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汕古建筑的布局

 牛人的尾巴 2018-09-24
仁德书院 2016-09-23


潮汕古建筑形式多样,有牌坊、古墓、佛寺、神庙、民居、亭榭楼阁等,但最具特色的是古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收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

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

驷马拖车式是潮汕民居的极品,它规模最大,功能较全。它的基本组合为中间部分中两进或三进式祠堂建筑,两边两花巷,有相互对称的四座四点金分列两旁,有后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卫功能是其他建筑形式不可相比拟的。其主人也绝非等闲之辈。普宁洪阳德安里是多座驷马拖车、四点金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陈慈黉府是在驷马拖车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西洋建筑材料和技术,更进一步完善,是驷马拖车极品级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驷马拖车都望尘莫及。

潮汕历史上先民对宗教的信仰,对神的崇拜,便建造了众多佛寺和神庙。佛寺的规格较为统一,敬奉西方三圣、十八罗汉、也有观音寺或文殊普贤院等。

神庙的名称极多,有天后宫、九天玄女庙、武帝庙、文庙、城隍庙、三山国王庙、双忠公庙、福德庙、土地庙等。这些神庙和佛寺的最大区别是佛寺多为重檐歇山式,而神庙为祠堂式,特别是天井两侧多设有龙虎井。

土地庙规模最小,小至一、二个平方米,甚至普通人家在墙脚贴上“土地之神”就可以算数。

古墓时代久远的较少,一般多为宋明以后的,灵山的舌镜塔是晚唐的古迹。

石牌坊也可算为潮汕一个特色,它的石作非常精工,但多立于城镇。后经城市道路的改建,保存不多。潮安骊塘有一急公好义亭,内外石刻联对是李鸿章及张之洞的墨迹,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在选址上,民居多选在平坦、山明水秀、有生气又少冲克的地方。自古名山僧占多,佛寺多建于深山老林;神庙则建于村头路口,故庙宇有越冲克,香火越旺之说。

建筑风水

潮汕古建文化的进步都受到儒家学说,特别是易经的制约和影响,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唐到民国时期,勘与师和命相学家的生意兴旺是当时的社会现象,在建屋前,请地理师来看风水,从方向到环境,八卦到八 字,五行的生克制化等都做了非常复杂的研究。当然可能有相当的迷信意识,但也包含了科学内容,多数先民对此深信不疑。潮汕建筑物的主要朝向多为座北向南、座西北向东南、座东北向西南。勘与家们都以主人的命格和方向分金作为选择的标准去定房屋的坐向。潮汕民居厝头全部都是硬山式的,一律以金木水火土的外形,其一为装饰作用,其二是为了适应屋主的命格和运数。定下分金和厝头的尺寸和形式。

勘与师也称风水或地理先生,风水学原于周易,传说伏羲定先天八卦,周文王设后天八卦。三国时的管辂、晋朝时的郭璞,这些儒家都有著作传世,特别到晚唐的杨筠松,也称杨公,杨救贫先生,唐僖宗时为司天监,黄巢之乱后流落到江西赣州(杨公祠2004年由笔者设计承造,座落于江西赣县客家文化城中),他的众多弟子在南宋、明、清时期大量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是勘与学的南派鼻祖。时下的地理先生,大多出于杨及其弟子、曾、廖公门下。

建筑特色

厝头    潮汕古民居无论档次高低都是硬山式的(佛寺大殿多为歇山式),即在山墙上直接装饰厝头为硬山式。厝头装进山墙内为歇山式,厝头装在山墙外边悬着为悬山式。

厝头(屋角)历来都讲究所属五行,有金、木、水、火、土。金式厝头为圆形,无棱角;木式的较为高且直,有棱角;土式为方平,矮胖;火式为尖锋或三角;水式为波浪或三个金式组合。后来还有金生水式、土生金式等改进型。厝头也和主人命格有关,一般都为风水先生所指定。民居厝头多数为土、金、木式,少数为水式,极少数为火式,庙宇多用火式,或许用意是希望香火旺盛。

 

中脊和嵌瓷    民居的中脊可分为高脊中低脊,一般大厅顶为高脊,前厅为中脊,次房或花巷为低脊。厝头的顺延方向为垂带,潮汕的垂带多样形式十分丰富多彩,有的可与皇宫的装饰相毗美,因为潮州嵌瓷大量应用于中脊和垂带头,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屋顶装饰独特景观。常见的有中脊通花嵌瓷,浮肚嵌瓷,神庙脊上龙及百花百鸟的嵌瓷作品,是潮式建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石雕    门楼肚的石雕也是潮汕独特的艺术,在现代机械工具未曾面世的情况下,那些翎毛花鸟,走兽飞禽,人物及景观都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木雕和彩绘    金漆木雕的应用,精细的雕刻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它和黄杨木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油漆中的楹梁彩绘,俗称作锦,色彩斑斓,和西藏民间藏画都是民间艺术在建筑业的广泛应用,但潮州彩绘更显精细,色彩更丰富。

蒿尺    过去的老木匠,建祠堂都没有图纸,只有蒿尺,即用一根长木条,上刻尺度、滴水、档高、门宽、窗高等都录在其中,一尺定终局,这是非常传统但已过时的施工方法。近有台湾建筑专家专来访问我,说潮汕古建筑非常有名,你是否对蒿尺内行?我说蒿尺的道理我知道,它里边机械地规定某些尺寸属于好字,某些尺寸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坏字。蒿尺这一传统,在我们这里已失传。

潮汕的民居,特别是祠堂,对下水道是十分考究的,水口的选择、流经的线路,都是经过风水先生的择定,建者不可擅越。

民俗和传说

门神    春节,我们都张贴对联,俗称门符,古称为桃符。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潮汕民居的外门楼,一般都写上“神荼郁垒”,内大厅大门写上“加冠进禄”等吉祥语。神荼、郁垒史称为古门神,后来庙宇、祠堂多有彩画门神,有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徐勋、魏征、房玄龄等为门神。

古人把桃树看为怯灾除邪、镇鬼驱怪之灵物。传说东海有座桃郁山,山上有颗桃树,枝繁叶茂,延展三千里,树上有一大金鸡,树下有二桃神,叫神荼、郁垒,桃树东北有一大洞,众鬼者居其中。每天日出,金鸡啼叫,然后啄食外出恶鬼,神荼、郁垒用苇索绑专门祸害人间恶鬼,拉去喂虎。于是民间便有立桃人于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苇索于门页上的风俗。

唐以后,秦琼、尉迟恭也是民间的门神。李世民杀了二位兄长建成、元吉,二人夜间变厉鬼来骚扰李世民,他每夜都难以入眠,忠臣秦琼、尉迟恭等自愿在皇宫门口守卫,魑魅魍魉都不敢上前。因此后人将其像画于大门页之上,这是门神的由来。

石敢当    旧时潮汕乡村小镇,桥头路口常见有一石块上刻“泰山石敢当”。传说,宋代庆历年间,有一个叫张伟的莆田县令,修缮县衙时掘出一石头,上刻铭文:石敢当,镇厉鬼,压灾殃,官作福,百姓应,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由此可见,在唐代石敢当的风俗全国已流行。另一传说,姜子牙封神时,全部的将相都上了封神榜,自己竟排不上份,故此,自己只能自填封为石敢当了,这样一来,什么神仙老虎鬼都望而却步了。

土地爷      西游记中,经常出现一个白发苍苍,忍气吞声的小老头儿,被孙悟空呼来唤去,这就是土地爷。但相传,土地爷却属于大社神主总司,全国土地大神“后土”的属下。历史上的韩愈、沈约、岳飞等人都成一方土地之神。

有些人将土地和伯公混为一谈,其实土地是管城乡的,伯公却是山神,所以伯公庙可以塑老虎,土地庙则不然。

城隍    潮汕每县都有城隍庙,城隍神原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隋唐以后,逐渐人神化,有功烈于民者皆可为神,故此一些人物,如纪信、灌婴、英布、范增、萧何、文天祥等成为人们敬奉的城隍神。

财神    过去,潮汕的民居、商铺多有安财神,财神有文、武两种,封神演义所叙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率招宝天尊肖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乔有明和利市仙官姚迩益四神,从此财神爷的形象和地位就确立下来了。有一说赵公元师是北方的武财神,而南方则奉关公为武财神,其他还有文财神比干、范蟊、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等。

潮汕历史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潮汕先民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潮汕相当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这是一块璀璨生光的瑰宝。用巧夺天工和精美绝伦来形容它,我看也不为过。(纪传英)

潮汕古建筑文化杂谈之二

一、潮汕老厝与风水先生

潮汕老厝以其独特的地方风格、博大精深的建筑工艺,耸立于中华建筑之林,好似中国民族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不论是京城建筑的宏伟,或是晋商建筑的豪华及潮汕建筑的精致,都渗透着相当深厚的易经文化。人称中国文化源头是易经。又称河洛文化,河图和洛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起源。

古代传说在远古伏羲时代,有龙马负着一张神秘的图,出现在孟水水面上,后人称之为河图;大禹治水期间有一神龟背负另一张图,后世称为洛书。伏羲从河图推演出八卦,称为先天八卦;周文王由洛书推演出另一种八卦及六十四卦,称为后天八卦。这两种八卦图被中国风水学及其它古代科学广泛应用。这些源于易经及演变为先、后天八卦,便成为以后风水先生的指导原则。

风水学也称堪舆,历史上所说的地理、阴阳、卜宅、相宅、图宅、形法、青囊、青乌等均泛指风水学。

风水学与营造学、造园学,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潮汕先人利用风水学的理论应用于建筑中,是相当普遍和讲究的。

古代风水师分成二大派系统:

一、形势派。以晋朝的郭璞、晚唐的杨筠松、宋朝的赖大有和明朝的刘伯温等为代表,以注重龙、砂、穴、水相配,山川形势有情,看龙神变化即山脉走向的,属于形势派。发起和范围主要在江西,也称江西之法,研究方法较为讲究实际,因此具有不少真实的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地理学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二、理气派。此派以阴阳、五行、八卦、十二干支、廿四节气、星宿、吉凶禁忌等揉和在一起,有一套复杂而神秘的理论体系,太极、河图洛书、八卦、天干地支成为这一派的理论基础。理气派始于闽中,流传至江浙一带,理气派代表人物有王伋、张子微、蒋大鸿等,还有杨筠松、曾文迪等人也兼形势、理气二派。这二派在潮汕先民中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形势派还有不少科学道理,但理气派的科学性较差,迷信成份较大。如以一花甲子六十年为一元,三甲子一百八十年(上、中、下元)为一周(上元为1864年起至中元1924年,下元为1984年至2044年)每元六十年为三运,2004年至2024年列八运,2024至2044年列九运,这些虽然缺少科学道理,但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潮汕地处北回归线,南濒南海,自然条件优越,山明水秀,气候温和,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潮汕风水先生追求环境条件好,即选地有好的风水,也讲究土质肥沃、细嫩坚实,环境善与美的统一,秀美而不丑,山水环抱,藏风聚气,水要有源也有情,地基要方正,外形端肃。《太阳经说》云:州、县、京畿地必平,水龙水卫水为城,堂基却在高之处,莫道窝藏是正形。建筑物要旺气丰凝,宽大明堂,凡此种种比较科学和客观,可供建筑师参考。也有一些是故弄玄虚,出口千言,离题万里。不少是不学无术、骗人钱财。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潮商的兴起,潮汕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因潮汕先民对风水学的信仰,便涌现了大量的风水先生,这是一个特殊而又非常赚钱的行业。

二、风水先生和师父头(首席匠工)

过去的风水先生掌握利用罗经,建筑师(师父头)掌握杆尺(俗称丈蒿)据以谋生,也常被用作某种生存斗争的手段,以求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明中叶以后,风水迷信日益深入民间,获利颇丰,职业的风水先生在房屋选地、择日等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泥木匠师为了保障自身的报酬及应受的尊重不受侵犯,于是就发展了风水先生无法取代的杆尺及各种尺法,这些形式繁杂难学的鲁班尺法,压白尺法和九天玄女尺法等,具有吉凶观念的种种尺法,成为师父头在住宅设计布局方面与顾主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及与风水先生抗衡的手段。

由于各地的尺法规定系统不一,就鲁班尺而言,苏杭、上海、广州是每尺27.5—28.33厘米,厦门每尺29.4厘米,而泉州、福州等地每尺30厘米,沈阳、长春、山西、成都、西安、北京等为31.37—32厘米之间,潮汕则每尺以29.7厘米为准。还有夏尺,亦称唐小尺,据前人考证,夏尺每尺为24.69厘米。商尺(即唐大尺),每尺十二寸,每寸长2.469厘米,换算每尺30.8625厘米。清末规定营造尺,一尺为九寸六分,即32厘米。这些繁杂的尺度,确实令人感到一头雾水,无所适从。风水先生一见这些五花八门的尺法,往往只能望洋兴叹。

潮汕丈杆是师父头进行设计的特殊工具,丈杆通常为长1.86丈长的扁木杆,在正反两面刻上二个尺寸系列,以1.8尺、3.6尺、6.4尺至1.86丈,一切的阴阳吉凶尺码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字都刻录其中。

潮汕建筑的精华首推民居,风水先生和匠师们对住宅朝向、采光通风、气候、信风气象等都很有研究。下山虎和四点金建筑,在当时可算为对抗风抗震、防寒透光通风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同时对潮汕祠堂、庙宇、书斋、廊亭、牌坊、塔桥等也有很深的造诣。它继承了中原文化,继往开来地建造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如历时20年建成的普宁洪阳德安里这一驷马拖车式古建筑,人称百鸟朝凰,计873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形式正统。还有澄海陈慈簧故居,规模庞大而有所创新,采用近代建筑工艺和材料建造;另外还有潮阳西园,精密细致,小巧玲珑,在不足二亩的地面上建造了假山、亭榭、厅堂、园林,堪称袖珍型的优秀园林小筑;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古建筑作品。

潮汕老厝,堪与北京四合院、山西晋商大院、徽派建筑村落等中国的著名古民居相媲美,它充分体现了潮汕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