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筋

 别良贺 2018-09-25
一、經筋病變;陸床陽性體征概念

(一)經筋病變體征概念

經筋病變體征,是在經筋體系所屬的肌筋膜帶及結締組織等,人體軟體組織病變所形成的臨床病態形證表現。由於這組人體組織結構體系龐大、成分複雜,起止、分佈及功能各異,並形成縱橫交織狀態,故經筋病變臨床體征,具有廣泛性、多形性等待點。臨床檢查時,需根據經筋的不同分佈部位、不同組織性質,來加以識別確認。經筋病變體征,在經筋學科換稱為經筋病灶。

(二)經筋病變體征檢查任務要求

1.按醫療常規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常規化檢,以瞭解全身健康狀況,並為進行特殊檢查提供基礎依據。

2.對基礎檢查發現疾患可疑跡象,進行必要的特殊檢查,以明確疾病性質。

3.對經筋病症可疑的惡性變及骨性病變,要加以鑒別和排除。

4.進行經筋專科有關檢查。如肌電圖檢查,電刺激興奮點檢查,經絡測定儀檢查,經穴區帶檢查,內臟皮膚反應過敏區檢查,經筋病灶檢查等。

本節重點介紹經筋病灶檢查的手觸查灶法。

(三)經筋查灶法的地位作用

經筋查灶法在經筋療法的應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發揮積極的作用。

1.它於人身軀體直到200多個經筋穴位,填補了古醫籍中十二經筋圖線缺乏經筋胸穴的缺陷,為經筋療法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石。

2.查明上述的經筋腦穴,具有定位準確、得氣顯著、治療功效特殊等待點,為經筋療法形成高療效的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為針灸探索高效、特殊腦穴,提供重要途徑。

3.經筋查灶法,在明確經筋病症具有單純型的經筋病灶喻穴點的基礎上,深入查明複合型的經筋腧穴,具有點一線一面一多維性的特點,為經筋療法確立由點的局部治療,發展成為點、線、面及多維性的整體辨證施治,提供了科學依據;在臨床運用中,對經筋病症的施治,產生了原發與繼發、標與本並治的效應。

4.經筋查灶法,揭示出經筋病症臨床表現具有多種特性,如結灶性、瘀滯性、累及性及累及演進性、牽涉反應性、收縮性及收縮失均性、致疲勞或緊張性、隱蔽性、壓迫性、症狀類似性等,對解決臨床醫療面臨的諸多課題,產生了積極作用。

5.經筋查灶法,首次在醫界揭示出48種難治病及病因未明疾患,存在經筋病變的致因,對醫治奇難雜症具有現實意義。

二、經筋病灶檢查

經筋病灶檢查,即經筋臨床陽性體征檢查,簡稱經筋查灶,是經筋專科恃有的檢查方法。本檢查法,以雙手密切配合的物理觸診檢查為主,查明經筋病灶所在部位、形證特點,及其連鎖反應規律,為臨床施治提供依據。多年的臨床實踐說明,本檢查方法具有靈敏度高,識別力強,定位準確、操作方便、實用,安全可靠等

優點,是目前解決經筋病症疑難課題便捷的有效的檢查方法。

(一)檢查前準備及檢查程式

病人一般取臥位,醫者於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基礎上,進行經筋查灶檢查。全身性查灶,一般的檢查順序是從頭部起始,延及頸、肩、胸、腹、背、腰及四肢。首先從中瞭解病人軀體所患經筋病變的大體情況,接著對重點病區及繼發連鎖反應形成的體證詳細檢查,以全面查出明顯的及隱伏性的陽性病灶體征為目的,記錄病灶的分佈部位,為分別分次施治提供依據。

(二)檢查方法及技術要求

檢查方法:採用手觸診查法。兩手密切配合,左手著重協助固定診察部位及提供診察之方便,右手根據所檢查部位的生理形態、肌筋的厚薄及層次、正常組織的張力、結構形狀等情況,分別運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與四小指的握合力(即指合力),構成主要探查工具。同時,運用指力、撐力、腕力、臀力及時力協調配合,對行檢區域,作淺、中、深層次、由淺而深、由輕而重地,以循、觸、摸、按、切、拿、彈撥、推按、拔刮、鉗掐、揉捏等手法行檢。通過正與異觸覺的對比方法,結合患者對檢查的反應,識別陽性病灶是否存在及其表現的特徵、所出部位的所在,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等,以確定陽性病灶。對於一時難以認辨的病灶,需作反復的複檢,或作會診檢查及待殊檢查。對可疑菌性感染、惡性變等異態病灶,要及時作相應檢查,鑒別確診。

技術要求:對行檢查的技術基本要求是,①對行檢的部位區域的生理結構狀況熟悉;②能夠發揮拇指指尖及指腹的靈敏作用;③切實學會使用指合力的功能作用;④雙手密切配合,能及時、準確地發揮及認辨陽性病灶;⑤具有識別真假陽性病灶的能力;⑥查出陽性體征,具有疾病形成性質,要用通盤考慮的聯繫思維方法去認識。

(三)軀體陽性病灶高發區及病灶形征特點擇述

在對經筋病灶的行檢中,應特別注意高發病區域的重點檢查,及病灶連鎖反應區、線的檢查,在此基礎上再作多維病灶的檢查。這是經筋病灶檢查及治療的關鍵課題之一。

據古代醫典十二經筋圖線形成原理,結合人體動態活動的考究認定,由於機體的動態活動產生具有猶似醫典十二經筋的牽拉線力作用。當這些線力群“超閾限”地作用幹應力點時,便可導致應力點發生病理性筋結點(病灶點);而後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再由面的一維向多維化演進;最終導致經筋病變的點、線、面及多維系列病變的形成。這是經筋除去外因作用之外的,內在病變規律。這一規律,不僅較符合實際,科學地解釋了十二經筋圖線,及古人所稱之“筋結”形成原理;而且,根據這一原理運用于經筋查灶檢查,可獲得在軀體的經筋病灶前的規律分佈圖(詳見繪製的經筋病灶圖)。

驅體高發病灶區、線以及多維性病變系列,便是根據上述原理和規律,進行檢查而確認的經筋學科內容。

1.常見經筋高發區,病灶示範檢查

(1)常見經筋病灶高發點:①肌筋的起點及終止附著點(擬似古人所稱的左右盡筋頭),②肌筋的交會點。例如,胖腸肌肌筋的承山交會點、髂肌與腰大肌肌筋幹腹股溝(沖脈處)的交會點等。③肌筋的力學受力點。例如,肩胛提肌肌筋2~4頸椎橫突點、頸側受力點及肩胛骨內上角點。④游離骨質點。例如,腰3

橫棘突、頸2橫突、十二游離肋端、劍突尖端點等,⑤骨粗隆。例如,肱骨粗隆、肱骨內上踝、外上踝及股骨內外踝等。

(2)常見經筋病灶高發線:①骨縫溝、線。例如,顳上線、項上線、顱骨人字縫、冠狀縫等。③經筋循行徑線連鎖反應型病灶。例如,手太陽經筋循經的頭頸側-肩背-臂時-腕部的線性灶;足陽明的下側腹-中腹-胸-頸部的連鎖反應病灶等。十二經筋的循行路徑,皆可查到相應的線性型反應病灶。

(3)面性型反應病灶:面性型的病灶,系指在同一的平面,可查到多經並病的病灶。例如,手三陽經所循經的頸、肩、臂部位,常可查到三經並病的陽性病灶,是經筋療法病灶區的劃分基礎(下述)。

(4)多維性型反應病灶:多維,系指具備兩個層次面以上的物理像結構,它構成物質的立體感。人體的構形,有前後左右四個側面,呈扁圓形構體。肌筋在機體動態活動過程,皆多發生左與右、前與後的既是桔抗,又是協調統一的動作。故肌筋的損傷,具有多維性並存的客觀規律。經筋療法依據上述原理,在檢查經筋症灶時,確立起多維性的查灶消灶方法。例如,腰痛病人,既要作腰部及腿部的局部性及線型性病灶陽性體征的檢查;同時,要對病人進行腹股溝及腹部深層“緩筋”的查灶。又如肩周炎患者,經筋療法不僅把目光集中于肩周的局部體征檢查;而且,對其頸、肩、臂的連帶關係,依次進行前後上下的四維查灶,及多維系列性“解鎖”。

根據人體構形及經筋呈多維性分佈特點,經筋療法確認,經筋病灶的點、線、面及多維性分佈構形的內在規律,體現了本療法的整體辨證觀,成為本學科具有高療效的基礎。

2.經筋陽性病灶形征特點綜述經筋陽性病灶,系指病理狀態下經筋組織的生物體態變異,用經筋查灶可以識別、辨認的臨床陽性體征。正確識別辨認陽性病灶形證特點、是經筋療法學科的重要課題。現將經筋陽性病灶,形征特點歸納綜述如下。

(1)陽性病灶形征形成的基本因素注析:前已述及,經筋陽性病灶,乃是經筋組織在病理狀態下的生物體態變異。因此,陽性病灶應具備形征形成的基本因素是:①在原經筋組織生理形態的基礎上形態改變。它可以通過“知其常則知其變”的正常與變異對照比較,獲得識別及分類。②經筋陽性病灶(或稱經筋穴位)同針灸腧穴,雖然在診療的應用方面具有相同的含意,但在形態及分佈方式、使用方法、治療手段等,存在較大的差別。例如,陽性經筋病灶位置的確認,必頇在機體查到有形的體征始可確定。其確立的陽性體證治療穴位,體現出中醫因人、因病而治的辨證施治法則,不限於以固定的穴位來套治同類的病症。經筋陽性病灶,建立的點、線、面及多維性構成的體系,既具有局部性的點性、線性及

機體一個側面的面性腧穴,又能從機體的整體確立了多維性的診療法則,是經筋學科顯著區別於一般療法之所在;它起到經筋病症的原發與繼發、標與本並治的作用。

(2)經筋陽性病灶形證的一般臨床表現形式:經筋病灶臨床表現,多因人、因病、因經筋組織成分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它具備可查及的形征。其形征特點分述如下:

①粗糙狀病灶。粗糙狀病灶,是經筋陽性病灶的一種表現形式,臨床較為常見。好發於經筋組織活動度較大、受磨擦損傷機遇較多的部位。例如,腕關節的橈骨莖突遠端、上胸胸肋關節附近周邊,硬、軟肋骨銜接處的筋膜等,是單調固定體位的職業病患者、超限閾活動量較大運動員、部隊戰士及體質較單薄的婦女等常見陽性的經筋病灶出現者。於患部檢查,可觸知患處經筋組織呈粗糙樣病態形征,用切撥法及指尖按旋法的檢查易於查出;切按時,醫者的觸感同患者病態異常感覺相吻合〃粗糙樣病灶,臨床多處於隱蔽狀態,患考常以其他症狀苦訴而就診,極易造成臨床上的誤診。X光、CT、B超等先進食品檢查工具,對本病灶的分辨力較低,多不作陽性體征報告,成為現行醫療的誤區之一。

②增厚型病灶。增厚型經筋陽性病灶,系臨床常見的經筋病灶之一。其;臨床表現,是經筋病變部位組織增厚,疼痛明顯,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急性發作期,多伴隨局部組織發生水腫,以至反應性輕微紅腫。患者常以明確的定位病症求醫。主訴的起病成因,有挫傷、捩傷、跌僕及撞擊病傷史等;亦可有自身不明其起病原因者。病程較長是本病型的一般共同點。好發於頭部、胸廓、肢體遠端及關節周圍。用指尖切撥法檢查,可查出局部經筋組織增厚、硬度增加,以至局部隆突、周圍水腫等。病灶面積較寬者,在查及增厚性病灶範圍內,尚可檢到索樣性的病灶伴存。增厚型病灶,除了局部疼痛、功能障礙等之外,臨床上常因其所處的不同部位,產生牽涉性反應的多種不易察覺的症狀。

③微粒樣病灶。病灶呈芝麻狀、綠豆樣大小,好發于微小關節周圍,淺而薄層的肌筋膜機體部位。例如,指指關節腕關節伸側的骨性小關節,橈骨莖突遠端及足跟關節周圍的骨小突等,多系微小筋膜及微韌帶附著點損傷所形成的筋結病灶,是造成關節炎混淆致因之一;筋膜性的筋頭結灶,好發于顳筋區、頸項筋區、胸腰筋膜區及大腿外側的闊筋膜張肌、脛前肌筋膜區等。

①顆粒及結節型病灶。病灶大小如黃豆,花生米、蒜米、蠶豆樣不等,好發於微小的肌性組織及盡筋頭的附著點,如大皺眉肌、小皺眉肌、遮肌等;股內側肌及股外側肌於膝關節附近的盡筋頭附著點;肱橈肌肌腱於橈骨遠端的莖突附著部位等。肌肉及附著於骨性組織的膜性筋膜,皆有可發生附著點的筋結病灶,但其疼痛症狀導致病人主訴者,多在遠端的盡筋頭,是中醫所稱的著痹及現代醫學所稱的骨性關節炎的常見致因之一。

⑤線樣及竹小片狀病灶。病灶細長。細者,若絲線樣,稍粗者,若小竹片狀,亦見呈小索佯形狀病灶。好發于顳筋區、後項淺筋膜、胸骨體前正中線、顳上線及人字縫等;腰部肋脊角及其附近,也是本病灶形征的好發區域;頸背及後上胸至

肩前的線性樣病灶,多由斜方肌的肌性組織形成,成為頸肌肌纖維炎的伴隨病灶;後下胸的小片型病灶,常由所在部位的肌筋膜非菌性炎症所形成;額筋區的細長形病灶,多由所在部位筋膜及部份血管的質變發生。

⑥索樣型病灶。病灶如索洋,較長而弦緊,多在皮下觸及,好發於腹部臍下“五皺襞”、腹白線、半月線及腹側;腹部的索樣病灶,常於肌筋膜聯合部位查及,與筋膜聯合的構形比較相稱,但其正常的質地產生了顯著改變。病灶增厚、攣縮、弦緊及異常的觸壓疼痛、導致淺層腹痛及以理筋法將患者病痛解除等說明,腹筋疼痛是成為腹痛的原因之一。腹側的索樣病灶,多好發於膜性的肌束,以腹外斜肌的病變較為常見,其上結於下胸胸肋的致痛,常可成為肝氣鬱結及肝膽綜合征的混淆;其後下肋弓的“筋結”,常成為腰痛連腹的成;因之一〃肢體遠端的索型病灶,多見於相應的肌性、筋性及肌健病變,於相應筋健查灶,可獲得有效查明。

⑦結塊型病灶。結塊型肌筋病灶,是機體常見多發的筋性陽性體證的一種類型。好發於骨骼的肌筋膜、肌束膜、肌健及肌間膜等的損傷部位,其形狀大小,根據原組織形態及損傷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小者如黃豆形,中等者若馬錢子、小板栗等;粗大的結塊呈鴨腿型、棱狀形、扁圓及長塊形等,擬似于現代醫學的肌纖維織炎、肌凝塊症等的病理形證。此外,還可能存在部分滑液囊及脂肪墊等的參與。

結塊型病灶的硬結塊灶多呈點一線一面及多維性分佈,其中足太陽經筋所循經的腿後側及腰背脊椎兩側、足少陽經分佈於側身的肌筋,一般較易於查到其病情不同程度的陽性體證,並且,多呈現頸點、肩點、腰點、臀點、胭窩點、承山穴位點等的重點區域性筋結。軟塊型的病灶,常好發于頭部,成為不明原性頭暈頭痛的致因之一。局限型的肌筋病灶,常有多種肌筋性綜合征的臨床體征,例如,崗上肌的結塊,可成為臨床上崗上肌綜合的症狀及體征表現。廣泛型的肌筋結塊,臨床上常可導致全身性症狀出現,例如,可出現疼痛綜合征、緊張綜合證、慢性疲勞綜合征等。

深層進行探索經筋病灶的形成機制、臨床形征表現特點及其導發的隱蔽症狀,不僅對經筋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而且,通過聯繫臨床醫療的研討,有利於解答現行臨床醫療面臨的疑題。例如,胸廓筋性病灶潛伏,常可成為不明原性胸悶胸痛的致因;頭頸部的隱性筋結病灶,常成為慢性頭暈頭痛的致因等。經筋療法,現已查到40多種難治病及原因未明疾患存在筋性病變的致因,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

3.經筋病灶好發區域經筋病變,發生於人身軀體的多個部位。故經筋病灶,遍佈全身,星羅棋佈,為便於診治方便,經筋學科在臨床實踐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將經筋病灶好發部位,按醫學通俗名稱,結合經筋學科特點,劃分區域,列舉區域名稱,求之統一認識,便於推廣應用,便於承納同行提出寶貴意見。現將經筋病灶好發區域,列舉如下(附圖參見第二章第六節)

(1)頭部經筋病灶好發區

①眶膈筋區:即眼眶周及鼻骨兩側筋區。

②額筋區:即前額筋區所屬筋性組織。

③顳筋區:頸上線以下、眼至耳間筋區。

④耳筋區,自耳上、耳前及耳的筋區。

⑤百會筋區:前後發際聯線中點及顱頂部。

⑥枕筋區及枕側筋區:枕部及枕側。

⑦顳合筋區:顳下部、耳前區及顴弓下沿筋區。

⑧麵筋區:面頰及口周筋區。

(2) 頸筋區

①風池筋區:針灸風池穴及其左右上下之筋。

②風府筋區:針灸風府穴及其左右上下之筋。

③乳突下筋區:乳突前後及其下部的頸筋區。

④頸側筋區:後頸側部。

⑤頸後筋區:後頸正中線及旁線。

(3)肩臂筋區

①崗上筋區:肩胛崗上部及頸至肩部的筋區。

②喙突筋區:椽突至肱前側筋區。

③肩筋區:肩部的肩關節及上臂肌筋。

④肘筋區:肘關節及煎臂肌筋。

⑤腕掌筋區:腕關節及掌指肌筋和關節。

(4)背部筋區

①肩胛筋區:肩胛崗、崗下窩及內側緣和內上角、外側緣等。

③肩胛間筋區:兩肩胛骨間的肌筋。

③華佗夾脊筋區:脊椎兩側的肌筋。

④後肋弓筋區:後胸肋弓及脅部。

(5)前胸廓筋區

①胸鎖筋區:胸骨同鎖骨銜接部及鎖骨下肌筋。

②胸骨前筋區:胸骨體、胸骨柄及胸肋關節肌筋。

③肋弓筋區:前肋弓各肋面及肋間肌筋。

④劍突筋區:劍突體及尖部肌筋膜。

⑤游離肋骨區:11、12游離肋內體及其肋端肌筋膜。

(6)腰筋區

①腰脊筋區:腰脊肌及筋膜。

②腰三角筋區:髂脊與肋骨間肌筋。

(7)腹筋區:按九區劃分法基礎上加腹筋待檢部位。

①腹部正中區:上中腹、中中腹及下中腹肌筋。

②左側腹筋區:左上、中、下腹肌筋。

③右側腹筋區:右腹上、中、下肌筋。

④髂窩肌筋區:左右髂窩及髂前上棘附近肌筋。

⑤下腹側深層緩筋區:左右下側腹足陽明“緩筋”。

⑥腹股溝筋區:左右腹股溝肌筋。

(8)臀骶筋區

①髂脊筋區:沿髂骨脊周邊及其後外的肌筋。

②骶筋區:骶骨後側正中及兩側肌筋(八髂肌筋)。

③尾筋區:尾骨及骶裂孔肌筋。

④臀筋區:臀上、中、下及內外側肌。

⑤坐骨區:左右坐骨結節肌筋。

⑥股關節筋區:股關節及其周圍肌筋。

(9)下肢肌筋區

①股筋區:大腿根的腹側肌筋。

②膝筋區:膝關節周圍的肌筋。

③固筋區: 窩淺中深層肌筋及其上下左右角附著肌筋。

④小腿筋區:小腿前、後及兩側的肌筋。

⑤踝關節區:踝關節周圍的肌筋。

⑥掌遮趾筋區:掌部、遮部、趾骨各關節的肌筋。

⑦足底區:足掌底面的肌筋。

四)軀體重點經筋區域檢查概述及檢查舉例

軀體的重點筋區,即高發的病灶區,是經筋查灶的常用檢查區域。

經筋學科對就診病人,一般分為廣泛性傷筋及局限性傷筋而分別給予行檢。廣泛性傷筋者,作多個部位經筋區域檢查,局限性傷筋行局部檢查。

經筋區域檢查,是經筋查灶法的基礎,經筋區域選擇,對廣泛傷筋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應按經筋病變演變規律,順藤摸瓜,將原發及繼發性病灶及區域,逐一檢查。例如,偏頭痛患者,除了對頭部的眶隔筋區、頸筋區及枕筋區行檢以外,應把頸肩的筋區同時行檢,常可發現頸肩部的傷筋牽連頭痛陽性病灶,是醫治筋性頭痛不可缺少的連續步驟。

區域經筋查灶,尤應注重經筋的起止附著點、交會點、狹窄點、成角點、拐彎點、磨擦點、受力點及應力點等。對經筋循入的溪穀、凹陷、縫隙等,應循著筋線的延伸方向加以追蹤診察,以圖查出隱蔽狀態的陽性病灶。例如,頭部眶隔筋區及額筋區之查灶,要對鼻骨內側的上頜額突,同淚骨之間的小筋膜,及內毗的肌筋,要作細緻的切撥探查;然後將指合力的拇指尖,向眶內上角探查大皺眉肌是否發生“筋結”;再把拇指尖沿著眶上沿,於眶上沿的中部及末部,探查眶沿的結灶。

查完眶上沿,又於攢竹、眉間印堂、眉弓、童子 及絲竹空等的,煮線行檢,爾

後把查灶移向顳筋區查灶。

1.顳筋區查灶:顴筋區,是頭部顳側病灶高發區域。該區的肌肉短小、筋膜豐富,

形成薄而弦緊狀態。宜採用拇指尖切撥的查灶方法。一般先從擷窩檢查伊始,用拇指腹揉撥法,對小皺皮眉肌進行檢查,順向耳前探索;然後對前顳肌、後顳肌、耳肌及顳筋膜行檢。檢查顳肌時,應從顳上線開始,沿著骨縫溝,探查顳肌附著;發現結點後,將指尖的半月形指甲尖,置在同額肌呈垂直切角,行切撥手法,將前額肌、後顳肌及肌間膜的索狀病灶查清。按照力學原理,顳區自上而下,常發現顳前、顳中及顳後三個索狀病灶的陽性體證,呈降落傘索狀分佈,由上而下地向顴弓深層集結。對於老年人及顳筋區呈現氣血瘀結郁滯的病人,應進行頸筋區的脈管狀況檢查,常可發現顳區淺層脈管異常變化,如脈管體積增粗、充盈度增加、管壁硬度異常等。若屬於頸三角的少陽經樞轉失調所致的,頸肩部肌筋鬱結,通過理筋法疏解頭頸部的少陽經脈,可獲得臨床滿意的治療效果。

2.頸肩筋區查灶:主要運用“鉗弓手”的揉捏法、鉗掐法及按揉法等手法檢查。

3.背、腰、臀、腿、肌筋豐厚的檢查:主要採用掌力及臂時力的按壓法、切撥法行檢。要在查明經筋“各有定位”的病灶基礎上,即查清“病灶點”之後,繼之對經筋的病灶線及病灶面,進行系統性查灶。例如,枕頸後側肌筋的陽性病灶,

多同時伴存肩部崗上及崗下、夾脊部、腰部、臀三灶、 三灶、小腿筋灶及踝病

灶的遠端線性病徵形成。故需作線性及面性的查灶,系統瞭解病灶的全面分佈情況。

4.胸腹經筋查灶:主要運用“鉗弓手”對胸腹壁的肌筋、關節等行檢。常見的陽性病灶好發幹胸大肌、胸小肌、胸外斜肌的起始附著點、腹直肌起始點、腱劃及腹白線、半月線、腹肌同助弓交叉點及臍下“五皺襞”;骨與骨間的銜接部位,如胸鎖關節、硬軟肋之間的銜接部、劍突、游離肋端等,也常是陽性病灶的好發場所。檢查時必頇加以甄別。

5.腹部筋區的查灶:腹筋區的經筋查灶,是中醫腹診的重要內容。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較高的醫學實用價值,歷來為傳統醫學愛好者重視。近年來,中醫腹診專題研究工作活躍,國內外曾舉行多次學術交流活動。但從經筋學角度來探索腹診者,尚未見專題報導。

(l)腹部經筋查灶檢查物件,是腹部皮下的肌性經筋組織,及筋膜組織的病變反應臨床形證。故此,腹部經筋查灶,應在醫者對病人進行醫療常規體檢基礎上施行,彌補現行臨床醫療缺乏專門查筋辦法。

腹部經筋查灶,要對前腹及後腹腔的肌筋進行檢測,分淺,深兩個層次行檢。腹按九區劃分法分別探查;後腹控的探查,屬於中醫古典所稱的“緩筋”循儉法。經筋查灶法,對這項檢查方法進行了發掘、研究和發揮。

前腹壁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充分運用弓功手拇指尖及指腹的敏感,對淺層的腹部肌筋進行撫觸與輕揉,以瞭解腹部的大體情況及病者對腹診的反應,繼而進入分區域性查灶檢查及深層查灶。

(2)腹部區域查灶及常見的病灶陽性形征特點:腹診分區查灶,要善於運用指合力的拇指指腹及其指尖的靈敏度作用,將四指併攏構成與大拇指的鉗弓形手置

於腹壁,四小指作固定式的發揮弓形手的握力作用,讓大拇指的指腹及指尖發揮揉抹、節按、彈撥等檢測靈活作用,分別對腹部各個區域行檢。拇指尖行檢時,宜將半月形指甲尖,置於與肌筋的行走方向呈垂直,以提高其分辨力。當發現腹部線型病灶時,應用追蹤隨檢至其始末;發現顆粒型或塊形病灶,要適當變換手形的檢查方法,以查明病灶的陽性形征特點,及提供臨床診斷為腹診法的主任務。腹診查灶主要對象,是腹部肌性組織、筋膜組織及機體在成長發育變遷時期的遺留痕跡物等,是否產生了生物形征變異。此外,對於腹部已以形成的異生物,要加以甄別。因此,腹診的重點,是“三肌三線”及“五皺襞”的診察。

根據中醫《內經·經筋》篇敍述的經筋“結者皆痛”,及“以痛為腧”的診治法則,經筋療法在腹診行檢時,依據筋結及異常的疼痛,對上述重點經筋組織檢查,常見其結痛點分佈規律,成三肌、三線、五皺襞病灶分佈。

①腹部經筋三線。以經脈及經筋循行線路而言,分別歸屬任脈、足陽明及足少陽的經線所轄。任脈線位於腹正中線上下通達,恰與腹白線重合,其病灶筋結點,自上而下好發生於劍突根、中胰穴、梁門穴及臍一寸,多數呈結節形病灶;亦可見呈短線橢圓形筋結者。皆非手術遺留,用切撥法檢查,可識別出明確的病灶界限,患者于醫者進行病灶切撥時的異常疼痛感,與醫者撥動病灶舉動相互吻合。足陽明線及其互相表理的足太陰線,似呈淺性的筋膜線,與腹部深層的肌性線“緩筋”,形成表裏對應關係,腹部的半月線,構成腹壁第二線注病灶高發區線。半月線的陽性病灶,好發於它同肋弓形成的交角處、臍水準的外側大橫穴,及下少腹。足少陽經循行於腹側的線路,巧與腹外斜肌的膜質索,基本重合,形成腹部三線性病好發區域。其灶位常於第十肋弓與第十一肋之間起始,上向側胸脅伸延,向下斜向下少腹,呈條索樣型病灶。用掐鉗手法,可將索樣病灶提起,異常疼痛,是側腹腹痛及肝氣鬱結的常見筋注致因。

②下腹五皺襞線。即臍下正中皺襞線、臍內側皺襞線(雙),及臍外側皺襞(雙)。其病灶呈索樣弦緊,下腹部疼痛期,線形結索病灶明顯觸及,其質地變硬,索樣形征突出,呈異常的觸壓疼痛。

③腹部三肌病灶。腹肌性筋結病灶。好發幹腹直肌、腹外斜肌,及腰大肌(腹後腔腰椎兩旁,擬似“腹緩筋”)。

腹直肌。位於前腹壁,起自肋弓。止于恥骨聯合,跨越幹前腹壁,是收3腹的主要肌肉。其勞傷病灶,好發於起始點附著點的盡筋頭、肋弓切緣、第一腱劃形成的肌波、兩臍下外側(以左側為甚)等處。病灶多呈結塊型,亦有淺層的顆粒型,觸察時堅緊而疼痛異常,是肌性腹痛的常見致因。

腹外斜肌。位於兩側腹淺層,上部肌齒起於5至12肋骨表面,向下融合於腹腔筋膜及腹股溝韌帶。該肌呈斜行性,肌鞘及肌膜豐富,活動度大,受損機遇多,系肌質性病灶形成的好發部位。其病灶形成,常見肌齒的起始附著點、肌索,及與肋骨形成的交角點。是肝氣鬱結、不明原因脅痛、側腹痛、下腹痛及側腰痛的常見致因。

腰大肌。位於後腹腔。起自腰椎體及橫突,下肢髂窩與髂肌合為髂腰肌,止於股

骨小轉子,是強大的提大腿肌。其行程長,受力大,單獨鞘膜,肌質內挾含的神經多條(六條軀體神經)等特點,是臨床上常見的易損勞傷肌筋。但由於位置處於深層,觸察不方便,儀器檢查缺乏特殊性分辨力,故其損傷病徵多被忽視,是腹痛、腰腿痛的常見隱蔽致因之一。對腰大肌進行肌筋性查灶,具有特殊意義。腰大肌的肌筋查灶,是腹診的重要內容,一般採用四點兩面法行檢,即於進行腰大肌詴驗陽性基礎上,分別以腹點、腹股溝點、側腰點及腰背點進行查灶。腹點宜將病人取側仰臥,雙腿曲屈,醫者雙手協調從臍部外側腹,由淺而深,運用揉撥手法,令拇指指腹逐漸靠向腰椎體外側,對其腹段肌質診察。在病者認真協作下,常可觸察到腰大肌的結灶形征(詳見附圖)。腹股溝點診察時,病人取仰臥位,醫者先從腹股溝三角,觸到股動脈的搏動位置;然後將檢查指尖移向股動脈外側,於上下左右的循撥手法中,探查該肌的腹股溝段結灶狀態。該段的腰大肌結灶,常同其病情成正比表現,即結灶大小同病情的輕重呈直接關係相。腰大肌的側腰點診察,病人取側臥位,貼床的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呈曲膝側身向前俯臥,讓膝關節內側面著於床面。醫者運用雙手指掌的比弓握力,用拇指指腹于腰三角向深層探查,常可於堅脊肌外前的腰側,查及腰大肌及腰小肌的側面病灶筋結狀態。腰大肌有腰背點探查,常於腰,至腰,背點,通過豎脊肌的向深層傳導作用,進行間接探查。多運用肘尖按壓探查法,其起始部發生損傷時,病人反應于受檢點深層,產生異常疼痛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