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民在田里挖出了几块白骨,居然破解了一方诸侯大墓

 gudian386 2018-09-23

1964年的一天,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河涯头村的一个农民,和往常一样去自己的天地里劳作。忽然,他的锄头带出了一些白花花的东西,他自己去辨认,原来是一些细碎的白骨,因为年代久远,看着白森森的,但是明显不是人的骨头,于是农民把它当作“龙骨”卖给了当地的药店。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学方面,龙骨是一味珍贵的药材。这位农民在自己家田里挖出龙骨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整个村子都知道了,人们纷纷的去自己家田里抢挖龙骨。果然,越来越多的白骨从田里面挖了出来,而且数量非常多。

这一现象引起来当地文物部门的注意,考古工作者赶到了事发地,对挖出的白骨做了细致的分类研究。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法断定准确年代,只能凭借经验去猜测,根据白骨钙化的情况,考古人员认为白骨至少有1000年的历史。

中药典籍记载的传统意义上的龙骨,应该是古代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而这里出土的白骨还没有到化石的地步,而且出土很集中,数量很大,应该有其他的原因,于是,当地考古部分组织了专门的考察队,进一步深入考古发掘和调查。

在随后的发掘过程中,终于在零碎的骨头中发掘出一块整骨,是一块马的头骨。考古人员继续发掘,最后一匹马的完整骨骼被发掘了出来。

在随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考古队员在周围54平方米的范围内,尽然发掘出了145匹马骨,马骨排列井然有序,好像一支军队一般。这批马骨如今保存在淄博市驯马馆内。而且考古工作者认定,这些马骨的阵型是认为排列的,马骨群分成两行,马头向外,昂首做奔跑状。而且根据马骨结构和体型来看,都是壮年战马,也就是说,这批次马是经过精心筛选的。

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所有马都是奔跑状,根本不是屠宰的马,那这些彪悍的战马在么才能在奔跑状态下被埋了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有两点推测,一是可能是把马打晕后,摆好姿势下葬的,还有一种推测就是,用烈酒把马灌醉之后摆好姿势再下葬,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论证这些假设。

专家认为,这批马骨很可能是某个大墓的殉葬坑,也就是说,在附近有个很大规模的墓葬。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考古工作被迫中断,人们回填了考古发掘的现场。

时间到了1972年,当地考古部门围绕当年马骨群的发现,决定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在距离当年出土马骨30米远的地方,又出现了83匹完整马骨,其排列方式和以前如出一辙。既然有两座规模这么大的殉葬坑,那么主墓的位置应该就在附近。

随后人们在马骨殉葬坑附件终于找到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墓室。墓室呈“甲”字型,东西23米多,南北26米多,拥有宽阔的南墓道,存放遗体的椁室,用自然石条垒砌而成。按照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甲字墓,只有贵族阶层或以上的才配使用。

令人遗憾的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古墓被盗墓者盗掘一空。考古工作者只能带回墓室中残留的陶片进行仔细分析。结合陶片制作工艺、纹理的分析,结合以往发现别处大墓的经验,考古工作者认定,这些陶片距今2500多年,那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时代。

春秋战车

种种迹象表明,墓主人应该是春秋时的一个大人物,但是没有墓志铭和确切文物的指明,一切只能考推测。随后又在墓室的东面又发现100多匹马骨,而且排列密度非常大。按照殉葬坑的长度和马骨排布密度计算,应该总共有600匹左右的的马用来殉葬,这在春秋时期,非一般人物不能拥有。

淄博这个地方,在春秋时候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国的首都。中国古时候有句话叫做“千乘之国”,意思是有1000辆马车的国家就是大国了。古代600匹马,可以配备150到300辆战车,这个数量足以武装一个小诸侯国了,但是这么多马尽然同时属于一个人的,那这个人的身份自然非同小可。

根据墓室规模和殉葬马的数量可以断定,墓主人就是齐国的国王。至于哪一位国王,符合古墓年代的,历史上齐国只有两位王,一个是齐景公,另一个是齐悼公。

春秋列国分布图

根据史书记载,齐悼公是在齐景公去世之后即位的,但是在位四年,就被仇人所杀,死后齐国被田氏所取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从此历史迈入了战国。从这点来看,齐悼公在位期间是来不及修建这么大规模的墓葬的。

而齐景公在位足足57年之久,而且《论语》有记载,齐景公生前奢侈,喜爱饲养马匹,而且他爱马爱到极端地步,不止宫中专门找人为他饲养马匹,而且如果马死了,养马人要为马陪葬。但是在一代名相晏婴的辅佐之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富足。因此,齐景公拥有的马匹,何止600匹。

史料上的记载和殉马坑非常吻合,由此,专家确定古墓主人就是春秋时的齐景公。一个农民整田地挖出来的白骨,居然成了破译一座大墓的密码,令人啧啧称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