保监的134号文“杀伤力”惊人,大幅降低了年金产品的可感知收益,而且,前5年不返还生存金不仅意味着感知收益率大幅降低,还意味着消费者无法得到前高后低的感知收益率。没有了“欲望”,哪来的吸引力。


最后,只想说一句,不管怎样,各位保险代理人们,一定不要把自己都看不上、瞧不中的产品推荐给消费者。


欢迎加入“分子保险报告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