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守望人
作者:费秀华
每次去黎里,总有新发现,不是多了几家具有地方风味的吃食店,便是冒出几家颇具规模的民宿,最令人注目的要数风格不同的博物馆,比如锡器博物馆、六悦博物馆。新韵日翻杨柳枝,古韵每现前时月,这个江南的黎花村落,虽不见梨花,却越来越耐人寻味了。
说到黎里,必然会想到李海珉老师。自从前年中秋显宝开幕式上见识了李老师提供的守望书画系列,我一直有个愿望,想登门拜访李老师,亲见“守望庐”。
这个愿望终于在今年的六月初实现了。
守,看守、守护;望,观望、期望。守什么?望什么?正在书房里整理书籍的李老师神情严肃地引领我走到客厅,站在一幅画前。这是黎里画家赵政运用写实手法绘成的《赵磻老黎里镇守望鼻祖》。画中的老者儒雅朴实,和蔼可亲。他手持一册书卷,站在一座木桥中间,与几位头戴草帽、手持锄头的劳动者交谈着,旁边的妇女孩童也在专注地倾听……这位老人就是黎里镇的奠基者、守望鼻祖赵磻老。据说,宋淳熙年间,被贬后的赵磻老心离宦海,人归田园,江浙交界的梨花村成了他漫吟归去来辞的佳地。江南好,梨花白,面对温山软水,他为当地百姓做了三件事:调停邻近村庄本地居民与北方移民之间的纷争,使得黎里由村庄升格为镇;整治市河,整顿街道;修建了吴江第一座私家花园——赵家花园。为了纪念这位奠基者,当地百姓在“东圣堂”竖了一尊赵磻老的塑像。
李老师又与我谈起了徐达源。徐达源对于黎里的贡献,不仅仅是修祠造桥建义冢之类的善事,还在于他编纂的《黎里志》,记录自宋至清八百年的历史。徐达源被称为黎里第一文人。
听完两位黎里先贤的故事,我继续聆听李老师对古镇的描述,黎里的人文历史,前世今生,一如太浦河水滔滔不绝地从他口中流出。听着听着,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李老师为什么把居室称之为“守望庐”。原来,他是决意要像赵磻老、徐达源那样守护着黎里古镇,为古镇尽心尽力。
事实上,李老师已经这样做了。小时候被古镇河埠头上的图案吸引,年轻时在古镇的学校教书,47岁调入柳亚子纪念馆,退休后留在黎里旅游公司……冥冥中,有根丝线把他与古镇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因为与古镇的缘分,因为热爱古镇的文化,李老师始终为这个古镇奔走呼吁,一幢幢古宅,一座座古桥,一条条弄堂,都留下了李老师忙碌的身影。2013年2月,黎里镇恢复建制,2014年2月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5年3月被增补进江南古镇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应该说,黎里古镇能有今天,李老师功不可没。
忙,成了70多岁李老师退休后的主旋律和主题词。他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单位里需要他,游客们需要他,朋友们想见他一面也要提前预约。每逢节假日,他更忙,一拨拨人趁着假期来黎里,点名要他亲自接待,亲自讲解。“黎里活地图”“万宝全书”真不是好当的,他想谢绝都难!
“古镇的生生不息,就在于古镇人的生生不息,就在于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兴衰轮回中古镇人的守望不息。”如果说赵磻老是黎里的奠基者,徐达源是黎里的太史公,那么,李老师就是黎里的守望者,他决意继续守护黎里的历史文化,期望古镇朝着理想的容颜不断迈进。
离开李老师家的时候,我忍不住又看了一眼墙上的画,画中的老者貌似书生意气却精明能干,虽平易近人却刚强稳重,现实中的李老师与他多么相像! 吴江日报2018-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