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大张淡当年的记忆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故乡大张淡当年的记忆


作者丨高明   

多少次梦回故乡

穿梭在一望无际的青纱帐

多少次把你想象

还是当年的模样

多少次在记忆中

小时候伙伴们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回荡

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

定格在这个地方

曲曲折折的街巷

高高低低的围墙

大大小小的院落

新新旧旧的住房

郁郁葱葱的树木

蹦蹦跳跳的猪羊

热热乎乎的人情

亲亲切切的爹娘

世世代代的邻居

家家户户的饭香

中街、西头和东头

南崖、东洼和西坡

村民习惯叫法中的名字

区别村子中不同的地方

淳朴善良的乡亲比邻而居

村民世代友好源远流长

大张淡

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故事和传说的发源地

我的村庄

大张淡近照

      我的故乡大张淡隶属鲁北新兴城市东营市,这个城市依托大名鼎鼎的胜利油田设置地级市建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时间,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但大张淡村建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片土地历史上的管辖也随着朝代的不同而多次更换,曾经是擅长钓鱼又神勇无比的姜太公建立的齐国的领地;又曾经被会画竹子又会做领导的郑板桥所控青州府管辖.据说当年这里的大闸蟹危害庄稼泛滥成灾,郑板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会我们的前辈吃螃蟹除灾保护庄稼,估计当时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张淡村民也只能以大闸蟹果腹,不成想我们前辈和后辈们都吃上了瘾,到如今大闸蟹变成了要花钱才能品尝到的美味;还有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及百工求长生不老仙丹的徐福东渡时曾路过大张淡村叫做东洼的地方;秦始皇东巡和驾崩时庞大的仪仗队也曾途经这里,不知道当时这里的村民是否也闻到了为掩盖真相而放置的咸鱼的味道;能武能文的兵家孙子曾经被齐国国君赏赐在这里采邑,他世代在这里繁衍但现在已不知哪一支孙姓才是他的嫡传;齐桓公到今广饶县桓台村会盟这里是必经之地,有没有落下为爱情故意掉队的年轻人在这里流落;近在咫尺的聊斋志异作者淄川人蒲松龄有多少狐仙故事是来自大张淡村民所述;距离村庄十华里左右就是齐国都城临淄的大张淡村牵涉到多少齐国皇后妃子的宫廷故事;牛郎董永家就在附近,他曾趁洗澡偷七仙女衣服的发生地是否就在大张淡村边的高家湾里……不要看现在村子里到处是看起来恬淡平和的村民,其实很多故事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轮番登场过……

 我的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的乡亲就生活在大张淡的这片土地上。这片位于黄河三角洲尾翼的肥沃的水土滋养着这里的子子孙孙。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 ,有着独特的经历一方人又孕育了独特的语言和民俗。儿子小时候在村里学会的第一首童谣和我小时候学的一样:山老鸹,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把媳妇背到炕头上......

 我小时候正是我们国家物质匮乏精神却异常亢奋的特殊年代,街道两边农户的墙上总是有不断新贴上去的永不重复的标语和口号: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我们一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一定要解放台湾!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尽管当时我并不完全明白这些口号是什么意思,但这些固定年代特有的历史印记到现在我还能耳熟能详。每天清晨天不亮就有村里的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分子负责起来打扫街道,日日不辍,这些乡亲当时具体犯了什么罪行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不过后来他们都摘了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帽子。

 那时候村里的劳动以生产队为单位,队长负责安排一天的工作。上午8点听到敲钟声后年轻的村民们才到村口大树底下集合,一起出发到地里劳动。在田地里大家一起喊着劳动号子一边干活,又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具体的劳动效率就不知道了。队里按照年龄和体力分为整劳力、半劳力和机动劳力,40多岁找找关系评不上整劳力就可以不用出工卖力气。一个整劳力劳动一天是一个工分,年终按照劳动工分分配平时难得一见的细粮及粗粮。国家有些年头甚至号召“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以节省当时难得的粮食。买什么东西除了要钱还要票:布票、粮票、油票、工业票等等什么都是计划供应。过年才见到一星半点的肉,找关系找熟人买点肥的,好炼油炝锅炒菜,因为平时吃饭炒菜基本不见荤腥。

 那时候我和生活在村子里的小伙伴们一样,每当听到街上传来汽车马达的声音,不论在干着什么都会把手头的事情扔在一旁跑出去看解放卡车,当时印象汽车只有解放牌卡车,十几个孩子兴奋地围着难得一见的汽车呼喊、追赶、胆子大的甚至去拍打,汽车跑得远远的了,还意犹未尽地用手里的东西丢过去投在汽车上......

 那时候我曾经和一个当时我认为知识丰富的伙伴争论过:通向城里的黑色油漆公路到底是怎么建造的?因为他爸爸就在附近的黑旺铁矿上工作,他经常进城去当然知道得比我更多。他说的是因为很多汽车喷到公路上的烟把公路呛黑了,后来就慢慢就变成了黑色的油漆公路。我当时很佩服他见多识广,若干年后才发现他的结论是多么荒唐可笑。

 当村子里有殷实人家买了第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后,全村人就都有了更高尚的文化生活享受,于是他的家里夜夜都被来看电视的乡亲塞得水泄不通。夜幕降临村民都自带板凳按时在他家的院子里看节目。只是有时候白天的农活实在太累,他家人想早些上床睡觉也没了自由,只好把电视机播到一个没有节目的频道,告诉大家今晚电视里全都是“下大米”没有节目看,期待了一天的观众们只好乘兴而来,扫兴而归。遇到那时候的热门电视剧《西游记》等连续播出,有些调皮鬼甚至晚上去砸他家的院门和往他家的院子里扔东西......

 麦收季节,大张淡小学的学生们每天天不亮就由校长带着到收割过的麦田里捡麦穗,天亮后再回学校上课,每个学生都背着一捆捡到的麦穗到生产队的场院里过称结算劳动量,忘了多少斤奖励一个五分钱的笔记本。只是我起得太早天太黑,经常把裤子或上衣穿反了,到天亮才发现,难堪的一天不开心。村庄里的大张淡小学每当有高年级的同学毕业,好朋友都会送上用几毛钱买的写字本或铅笔作为毕业纪念,非常要好的竟然有时候会送上当时最顶级的礼物:包头钢笔和日记本,相当于现在的几万块的笔记本电脑。

 那时候放学后除了拔草喂猪,就是几个人一起玩跳方格,跳绳子,打纸包游戏。没有人玩过工厂生产的成品玩具,玩的都是自己做的弹弓、洋火枪之类的手工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曾经为这些玩具疯狂着迷过。参加结婚喜宴是每个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一次“坐席”吃到的美味佳肴可以整整回忆上半年时间,谁家的喜宴上有什么菜肴也是一段时间内村民们谈论的重点话题。至今对当时“做席”吃到的菜品“琉璃山药”、“四喜丸子”、“红烧鲤鱼”等味道还能记忆犹新。

 时光一晃过去了几十年,我们这帮大张淡村当年的孩童已经变成了四十多岁的中年,白发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已经慢慢地爬上了这帮人的鬓角,天南海北的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这些琐事,不知道是否还能再坐在一起谈论这些当年的闲情轶事。

 村庄承载了我们无数人的记忆,大张淡村和中国所有的村庄一样,随着历史的车轮永远在前进的路上。我们无数人在村庄的经历,构成了无数个村庄的故事和传说,形成了村庄的历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让我们寻着村庄的脉络,继续寻找村庄曾经的故事和传说。

作者简介


高明,山东省广饶县人,外科医生,青年时期以前在家乡度过,南下广州学习和工作近二十年,现供职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喜写文字自娱自乐,曾有数篇小文发表于阳西文艺杂志及公众号东营微文化。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美 在 吴 川

大张淡故事之姥爷的天津卫

大张淡的美丽传说

大张淡的故事

大张淡

广饶话丨看电影

吃水饺丨走亲戚

媳妇迷丨地瓜膘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张旋   任晓娣   吕娟娟   文姐

外联:郭杰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