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道教法位与现今受箓品秩

 愚人道缘 2018-09-25

一、来由
许多人提到天师,就会按照职位来给天师论“品阶”,思考天师是正一品?还是从二品?并且近来许多人认为在道教受了箓,自己在上界就是某某品级的仙官,在天上立刻就有了一席之地。

这种想法是把受箓当做了即得仙职、羽化归位仙班。认为关文、云马、资粮等,就是自己死后升天归位的保证。实际上这种认知是狭隘而且错误的,因此而骄傲自满更是可笑。

《上清灵宝大法》载:“大洞本品古无法职,亦元章奏,后世人始有编大洞法者矣,然终非古书也。”可见依照旧制,道教是没有这一说法的,只有法位而已。那么道士的品阶和法位又是什么呢,二者哪个更具有具有权威性,下面笔者执古以御今分析一二。


二、奏职天坛玉格品秩是怎么一回事?
品秩制度从宋朝始,以《天坛玉格》的撰述为支撑,道教的品秩制度正式诞生,并开始了不断的发展。南宋以后,模仿世俗官职品阶,法职也按高低不同分为九品,并且在尚书省、枢密院等构造上也深受世俗官职的影响,例如:九天金阙少宰九天御魔使判驱邪院事”、“九天金阙上宰九天伏魔使判驱邪院事”中的少宰、上宰,”明显模仿了宋代的官职名称。

从此始,道教才有了品级、品秩、品阶这些世俗化概念(相当于诠叙部门的级别条例,从一品到九品,有正有从)。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这些典籍归入正一受箓的科仪经典,是天师祖庭嗣汉天师府(万法宗坛)代天庭颁发给道士的道籍凭证。

按照有关规定,法箓分五级︰
1、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为正六品、七品衔。
2、升授《正一盟威经箓》,为正四品、五品衔。
3、加授《上清五雷经箓》,为正三品衔。
4、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为正二品衔。
5、晋升《上清大洞经箓》,为正一品衔。

要求在天师门下奏受法职,用以弘道宣化,济物利人,祈求天师代为奏迁职名,予以受箓。天师祖庭根据他的要求,申报天庭并依《天坛玉格》的有关规定,奏定受某某经箓,奏立某某坛,某某靖,某某治作为活动点。并当坛串立合同符,分环部券为证(即传度合同符一分为二,一半贴职牒上给授箓人佩带,一半在申奏天庭时焚烧)。

道徒通过传度授箓,并按《天坛玉格》而取得法名神职的法师,可以代天宣法,并能从事斋醮祈禳法事活动,而法师自身也因此名录天曹乃有道位。这就是道教品秩制度的由来和相关意义。

说完品秩,笔者再来阐述一下法位的由来和概念,了解清楚之后,笔者再据此进行对比区分。


三、中国古代道教法位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我们来简短的认知一下“法位”。“法位”一词指的是道众在教内的修学程度,相当于现今的“学位”。在陆修静天师编撰的《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最早提及。法位制度在古道教的传授里,是按道士修学程度授予不同教职的制度。这是中古时代形成道教教团的基本制度之一。

道教的“法位”是汉天师时就存在的制度。在古代授箓制度中,法箓名衔是根据道士所受法箓的高下授予的,不同的法箓等级和道士的修学程度有关,此名衔表明的是道士所受法箓品位,更主要的是表明道士的修学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正一科仪、五千文(太玄)科仪、三皇(或洞神)科仪、灵宝(或洞玄)科仪、上清(或洞真)科仪,统称“三洞法位”。施舟人先生认为道教的“三洞”、“四辅”分类体系不仅是道书分类,也与六朝隋唐道士的受道阶位制度相对应。

《正一法文法箓部》和《正一法文太上外箓部仪》以及南北朝的《正一法文经护国醮海品》、《太上洞神三皇仪》中,法师都自称为“泰玄都正一平炁系天师某治炁道士”、“系天师某治炁太一道士三洞法师”、“系天师太一无极某治真人”,并以此些身份上启天上众神。

《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中收录有“次弟仪”,又称“法位”,即根据修行收授不同的经箓得到的位阶。且每一法位的法箓上有相应数量和级别的神兵神将、符咒、契券,供获得此箓的道士调用。道士惟有获得某一等级的法箓,才有资格使用相应的资源,主持相应等级的仪式,施行相应等级的道法。

六朝制度中,道教从低到高依次授予《道德经》法位、《太平经》法位、太清经法位,等等。到了南北朝末及以后,根据法脉的发展,出现了不属于三洞四辅的新法位,例如升玄法位、洞渊法位、北帝法位等。这些新法位也有不同的意义与相应的仪式,并且中期也出现了高位,例如黄赤道士等,都代表了道士在自身法脉中的修学程度。

隋唐时期,道教科仪《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法次仪”,条列出各阶次法位弟子应受的经、戒、箓或科仪书等物件。不同法位道士从师父结果传承科种也有所不同。
例如:正一法位道士就有:正一朝真仪、正一斋仪、关奏章表仪、阅箓仪、醮箓仪。

而至唐代道经《受箓次第法信仪》记载,道士受法职位次第为:1、正一法位;2、道德法位;3、洞神法位;4、升玄法位;5、洞玄法位;6、五符法位;7、河图法位;8、洞真法位;9、毕道法位(位阶受法,阶阶不同)。

综上所述,法位是道士在各自法脉神系的学位证明,代表了道教对其平生修学成就的认可,并授予相应的职权。


四、总结
以上笔者对于两者的宗源做了简短阐述,大家应该已经有所了解。从二者的起源和概念中 ,笔者也得出了一些结论,同请大家观看。

根据史料记载,道教早期并没有品秩制度,只有法位制度,法位代表的是道士在各自法脉神系中修学的程度,往往是以实修与学习为根本,是对道士本身努力以及境界的肯定。

而品秩是采取直接授予的方式,对于治学和实修方面并不严谨,这与当时皇帝急于求取道教品秩有关,而采取了这种世俗化的方式来表现道教,实际上贬低了道教修行者在道教本身中的地位。

在道教中,三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凤篆龙书,金编玉字,修服者因兹入悟,研习者得以还源,归于大道。造出来一个世俗化的官位品秩体系,让刚开始修行者就有了品秩,归于大道者还要论品秩,甚至把以前的超脱成道者乃至天师都框进来进行品秩评级。这种做法是把修道者套进了世俗体系里进行世俗化再排列。无疑是不合理的。

要知道,道教的出现得益于祖天师正一盟威设立,正一盟威是人与道的盟誓,这个概念里,天师位于宰相的地位,所以代天授箓。而法箓的品级是依据道士在自己法脉神系修行中的实际修学程度与境界授予的。与奏职品秩这种世俗化急于求成的后代法职是完全不同的。

祖天师与太上老君,也即大道盟誓。而在后出现的品秩中,将天师和之前归于大道的修行者也强行圈进来评定品秩,这无疑是可笑的。天师通于大道而盟誓,把天师圈进品秩里,那岂不成了臣子和君王盟誓?再者以南华真人的逍遥态度,也要圈进来做官,那也真是太辛苦众多古代真人了。

如今用世俗品秩来表现道士所谓的“官阶”,是非常不合理的。如今的品阶制度大大的限制了道教的仪式类型,缩小了道教仪式规模,更有不明者以此乱议天师品级,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和误导性。导致道众以偏概全认为受箓即得仙职,羽化归位仙班,混乱了依次受序的法位制度。

如今这种功利性的世俗化制度,反而给了不实修不实学者以便利,容易让修道者产生浮躁不定、自得自满的情绪,使修道者实际的修学程度得不到体现。已经将道教以及很大一部分修道者误导进了错误的方向。实际上这种制度很多时候对应的是不修行道法,但是对道教发展、民众生活、国家安定有贡献的人士的肯定,并给予神位供奉,而不是不学无术者的直达通道,更不能以这种新的便(bian)宜制度来非议古之得道者。

而相比于品秩,法位制度不仅在教内史料中有记载,更是对南北朝的道教仪式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根据法位的不同所受的法职、道经、戒律和符策券契就有等级之差,是对道众修学程度与境界的检校与证明,必须严格区别。

古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以法位为根本。《正一威仪经》说“正一死亡威仪:正一符箓,券契环剑,布囊盛之,随身入土。”这是极其庄重的事情,现代的人们,又怎么能以入道即有的所谓品秩而自大,不去追求真实的修学呢?朝闻道夕可死矣,修道本身是静穆超脱的事业,世俗化的功利品秩,放在家国伟士可以委曲通融,成为一个便宜证明。但修道者自身要明白这个证明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切不可以此自大。而是应该严谨治学,日夜实修,追求法位上的真实成就。

上为笔者所得,予以众人,望诸位皆有明目清心,分辨利害。谢览(文章来源道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