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节陆修静的道教理论建构

 Winfred吴 2017-05-20

曹操收降张鲁后,把他及近臣均迁移到内陆以便就近控制,五斗米道 随之传人内陆。五斗米道本无反叛色彩,传人内陆后未遭禁绝,也就开始向上层社会传播,影响逐步扩大。两晋时期,随着政治文化重心向江南转 移,五斗米道传播到江南。这一时期,五斗米道与天师道的名称同时并 用。南北朝之后,天师道完成了对五斗米道的改造,五斗米道的名称遂不 再使用。五斗米道自张鲁死后,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加之扩散到全国 后,难以产生一个统一的教权组织。这样自发的发展状态固然有利于向 社会基层扩散而壮大声势,但也出现了科仪混乱、组织松散、信徒素质低 下等弊病。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天师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教权组织。 后来的寇谦之、陆修静就是顺应这一时势的需要,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开展 天师道的组织建设、教律整顿、义理充实提高等工作,把天师道推向一个 新的高潮。
        陆修静(406—477)字元德,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道士。他出身于 江南士族望家。少年时曾经学习儒学和汉代象数学,也曾经做过官。后 来发现占侯、儒学不足以致长生,于是弃儒学道,抛妻离子,初期隐于云梦 山中,后来遍游名山大川访仙学道。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在庐山隐居修 道,他所建的馆(后名简寂观)大概是道教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正式的道观。 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陆修静奉诏至京师。他对宋明帝的策问回答得很 好,深得宋明帝的宠信,宋明帝特地建崇虚馆给他居住和修道。“先生乃 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也。”?他 整理道经,广制斋仪,大力增强道教在上层社会中的影响。他的著作以斋 戒仪范方面为多,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 立成仪》等,但也不尽然。在唐法琳《辩正论》中可见到他还著有《必然 论》、《荣隐论》、《遂通论》、《归根论》、《明法论》、《自然因缘论》、《五符论》、 《三门论》等,《破邪论》中可以见到《对沙门记》。他还写过《道德经杂义》。 此外他的著作还有《陆先生答问道义》、《陆先生黄顺之问答》、《三洞经书 目录》、《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经》等。这说明陆修静是一个哲理意味很强的 道教理论家。他的著作亡佚不少,现在尚存的有:《灵宝经目序》、《陆先生 道门科略》、《洞玄灵宝五感文》、《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太上洞玄灵宝 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等。
陆修静是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力图由道而开出术, 目的是“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②。他对道进行了 探讨.主张“虚寂为道体,虚无不通,寂无不应”(《道教义枢》卷一引)。把 道分为体、用两个方面虽然不是他的创造,但用虚、寂这一对深受佛教影 响的范畴来分析道的体、用,还是很有新意的。道的用也就是德。道家的 德虽然不同于儒家的伦理规范,但有诸多可以相通之处,所以老庄之后的 道家和后来的一些道教著作就把德与儒家的伦理规范沟通起来,以便泯 灭道家对儒家伦理规范的反叛色彩,使得道教能够为维护社会秩序服务。 不仅如此,他还把道、德与儒家的“仁”联系起来考虑。他在《洞玄灵宝斋 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说:“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 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 得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晓道,亦不得道;若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 若但有道德而无仁,则至理翳没,归于无有。譬如种谷,投种土中,而无水 润,何能生乎?有君有臣而无民,何宰牧乎?有天有地而无人物,何成养 乎?故《五千文》曰:'三生万物。’”他认为,道、德、仁三者相通相合,首先 要有仁的品性,以它为原则去建立功德,功德多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能得 道。关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他还从理范畴的角度进行分析,说:“道者, 至理之目;德者,顺理而行。”
①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陆修静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陆先生道门科略》,载胡道静等主编:《道藏要籍选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9年版,第8册,第477页。
从现存资料看来,陆修静对道教发展的主要贡献是:搜集整理道教经 典,建立道教经典的分类体系;以“意在王者遵奉”为指导原则.整顿天师 道组织,制定道教科戒制度和斋醮仪式。
南北朝时期,道教经书急剧增多,出现真伪难辨,源流不明的现象。 为此,需要进行考辨、分类、整理。陆修静早年住崇虚馆时,就很重视搜集 整理道教经籍。其中,他对灵宝派的经典整理所花功夫比较多。他继承 了东晋末期以来的“三洞”概念,使之完善化、定型化,把它作为道教经书 分类的方法之一。他综合前人的工作,初步建立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 道教经典分类法。他总括三洞经书,编出了《三洞经书目录》。在他看来, 三洞不仅是道教经典分类的方法,也是道经品级的高低和道士阶级的次 序。道士人道后修持经法得由低到高,依次授经修行,不得逾越。一般是 先授正一,次洞渊或太玄、次洞神.次升玄,次洞玄,最高为洞真上清。
陆修静对南方天师道的改革,与北魏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的改革都 有相同的目的,就是使得统治者能够接纳、信奉道教。他从五斗米道那里 学来了“天师正一盟威之道”,“服符饮水”等术,学来了以“二十四治”为核 心的组织制度,还把三元日祭祀三官的制度也收罗进来。所以有人把他 视为南方天师道的创立者,这用来说明陆修静对南方天师道的贡献之大 还勉强可以,但应该指出,南方天师道本无所谓创立的问题,它是张鲁投 降曹操后五斗米道群龙无首后向南方传播而来的。由于当时南北方因政 治隔绝,交往不多,天师道在南方的文化、政治环境中生存.免不了会有一 些不同于北方天师道的特点。陆修静学习五斗米道的上述制度,并不是 照搬照套,而是进行了改造。他强化了管理道民的宅禄制度,即类似于后 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健全了道官按级晋升的制度。他还仿照官僚等级制 中的服式,建立了道士的服式制度。他开了崇虚馆,这是道观的雏形。他 在为教团组织制定了种种戒律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道馆制度,用它 取代了早期天师道祭酒统领道民的教团组织形式,比较容易为官方接受。 这就为道教教团生活的正规化、制度化作出了贡献。
道教的“斋”、“醮”是从古代祭神、祈福等巫术仪式发展而来的。《庄 子·人世间》中已提到了“心斋”。道教的斋便是如此。五斗米道已经实 行过“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辜” 的方法(《神仙传·张道陵传》),已经出现了“涂炭斋”、“指教斋”等斋仪。 后来这种“首过”的方法逐渐程式化,并吸收了传统的“斋戒以告鬼神”的 方式和佛教的“三戒八斋”的内容·在南北朝时形成道教的斋。行斋之前 要净心诚意,“洁净其体”。接下来有穿法服、点灯、燃香、扣齿、扣头等程 序。陆修静在《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提出了“九等十二斋法”,其中洞真上 清派的有“绝群离偶,无为为业法”和“孤影夷豁法”两种斋法,方式上都是 离群独居,宁静默声,绝食服气、抱元守一,类似于气功锻炼和佛教的禅 定;洞玄灵宝九斋一法,“以有为为宗”,有金籙斋、黄籙斋、明真斋、三元 斋、八节斋、自然斋,洞神三皇之斋、太一斋、指教斋、三涂炭等斋法。不同 的斋有不同的对象和目的,如金籙斋救度国王,黄籙斋救度世祖,三元斋 首谢违规科戒,自然斋则为百姓祈福。斋指祭祀祈祷时使身心口洁净,以 一般信众为主体,道士只是在旁边协助以沟通人、神。行斋的目的是祈求 神为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服务,即建功立德,消罪除过。醮与斋的目的大体 上相同,在仪式上也与斋紧密相关,与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纯粹由道士 来进行的祭祀、供养神祇的仪式,比较强调道士行使道术与神灵交通的本 领。行醮必须设坛。坛醮的程序一般是:设坛、上供、烧香、升坛、礼师存 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献茶、散花、步虚、赞 颂、宣词、复炉、唱礼、祝神、送神,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仪规。根据祭祀的对 象和目的的不同,醮有不同的名称,如祭三官(天、地、人)之神的为“三官 醮”,祭“北阴大帝”的为“北阴醮”,遍祭诸神的为“罗天大醮”。斋、醮都要 威严庄重。陆修静收集了各种各样的仪式,对上清、灵宝、正一等派互不 相同的斋醮制度作了清晰的叙述和改造,对步法、经诵、仪仗、挂像均作了 详细的规定,使得这些仪式中的“祝香、奏启、请事、礼谢、愿念,罔不一本 经文”(《无上黄箓大斋成立仪》卷一)。陆修静继承前人的工作,以灵宝斋 为主,融合上清、灵宝、三皇、五斗米道斋法,建立了“九斋十二法”这一比 较完整的斋仪体系。这一体系中灵宝派的斋仪占了很大比重,所以后人 把陆修静视为灵宝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不过,陆修静更看重上清派的斋 仪,他的斋仪体系是按上清、灵宝、涂炭三大类分别排序的。陆修静在斋 醮仪式方面所创建的这一体系为后世道教斋仪的内容和格局奠定了基 础。唐初张万福、唐末杜光庭所续修的斋仪都是以陆修静的体系为本。 所以唐代吴筠在《简寂先生陆君碑》称赞陆修静“斋醮仪范,为将来典式 焉”。在宋元后,经张、杜整理后的醮仪,以醮法取代斋法,醮仪渐盛。陆 修静还编撰了《洞玄灵宝五感文》等有关斋醮仪式的著作一百多卷。
陆修静不只是简单地对斋醮仪范进行排列,他自觉地意识到斋是与 戒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他把二者直接联在一起,说 “斋戒”。不过,斋与戒还是有分别的。戒为斋的进一步发展。戒即分别 善恶,预防恶的产生,解除已有的罪恶,具有强制性并有具体的条文。陆 修静从斋戒在众多道术中的地位,也就是对人修道、得道的功能,进行了 分析。他说:“道以斋戒为立德之根本、寻真之门户,学道求神仙之人,祈 福希庆祚之家,莫不由之。”①斋戒是修道的人门关,它的作用是“立德”,促 使人养成符合修道需要的内心的情感态度、外在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由这个基本点出发,陆修静认为,斋戒有很多功能。上可升天得道,中可 安国宁家,延年益寿,保住福禄,下可消除宿劫,消灾却病,转出忧苦。斋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功能,原因在于它以虚、静为根本。虚、静本为道的特 性,斋、戒以虚静为本,故行斋奉戒可以得道。“一切(众生)皆知畏死而乐 生,而不知生活之功,在于神气,数凶其心,而犯其气;屡淫其神,而凋其 命。不爱其静,存守其真,故致于枉残也……圣人以百姓奔竞五欲,不能 自定,故立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闲内寇,威仪以防外贼。礼诵役身口, 乘动以反静也;思神役心念,御有以归虚也。能静能虚,则与道合。”?斋戒 除了有伦理的功能,还有通神的功能,即通过斋戒可以产生“冥通”效应。 道教每每要求修道者“勤持斋戒,以期冥感”。与神沟通之后,就招神来劾 鬼,防止鬼怪的侵扰。不过,在陆修静看来,斋戒最重要的功能是得道。
陆修静把斋分为斋法、斋体、斋义、斋意四方面,着力于探索斋义和斋 意。斋义是对斋的各种活动进行解释,斋意则进而解释斋更高一层的抽 象义理和意图。斋法的宗旨在于祛除不合规范的行为,使人养成有利于 得道的思想、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为了促使斋戒发挥出它的最大功能,陆修静在实践操作上强调道教 科仪应该“清虚简素”,并作为原则对斋醮进行了解释。他在《洞玄灵宝斋 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引人佛教的身口意三业说来解释灵宝斋礼拜、诵 经、思神仪式:“是故太上天尊……出灵宝妙斋,以人三关躁扰,不能闲停, 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 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仪 也。”这虽然用的是佛教的语言,但贯穿其中的思想,仍然是平心静气,自 有归无,自实返虚,体道合真。斋戒只是加强身心修养,达到“心行精至” 的手段。陆修静更强调通过斋达到去欲制情,养成无所畏惧的坚强信志 的方面。他认为:“夫斋当拱默幽室,制伏性情,闭固神关,使外累不人,守 持十戒,令俗想不起,建勇猛心,修十道行,坚植志意,不可移拔,注玄味 真,念念皆净。如此可谓之斋。”?总之,“洗心静行”是斋戒的本义,体道合
①《洞玄灵宝五感文》,《道藏第31册,第217页。
②《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道藏》第9册,第822页。
③《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道藏》第9册.第822页。
真是斋的最大功能。斋戒多应坛醮祭祷的需要而设立的。
斋既然是礼敬神灵的仪式,当然得有神。道教的神灵很多,礼敬总得 有所选择,有主次、轻重、先后之序。为此.陆修静建构了一个多层次、系 统化的道教神衹的排名榜,并仿照佛教为道教开了悬挂天尊像的先例。
斋醮不仅是道教活动的重要方式.还是沟通朝廷、影响群众的重要手 段,社会影响力很大。斋醮是科仪的重要方面,其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道教正在迈向成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