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16章解读,不知常,妄作凶!

 堃垚3yc9qiv0hw 2018-09-24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释

致虚极,守静笃: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虚”,形容心灵空明的境况,喻不带成见。“致”,推致。“极”和“笃”意思相同,指极度、顶点。

作:生成活动。 复:返,往复循环。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芸芸”,常用来形容草木的繁盛。

归根:回归本原。 复命:复归本原。

常:指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

明: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依循着循环往复的规律,对于这种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叫做“明”。

容:宽容、包容。 全:周徧(普遍,遍及,全面)

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的代称。

今译

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原。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老子《道德经》:第16章解读,不知常,妄作凶!

引述

本章强调致虚守静的工夫。致虚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没有一点儿心机和成见的地步。一个人运用心机会蔽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会妨碍明晰的认识,所以致虚是要消解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

致虚必守静。透过静的功夫,乃能深蓄厚养,储藏能量。

本章还说到“归根”“ 复命”。“ 归根”就是要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根源之处,便是呈虚静的状态。而一切存在的本性,即是虚静的状况,还回到虚静的本性,就是“复命”的思想。

“复命”的思想,可视为’宋’学“复性”说之所本。庄子<善性篇>所提出的“复初”的主张,乃是与“复命”“复性”同类的概念,和本章关系也很密切。老子复归的思想,乃就人的内在之主体性、实践性这一方向作回省工作。他们以为人心原本清明透澈的,只因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受骚乱与蒙蔽。故应舍弃智巧嗜欲的活动而复归于原本的清净透明的境地。

你的收获是什么?欢迎发表评论,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