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加工碳水的方法,让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戒掉它

 昵称42427018 2018-09-24

科学研究表明,人一旦开心,释放内啡肽促进食欲,大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碳水化合物。


没错,不是肉,人类的本能是碳水化合物,这是上万年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遗传。


▲ 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里,作为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的谷物属于最基础的要求。


相比把肉作为主食的西方人,中国人更能懂得加工、享受碳水化合物带来的快乐。


越穷的地方越能吃碳水?


在美国,肥胖是穷人的标志,意味着爱吃速食品、啤酒、土豆等高碳水食物;而富人大多吃高蛋白食物、将钱投资在健身上……


▲ 就算这么说,可是肯德基半价、麦当劳打折还是不能错过的呀


越穷越爱吃碳水化合物?


没错,碳水化合物是穷人最好的食物来源。在中国,碳水化合物基本等同于谷物。


中国人主食从黍、稷、麻、麦、菽五谷变成水稻、小麦的这段时间里,大家都穷,当然是什么产出率高就种什么,填饱肚子要紧。


▲ 五谷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其实是一个变动的概念


当水稻在秦汉以后开始崭露头角,全国经济的重心便开始从中原大地向长江流域南移。


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而更多地体现在南方人的饮食中。


▲ 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越不重视主食。陈晓卿在吃面饼的时候发现,从新疆到甘肃、山西、江苏,都有一种叫烧饼的东西,把它一字地排开会发现,它在一点一点地缩小。人们的选择多了,根本不用主食来充饥。


兜里但凡有点钱,都会追求碳水以外的食物。


辉煌一时的陕西商帮进入四川发展盐业,促进形成了奢华如宫廷菜的自贡盐商菜。富起来的陕西盐商翻越秦岭,带来的没有面食,只有羊肉。

 

而更多留在家乡的陕西人,失去了消费丰富食材的权利。


▲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说:“西北地区嗜面的饮食习惯,会造成营养摄入的不均衡。虽然白面能做出上千种面条,但终究还是面条,特别是如今多精米白面,食材比起过去的五谷更显单一”。


陕西横跨南北,地理把陕西阻隔成三部分:陕北高原、渭河平原、秦岭山脉和汉中谷地;气候也由北向南从温带、暖温带变成北亚热带。


在紧凑的山谷地之间,只能靠种为数不多的谷物来养活大量人口,如陕北高粱、关中小麦、陕南水稻,兼有粟、黍等。


▲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


除了西北的陕西,西南的广西也是热爱碳水的地方。也许你不知道,广西其实是中国最能吃粉的地方。


千百年间,广西各地人民用辛劳和汗水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米粉,每一种米粉的背后都是一方水土的风情。


▲ 柳州螺蛳粉


作为中国米粉集大成者的广西米粉又以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和南宁老友粉最为著名,这三种粉是广西食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解密广西风土人情的关键信息。


▲ 广西龙脊梯田,广西不产小麦,只产稻米。


无论西北如陕西,西南如广西,地理环境都相对封闭,文化、人员进出都是问题;因为地貌、气候导致物产、食物形态不够丰富,人民便只好在在主食再创造上下功夫。


说白了,就是因为封闭而导致经济、文化落后,才发展不出更丰富的饮食文化。


▲ 广西的粉


于是,小麦最终在最需要它的地方修成正果,创造了最灿烂的面食文化;水稻也在广西人的手里至臻化境。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主食?


舌尖总导演陈晓卿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统计《舌尖》的每分钟收视数据。


结果发现,收视率第三名是油脂类食物,比如红烧肉、猪蹄、鱼头……


▲ 懂的人应该已经在咽口水了


第二名的就是主食,馒头、烙饼、大米饭……


▲ 菜市场单卖馒头的小店就能活得很滋润了


你猜猜第一名是什么?


是主食 油脂类的强强组合:饺子、牛肉面、肉夹馍、羊肉泡……


▲ 看到朴实的主食就想着配大鱼大肉啊


甭管穷吃碳水还是富吃高蛋白,浸满了油脂的主食,就是最令中国人满足的食物。


有个社会学家试图给出答案,他统计发现,过去中国每70年有一次全国性的灾荒。对饥饿的恐惧,是远古人类跌跌撞撞发展出农耕文明那一刻,就写进DNA里的东西。


从古到今,主食都能带给中国人最大的踏实感。武汉人,就要用“过早”来开启一天的幸福。


▲ 武汉早餐(节选),来自武汉吃货


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德华楼的年糕、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严老幺的重油烧梅……


看见了吗?满满的碳水味道,你要是拿水果蔬菜过早来充数,抱歉,你还真白来武汉了。


所以,中国人民离不开碳水做的主食,更热衷于创造形态多变的主食。


▲ 在物产丰饶的江南,一桌盛大的酒席后没有一碗白米饭做结尾,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小麦向北走,人们有了面条、饺子、烧卖、馒头、春饼;


水稻向南走,人们有了米线、米糕、米酒、年糕、肠粉……


主食里的王者,就是水稻做出的米饭。


▲ 中国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大米。东北和南方一样吃米为主不必说,就算华北地区,历史上也大量依靠南方北运的稻米解决粮食问题。


地处南北的人们把米饭用各种姿态呈现出来时,它反而含蓄地衬托起各种食材,像一个谦逊而智慧的女子退居幕后,成就她或平庸或伟大的另一半。


米饭,才是最好吃的食材啊!


全国各地,看名字就让人垂涎的饭



广东人,什么都可以急,吃煲仔饭却必须等。

 

等了许久,掀开锅盖,看见氤氲着热气的米饭和食材在煲仔里交相辉映,吃多识广的他们心里都不会有丝毫波动。

 

等到用勺子撬起饭焦的一刹那,人们心理防线才正式宣告崩溃——饭焦,是一碗煲仔饭的灵魂,是厨师展示经验的作品。


▲ 功夫在煲外,想要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必须选用只使用过一两次的“少年煲”、增城丝苗米或优质籼米;开煮之前在煲壁上淋一层猪油,再用猛烈的炭火制造饭焦。这样煲出来的饭焦,金黄透亮,咬起来弹牙又绝不油腻,能让码在上面的四大天王经典腊味、香菇滑鸡、牛肉窝蛋、豉汁排骨都瞬间黯然失色。

 

对广东人来说,煲仔饭好像千辛万苦追到的女友;而饭焦,就是她身上让你魂牵梦萦的一部分。

 

蔡澜分享过一件趣事:“一次在电台介绍有家餐厅卖榨菜五花腩沙煲饭,讲到淋上猪油,有位仁兄驾车驾到一半,不管违法,把车子一停,就冲上酒楼叫了一锅”。 



卤肉饭是台湾最普遍的庶民食物,一般合人民币三块一小碗。从高楼林立的台北到美食云集的台南,有人烟处就有卤肉饭。

 

卤肉饭制作简单,谈不上祖传秘诀。用台湾话来说,就是要用心做。一碗白米饭,码上一层因人而异卤出来的五花肉丁,无须任何小菜就滋味俱全、老少皆宜。

 

这一小碗卤肉饭是罪恶的,咸甜的卤汁裹挟着猪肉的油脂,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汹涌地钻进米饭的缝隙,时常让人萌发出再吃一碗的念头;而且卤肉饭店里一同售卖卤蛋、卤大肠、卤鸭、卤鹅……这怎么能让人把持得住?

 

如果细品,你能在白饭的衬托下尝出店家卤汁的秘诀。但是面对油香饭香四溢的卤肉饭,没人会仔细欣赏。


▲ 吃卤肉饭最好的场景是在路边,和三五卤肉饭同好往折叠桌边一坐,赶忙就争先恐后地吃。这不能算吃饭没教养,这是对台湾先民粗犷随意的致敬。先民来台生活艰难,一碗物美价廉的卤肉拌饭,便能让人胃口大开,暂时不用计较困苦的生活。

 

即使现在物质足够丰裕,台湾人的日与夜,也离不开一碗卤肉饭。



美食纪录片《新疆味道》总共十集,开篇就花了整整两集介绍新疆手抓饭,可见新疆手抓饭的地位。

 

新疆传统手抓饭,有鸡肉的、也有素的,但90%都要和羊肉纠缠不清。

 

你说什么,羊肉饭会膻?不存在的,新疆的羊娃子,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分分钟就把羊膻味给解了。

 ▲ 油汪汪的羊肉遇见擅长借味的洋葱、萝卜、葡萄干,出来一锅米饭根本只有肉香了好吗?

 

萝卜是仅次于羊肉的二号灵魂食材,也有讲究。抓饭里的胡萝卜主要分为红萝卜和黄萝卜。红萝卜常见,但黄萝卜是新疆特产,产量低但水分足。


▲ 新疆人自己也搞不清到底用哪种萝卜算是正宗,在伊犁地区,大多是红色的胡萝卜;到了南疆,则多用黄萝卜,红的少;乌鲁木齐地区则是黄红对半。

 

总之,抓饭制作方法简单,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只要抓饭的食材够优质、够新疆,就难吃不到哪儿去。

 

看见这一盘黄澄澄的新疆手抓饭,到了十点还睡眼惺忪的新疆人,才能被真正唤醒。



“夏饼江鱼乌饭糕,酸梅蚕豆与樱桃,腊肉烧鹅咸鸭蛋,海狮苋菜酒酿糟”。杭州人在立夏关于吃的讲究很多,立夏饭一定要吃乌米饭。

 

每年立夏将至,菜市场的乌饭树叶都要翻着倍往上涨,不到中午就被抢光。买家不光有老人,年轻人也很多。

 

对于杭州人来说,立夏饭不仅是传承的仪式,也是儿时美好的回忆。有多少个杭州人不是听着“吃过乌米饭,不被蚊子咬”的话长大的?


▲ 老杭州记忆里的乌米饭,要用粽叶包着,加的不是现在的白糖,而是糖桂花和糖霜。

 

这一碗立夏吃的乌米饭,要从去年深秋就开始酝酿。

 

第一场秋雨落下前的第一茬桂花制作的糖桂花,经过冬春两季的蛰伏,来邂逅立夏的乌米饭。

 

一碗乌米饭、一勺糖桂花,乌米饭的清香衬托着糖桂花的甘甜,夏日最美的甜品也不过如此。

 


“立夏不吃立夏饭,两只脚杠软咣咣”,在丽水老人心里,立夏进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吃一粒豆就如吃一只蛋、吃一只蛋就如吃一只鸡、吃一块鸡就如吃一只猪,照这样推算,丽水人一整个夏天都不用担心消瘦了。

 

原汁原味的立夏饭,其实就是豌豆春笋咸肉饭。

 

仔细一看,立夏饭不就是春天里杭州人民最爱名菜腌笃鲜的借尸还魂吗?

 

杭州人在立夏吃这一碗,带着依依惜别的味道:今日之后,再无咸肉笃春笋;日后再见,又是一季轮回。


 

▲ 丽水人不是原教旨主义者,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他们会加入更多进补食材,比如筒骨、比目鱼干……对物质丰饶富裕的杭嘉湖平原人民来说,立夏饭更像是春天尝鲜的收尾;而对身处山区的丽水人来说,立夏饭则寄托着夏季进补的现实意义。



不管一个成都人平常日子里吃火锅、串串、钵钵鸡、兔儿脑阔多起劲,到了冬天,都必须在一碗豆汤饭里找回自我。

 

四川盆地的冬天潮湿,阳光也紧缺,冷得让人打颤颤。安逸惯了的成都人一到冬天就哭诉无门,唯有一碗温暖的豆汤饭成了他们最后的慰藉。

 

豆汤饭的精髓在于“耙豌豆”,把干豌豆泡发之后蒸或煮到完全软烂的金黄色糊状,就变成了耙豌豆。


▲ 一想到香香的耙豌豆裹挟着吸饱了汤汁的Q弹米粒,入嘴后软软糯糯沙沙地包裹住牙齿的感觉,出门在外的成都人就能迎来精神高潮。

 

更何况,做豆汤饭出名的馆子,拌菜往往也很不错。拌仔肺、小尖椒肉丝、鱼香茄子、蒜泥白肉,随便一样四川家常菜都能和豆汤饭组成完美CP。

 

要上一碗豆汤饭,再点上份自己喜欢的拌菜,不够尽兴再要一碗甑子饭,这就是成都人的冬日养生之道。



猪油拌饭在香港叫猪油捞饭。


吃过人间至味的蔡澜偏偏把它列入“死前必吃清单”中,还说“谷类之中,白米最佳,一碗猪油捞饭,吃了感激流泪”。

 

大巧不工,做法越是简单的食物,食材越是讲究。


▲ 米饭要用好米;猪油要干净卫生;酱油最好用头抽(第一次炼出来的豉油,一瓮发酵豉油只有一次提炼头抽的机会,所以味道也最为香醇浓郁);葱只要“头二度”的葱白,最嫩、最香,炒至半熟,拌匀在饭里。

 

在穷困的年代里,一碗猪油捞饭,就是人们的山珍海味。当时的香港主妇买肉还会特意多要些肥肉,以便炼出厨房里那罐凝脂一般的猪油。

 

沾了融化的猪油和棕红色酱油的米粒,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油光锃亮,泛着诱人的光泽。

 

后来,70、80年代香港经济繁荣,出现了鱼翅捞饭。


▲ 鱼翅营养价值并不高,本身无味,全靠精心熬制的上汤来吊,吃的其实是其他食材的味道。

 

但当时暴发户为显示财气、豪气,天天用价格不菲的鱼翅来捞饭吃,曾经普遍的猪油拌饭反而成了市井中难得一见的“古早味”。


除了最简单的猪油捞饭,以上出现的饭谱我们都已经整理好放在下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