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鹤鸣竹醉

 圆角望 2018-09-22

白露交节,可赏者,鹤鸣竹醉。

白露这日,鹤高鸣相警。鹤为何鸣?《风土记》曰:“鹤性警,八月白露降流于草叶上,滴滴有声,即鸣。”警觉机敏的鹤,听到了白露降于草叶的细微声响,鸣叫以示同伴。感知节气,应时而动,本是自然万物的基本属性,然而若论白露时节的知己,恐怕非鹤莫属了。唐代白居易诗“落星石上苍苔古,画鹤厅前白露寒。”韩愈诗:“独有知时鹤,虽鸣不缘身。”李商隐诗:“警露鹤辞侣,吸风蝉抱枝。”皆咏此事。

交节之后,似有因白露而醉者。《山家清事》载八月八日为竹醉日(另一说为五月十三日,见《齐民要术》等书)。何谓竹醉日?据《事文类聚》记载,古时种竹须待吉时。多用辰日,腊月,否则移载难以成活。杜甫诗有:“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载。”黄庭坚则说“竹须辰日断”,都是在说种竹有时间讲究。然而,竹醉日这一天,没有特定时间,全天适合栽种移植,仿佛竹已醉倒,不再挑剔。移栽后的竹子长势茂盛,一年之后笋茎交出。“竹醉”这一命名在北魏的《齐民要术》已有记载,而在宋代诗人笔下,才成为一件颇为雅致的入诗之典。如宋祁《种竹》诗:“除地墙阴植翠筠,疏枝茂叶与时新。赖逢醉日元无损,政自得全于酒人。”陆游《葺圃》:“种树书频读,齐民术屡窥。曾求竹醉日,更问柳眠时。”皆是此典。

鹤与竹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意象,却唯独在白露这一节气中实现了某种奇妙的融合。在南宋禅僧画家法常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以各自萧疏闲淡的姿态融为一体的样子:

南宋 僧法常 竹鹤图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僧法常,自号牧溪,生活于南宋末年的杭州。元人认为其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明清两代祖袭此说,亦不甚重视其作品。不过,牧溪这种枯淡的意兴却随着禅宗东传日本,落地生根。保存在日本的法常画作达一百余件,其画风也对日本画家产生影响。日本的画学论著评价其画“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与元人所论实乃同样风格,然而却有推崇之意。这件鹤与竹的写意,也成为今天日本的国宝。鹤亦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在后来盛行的浮世绘作品中也有体现:

(日)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之《相州海泽左》

《富岳三十六景》是浮世绘代表画家葛饰北斋(1760-1849)发表于1831年的作品。这组画作中的很多元素后来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如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海滨或俯或仰或舞于青天的群鹤,也位列其中,成为一道风景。

在中国,相对于牧溪的竹鹤图,更受推崇的是明代宫廷花鸟画家边景昭的代表作:

明 边景昭 竹鹤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工笔重彩的背后,是对南宋院体画风的承袭,所谓“精工毫素,魄力甚伟。”与禅僧的笔意自然不同,宫廷气象是富贵、华丽的,即使是具有劲节之气的竹,即使是会在白露这日机警相鸣的鹤,都不免染上了明艳的色调,透露出一种雍容、庄严的浑成雅致。无疑,这是一幅寓意着吉祥的、符合皇室审美的作品。

古人对竹与鹤的钟情,一时是道不尽的。七贤狂放,醉于竹林之下,孤山独隐,伴以梅妻鹤子,自然风物总要与人之性情彼此成全,才有了流芳百世的佳话。

“白露无声下竹枝”。似乎白露总是无声而至的,那一滴引起鹤鸣的微响,并未惊扰了更多的安眠。然而秋意就那样愈来愈深地埋在了竹声之中,正是:“白露下修竹,当窗作秋声”。唯愿此刻窗外无竹的人们,能佐以案头清赏,一窥古时鹤鸣竹醉之境。

栏目策划:三联·CREATIVE

责任编辑:牛牛

微信排版:王小懒

一键了解「生活市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