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读《论语.宪问第十四》片段有感(28)----“深则厉,浅则揭”“四避;为人处世的方法”

 心静是水的收藏 2018-09-25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原文】
  
  一,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
  孔子说:“贤能的人能避开乱世,次一等的人能避开乱邦,再次一等的人能避开难看的脸色,在次一等的人能避开难听的言辞。”孔子说:“这样做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读后感】
  这段论语是老圣人教给我们的处世方法。“贤者辟世”时代混乱的时候,不与现实发生关系,脱离现实社会,和隐士一样修道隐晦去。“再其次是辟地”,一个地方太浑浊,就干脆离开这个地方。再其次是“避色”,无论在哪个时期,对人对事,言论思想要端正严谨面对任何人的态度要和善可亲,要有包容别人缺点的大度,不要傲慢、鄙薄看不起人。如果和别人和不来,就自己早一点离开。再其次是“避言”,不发牢骚,对方能接受就说,接受不了就保持沉默。

  “辟世、辟地、辟色、辟言”这是中国过去知识分子处在乱世。在“邦无德”这种情形下,不同流合污,退守自清的一种全身的方法。用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怎样恰到好处的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必要的借鉴意义。例如:不参与混乱的违法乱纪的任何行为;在一个地方实在发展不了,可以换一个坏境;对人要态度和蔼,善解人意,不要傲慢欺人;言语谨慎,既不以言伤人,又不乱发牢骚。保持有用自身,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像这样做的人已有七个了,这些人都是古代的隐士,在《论语》中记载的就有楚狂、长沮,桀溺等七个。
  
  【原文】
  二,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子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而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
  孔子在卫国,一天正在敲磬,有一个担着草框的人从孔子门口经过,说:“敲磬的人有心事啊!”他倾听了一会磬声,又说:“真鄙陋固执啊!这沉闷的声音!像是说没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吧!水深了就干脆穿着衣服渡过河去,水浅了就聊起衣襟趟过去。”孔子听到后说:“这人真果断啊!我没有办法反驳他了。”
  【读后感】
  “磬”是古代用玉石制成的敲击乐器。有一次孔子在敲磬,正好一个担着草筐的人,走过孔子门前。一听到孔子敲出的磬声,他说这里面敲磬的人,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是一个有心人,忧心于天下国事,志在济世救人,就是有心人。他说孔子,把满腹济世救人的挚诚深心,寄托在音乐上发挥出来。
  听了一会他又说,这个人太固执了,“鄙哉!”并不是骂人。而是感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因为这磬声里充满了不肯放手的那种硬骨头精神。他自己太不自量了,明知道做不到,却硬要去做。太肯定,太自信了!“斯尔已矣”是说这个时代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你拉不回来了。“深则厉,浅则揭。”如果时代可以挽救,那你就尽力去做;如果时代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那么你最好去韬光养晦,省得惹人讨厌。这就好比涉水过河,在水浅的地方,可以撩起衣服;水深的地方,再怎么撩衣服还时会弄湿,干脆就穿着衣服走过去。
  这位老者的批评被孔子的学生们听到了,就回去告诉了老师。孔子说,真的吗?“未之难矣”---孔子说“哎!人生最后的定论实在很难下啊!同时还有一层意思,孔子在讲乐理,演奏结束时,乐音仍绕梁三日,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很难的。
  学习了这段论语告诉我们,这位荷籄者的隐士,引用”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诗经的话,真正的意思就是指;人处世之难而言。人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许多事情要随宜权变,不但在动乱的时候如此,有时候对朋友,对家里的配偶、儿女也是一样,深不得,浅不得。能在深浅之间处理得恰到好处,也就是做人的最大本事了。
  【原文】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必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能力不够。”
  【读后感想】
  这段论语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你没有真本事,没有突出的才能知识,如果你有真才能,真本事人家迟早会认识你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