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宪问》——果哉,未之难也!

 野有雅兰 2019-11-09

《雅兰读论语》——《宪问》

14.39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导读】-----夫子终不能乘桴浮于海

【雅兰读论语】

补充一点古代音乐常识

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封疆之臣。---《乐记》

磐声坚定有力,坚定有力的声音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会为真理献身。因此,君子听到磐声,就会想到那些为保卫国家而捐躯之臣。

所以,道家隐士荷蒉者听完孔子击磬才有了“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的评语。从此角度看,荷蒉者可算是孔子知音。这才引出了孔子无限的历史一叹——“果哉!末之难矣”---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正因为无法忘世,孔子终不能乘桴浮于海,悠哉于世外。

读此则宜和“子路宿于石门”合参。上一则道家隐士晨门评价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则这个扛草筐的道家隐士不仅知音而且传语孔子——人若不知己该“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关键辞】

关于子曰:“果哉!末之难矣。”的翻译。当前有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其实是“末之难”的“难”字是“责难”之难还是“难易之难”引出来的歧义。

1.“责难”

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论语译注》

先生說:“這人太果決了,我沒有話可駁難他。”----《论语新解》

2.“难易之难”----《四书集注》

孔子说:“果能如此啊,行起来自不难。”

3.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者,孔子闻荷蒉者讥已,故发此言。果,谓果敢。末,无也。言未知已志而便讥己,所以为果敢。无难者,以其不能解己之道,不以为难,故云无难也。——魏· 何晏   

这个注解更合文义。

雅兰曰这样理解 “末之难矣” 如同前句“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 “果哉”的慨叹 有《论语》中“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色而言谓之瞽。”的味道。算是温廉恭俭让的夫子对别人误解的温和回复。

【白话参考】

孔子在卫国,一日正在弹奏着磬这种乐器 ,有人扛着草筐从门口过,听到音乐声,他说:“这个击磬的人啊,满腹心事!”

过了一会儿又说:“多么让人看不起!这样继续弹下去,没人理解有什么关系?独善其身就是了。‘水深合衣游过去,水浅撩衣跋涉过。”

听到这个人说话,孔子说:“果能如此啊,行起来自不难。”

【总结】

从“不在其位”------“子贡方人”------至“子击磬于卫“是这篇核心。层层递进到子击磬于卫  故事情节达到高潮。这些章节连起来“果哉未之难也”到底何解就出来了:那就是:背草框之人闻磬声,知孔子之有心而不得其无心。   

【附录】注释

击磬:磬(qìng),乐器。

荷蒉:蒉,草器,以盛土。荷,担负义。

有心哉,击磬乎:此荷蒉者亦一隐士。过孔子之门,闻乐而知心,知其非常人矣。

硁硁乎:硁硁,石声,像坚确义。孔子击磬,其声坚确,荷蒉谓其不随世宜而通变,故曰鄙哉也。

斯己而已矣:斯己之己读如纪。荷蒉之意,人既莫己知,则守己即可,不必再有意于为人。

深则厉,浅则揭:此《卫风·鲍有苦叶》之诗。厉字亦作砅(lì),履石渡水也。或说:厉,以衣涉水。谓水深,解衣持之,负戴以涉。古人别有涉水之衣以蔽下体,是乃涉濡(rú)裈(kūn)也。今按:衣则非裈。以衣涉水,亦非解衣而负戴之谓。当以砅字解之为是。揭者,以手褰(qiān)裳过水。水深过膝,则须厉,水浅在膝以下,则只须揭。此讥孔子人不己知而不知止,不能适浅深之宜。

声明:封面及插图皆为国内一线摄影师剑客老师提供

 初稿:2017-05-11 22:53

第二次修改: 2019-06-18 08:11

计1440字


传承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