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昵称M5233 2018-09-25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注释】

▲约:俭约、贫困。

▲乐:安乐、富贵。

▲安仁:安居仁道。 与上一章“里仁为美”意思相似,仁者要使自己内心达到仁的境界。

▲利:必欲得之。不能理解为利益、利用、有利于。

【译文一】  

孔子说:“个人修养没有达到仁这个境界的人,不能长久处于贫困的环境中,也不能长久处于安乐的环境中。仁者内心安居仁道,智者必定追求仁道。”

皇疏(南朝·皇侃《论语义疏》):约,犹贫困也。夫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居约,则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也。乐,富贵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

只有“安仁”(安居仁道的人)、“利仁”(追求仁道的人),知道“里仁为美”的智者,才能久处约(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论语·雍也篇》6.11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长处乐(比如:孔子的弟子子贡,《论语·学而篇》1.15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钱穆《论语新解》:仁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人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

【译文二】

孔子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能长处在简朴、贫困的环境中,也不能长处于安乐、富贵的环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得意忘形,失意也会忘形。仁者会安心于仁,真有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南怀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