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县位于嘉陵江上游,秦岭南坡。因其地当秦蜀要冲、陕甘纽带,素有“襟喉”和“锁钥”之誉。更为称奇的是,略阳城区现存两处城池,还伴随有“新城不新,老城不老”的民谣。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七月,大雨倾注20余日,嘉陵江水猛涨,八渡河、玉带河泛滥,漫灌入略阳城,以致城垣庐舍,尽皆倾圯,损失惨重。时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的林则徐,风尘仆仆来到略阳,经反复踏勘,又查阅历史文献,决定弃水毁县城,在文家坪旧武兴城基础上兴建略阳新城,以避洪灾之困扰。奏请朝廷同意,将干练的延长知县郭熊飞调任略阳知县,负责新城工程监修。 据《略阳县志》载:“郭熊飞,字次虎,山东潍县人。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由石泉(此处有误,应为延长)调任略阳知县,勤政爱民,迁建新城竭尽全力”。郭熊飞奉调来略阳后,经过勘查、规划、送审、筹资等环节,略阳县城于道光八年(公元1828)正月动工开建,道光九年(公元1829)九月二十九日,新县城提前一年竣工,共耗银四万七千余两。因系新建,故将此处称为“新城”; 与之隔河相对的原县城,自然就成了“老城”。实际上,新城不新,已有1500年历史,而老城不老,仅有400年历史。 郭熊飞督筑略阳县城后,以干练勤勉、政绩突出得到朝廷赏识,升至榆林兵备道。任上,郭熊飞严肃纲纪,绝苞苴,无留牍。所辖官吏皆仰其风烈,各慎职不懈。冤假错案,多所平反,冤民感恩立生祠。郭熊飞在任三年后,简任湖北按察使。因政绩卓著,升补直隶布政使,公以畿辅重地,肃恭效职。丁未三月,圣上拜谒东陵,供帐扫除所需费用甚钜,郭熊飞以官乏民贫,奏请皆免其役,民吏颂其德。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八月,郭熊飞在任上病逝,享年59岁。 郭熊飞一生勤勉,风节清明,博学有才,忙于公务,无暇著说。因家乡郭氏家族相邀,曾撰写楹联一副,《题菜圃小亭》:“笋瘦菱肥,无限生机凭管领;蓼辛荼苦,者番风味耐平章”。联语造句妥贴自然,切“菜圃”二字,有自然之风味,表旷达之情韵,耐人品读,表达出一种虽然为官却不忘平民生活的旷达情怀。此联后被选入《清名联三百副》。亦被辑录《中华对联大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