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院丨院线中报总结:自建扩张和消费创新成两大价值主题

 精彩人世 2018-09-25

尽管外部大环境看起来不太明朗,但仅从数字上看,中国电影产业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18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320.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8%;全国银幕总数已达5.56万块,新增银幕4847块,同比增长20.6%。票房增速小于银幕渠道增速,延续了2011年以来的格局(2015年在线票补推动票房飙升是例外)。


随着A股院线类上市公司纷纷披露中报,我们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在行业依然处于扩张周期而经营压力逐步增大的大背景下,各家的扩张策略和经营之道。


面对单银幕产出不断下滑的压力,龙头影院公司的首要任务还是对外扩张。在商业地产面积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影院作为优质的引流填铺业态,依然有许多新建空间可供选择。因此,尽管影院收购价正在走低,也确实吸引到了巨头玩家出手,但自建影院恐怕仍是第一选项。


内容创新已经取代渠道建设,成为电影票房发展的新驱动力。如何避免沦为连接电影与观众的管道,对影院公司来说愈发紧迫。不过,从各家院线公司中报中描述的经营创新来看,三年前打造电影会员线上社群平台的普遍愿景,现在看来依旧遥不可及。


另一方面,银幕票房边际产出的下降,也在推动影院进行各种精细化运营探索,试图提高高毛利的卖品、广告等非票业务收入比重。恰逢新零售场景消费的热潮,提升影院场景价值开始承载业界越来越多的希望。


我们此前梳理了全球主流排名靠前的连锁影院运营商的经营策略,在此次中报披露之际,我们将目光放回本土,梳理了已上市的A股六大院线类上市公司的2018上半年财报,希望给到更多行业洞察。



下为正文,欢迎批评指正。


01

波澜不惊的业绩背后,是行业驱动力的转变




从中报整体来看,院线上市公司的营收及利润增速较为平稳,大体反映了电影票房市场增长情况。而与票房市场发生较大偏离的,正是与电影放映无关的上游内容制作、发行业务。



自2016年开始,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由下游的影院渠道建设转向了上游的内容生产,这正是影院类上市公司纷纷要往上游内容领域拓展的核心逻辑。


然而尴尬的是,在外部环境对内容产业愈发不友好的背景下,再加上资本市场对内容生产高度不确定性的认识愈加深刻,这个持续多年的主题“性感度”已大不如前。


作为业内龙头,万达电影院线业务继续领跑全国,票房收入、观影人次和市场占有率均为行业第一。目前公司已停牌超过一年,尚未注入影视资产,其主营收入来源依然为标准的影院公司,包括观影、广告和商品销售。 



2017年9月上市的横店影视也是纯粹的影院管理公司,收入模式与万达电影相似,但更强调对票房增速更快的三四线城市的布局。



中国电影则是一家经营电影全产业链的公司,2018上半年参与出品8部影片累计票房76.83亿,其影视制片业务表现抢眼,扭亏为赢拉动业绩。



以院线影院管理和发行为主业的上海电影则进入资产调整期,为了进一步提升经营水平,上海电影的旗舰店永华影城在上半年停业装修,而永华影城对上海电影的营收及利润影响较大,2016年永华影城全年票房收入7123万,占上海电影直营影院总票房收入的11.5%。


影视全产业链布局的幸福蓝海院线票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院线半年度位列全国院线票房第十位,但业绩增长主要是凭借电视剧业务的爆发。



2017年10月上市的金逸影视位居全国影投公司第七位,今年上半年出现业绩下滑,也开始向电影发行、制片上游发展。 


02


影院并购最佳时点未到,自建扩张仍是核心




从中报可以看出,所有院线上市公司均对自家影院新增数进行了详细的披露,自建影院扩张计划毫无疑问是公司和投资者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


2018上半年,20.6%的电影银幕数同比增速依旧高于17.8%的票房增速,延续了2011年以来的格局(2015年在线票补推动票房飙升是例外)。单银幕平均产出不断下滑的压力下,收缩变卖-扩张收购理应成为行业主题。


如许家印控股的嘉凯城,在2018年7月底宣布以6亿元收购明星时代影院和艾美影院100%股权,加速影院产业布局;2017年9月,华人文化产业集团以超20亿元的价格收购UME旗下37家影院。上海电影则在2017年以低于800万/家的价格出售位于长沙、大连等地的影院以进行资产优化。


但从公告中可以看出,自建影院依然是首选策略。在院线加盟费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无法获取高毛利非票房收入的加盟型院线资产的成长空间将越来越小,而以万达、横店为代表的高自建影院比例的公司则拥有相对优势。


横店影视董秘潘锋近期在与投资机构交流时表示,自建影院平均成本在800万元,而单块银幕的平均收购价在400万左右,且处于有价无市状态,行业整体对并购持谨慎态度。


自建影院背后更大的逻辑在商业地产。自2011年以来,中国每年新增购物中心超500家,占全球增量的一半以上;2017年前30大城市购物中心新增数超300家且呈加速增长态势;而从买地建设开业周期来看,这一高速扩张态势仍将持续3-5年时间。


据一家顶级商业地产开发商的研究负责人介绍,在新业态发展成熟起来之前,影院作为兼具引流、填铺的优质成熟业态,依然会是新开业购物中心的优选配套。


这就意味着,未来3-5年内,将继续有大量的新增商场带来大量的新建影院,而在票房市场很难加速上涨的背景下,影院之间的竞争会愈发惨烈,随后才会迎来影院收购价的低点。


03


避免管道化:会员平台远在天边,场景消费正当其时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转向上游的内容生产,影院似乎正在变成连接观众和内容的管道。那么,影院公司正在向哪里寻找新的驱动力以避免管道化的悲剧?


包括卖品、广告在内的高毛利非票业务成为希望所在。目前国内影院高度依赖票务收入,除万达电影非票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30%外,其他院线公司非票占比均在16%以下,对比非票业务超过40%的美国市场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如何通过创新经营引导用户需求挖掘非票收入,成了影院业务拓展的重要环节。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一年来由新零售投资风口引发的“场景消费”概念开始出现在院线公司年报半年报里。


万达电影2017年与COSTA开展战略合作,借布局咖啡业务搭建影院休闲消费新场景;还推广“爆米花节”,推出多种独家定制新奇口味的爆米花,旨在营造花样有趣的观影氛围;另外,2018年引入阿里投资,意在借助阿里强大的线上票务平台洞察用户偏好,以此定位更加精准的广告投放和电影衍生品推广销售。


横店影视的非票业务战略提出主打“影视综合体”,推出高端品牌“纷腾”,将影院与餐饮结合,配备咖啡吧、鸡尾酒吧、VIP 休闲吧以及中西餐厅等;上海电影旗下翻新的永华影城,主打INS风与未来感霓虹风,配备有VIP包厢的放映厅、彩虹椅观影厅,ONYX LED厅和同声评论厅;金逸影视也开始尝试布局特色主题影厅,如床厅、情侣厅、按摩厅、儿童影厅等多功能影厅,并打造卖品自助销售新模式,拓展食品和饮料种类。


上述种种探索创新,放在打造新零售新消费场景的框架下,确实可以给人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想象空间。相比之下,几年前频繁提及的“打造线上会员社区平台”的愿景,现在看来还是非常遥远,远到只有万达还会提一句“会员过亿”了。



结语



仅从电影产业链角度来看,影院已经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了。继续在其中与同行奋力厮杀,最多也就保证与产业共进退。然而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也没人会对产业有多乐观的预期。


好在商业地产依旧欢迎影院业态,线下零售行业的变革机会也刚刚兴起,留影院的空间与时间还有不少。


也正因如此,巨头玩家对影院的布局已经开篇,但最精彩激烈的子弹可能还要飞一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