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电影电视剧里常说的夜半三更、谯楼上三更三点、子时放到现在应该是几点呢? 古人计时多是'天干地支'为基础,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不但是古代中国人民进行星命测算的工具还是计时算刻的历法,并在中国从历史、文化到日常生活都有关联。 十二时辰制: 【子时】夜半,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21时至23时 二十四时辰制: 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一把钢尺插漏壶中,水平面上面,x时后y刻,一目了然。分时初、时正。 十时辰制: 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 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文章最后附上一篇网络流传较广的养生口诀: 寅时天亮便起身,喝杯开水楼下行; 定时如厕轻如许,卯时晨练最宜人; 辰时看书戏幼孙,巳时入厨当灶君; 午时进餐酒少饮,未时午休要抓紧; 申时读报写诗文,酉时户外看流云; 戌时央视新闻到,闭目聆听好养神; 亥时过半快洗漱,子时梦中入画屏; 丑时小解一时醒,轻摩'三丹'气血盈; 脉络通畅心如水,一觉睡到金鸡鸣。 仅代表个人观点,写的不好,各位朋友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