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则厉,浅则揭”/曾冲明插注

 zqbxi 2019-08-18

从《论语》到《诗经.匏有苦叶》的【曾冲明从网上复制】

​“深则厉,浅则揭”【曾冲明此文读后插注】

我在英译《论语》过程中上网查询“深则厉,浅则揭”如何解释找到此文。觉得此文作者对此问题考察深而细,非常佩服,可惜未见他的真名实姓。我今夜再一次认真研读此文,顺便做些插注。下面是该文​。曾冲明2016年2月10日凌晨

现在再具体来看下“深则厉,浅则揭”这六字的解释。

1. “厉”和“揭”(1)《尔雅》、《毛诗传》皆释“厉”为“以衣涉水”,并说“繇带以上为厉”,“至心为厉”(这里的繇,当读为“you”,二声,“从,自,由”的意思)。【“繇”与“由”同音,电脑可以敲出,表示“从”的意思。“厉”也许就表示“厉害”。所谓“至心为厉”,译成白话:“厉害“就是用了最大的心思。水深过河时,心情极度紧张,提心吊胆,感到厉害极了。因此需要把裤腿卷到膝盖之上。曾冲明插注】而揭,褰衣也,即掀起/提起/撩起衣裳之意。按《尔雅》,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即把衣裳下摆聊起至膝部以上过河。(2)《说文》谓“厉”为“履石渡水”,即踩着石头过河。【其根据可能是:“厉害”的“厉li”与“如履薄冰”的“履lv”近音】戴震以此为据,认为“厉”是桥梁的意思。【可见古人对古籍的疑难也大都是推测演绎。难怪今人更只能如此了。曾冲明插注】周文德在《<诗>“深则厉,浅则揭”解诂》(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页126》)中发展了此说,认为“厉”是水中安置的石蹬。我想该文作者所述大致如图所示:该文认为“揭”是指解脱下衣服用手高举过水面。“深则厉,浅则揭”是指,遇水深处,本当揭衣而渡,却立石于水中,履石跨水;遇水浅处,本该履石跨水,却解脱下衣服,用手高举着渡水。寓意是该诗讽刺卫宣公与夫人“违礼”,用渡水的方法失当来比喻为人做事违背常理,颠倒时宜。(3)高亨《诗经今注》认为“厉”是“裸”音之转,所以是脱衣渡水的意思。(4)闻一多《诗经通义》则认为“厉”有“带”的意思,即带匏渡水,而“揭”指把匏背在背上。他说,“言水深则带匏于身以防溺,水浅则荷于背上可也。”(5)张民权的《<诗>“深则厉,浅则揭”新说》(载于1996年第1期《古汉语研究》,页45)中,认为“厉”在此当破读为“裂”。裂,为衣襟或衣襟交复,这里用作动词,指遇到水深的地方就把交复的衣襟解开卷起水面。嘉木:整体来看,自己比较偏向于(1)解,而(5)解可支持“至心为厉”一说。即,揭、涉、厉其实指得是过河时撩起衣裳所至的位置,这位置也构成了河水水位的坐标。揭,水位在膝以下,将下裳提起至膝上即可过河;涉,水位在膝上至腰间;厉,水位在心口至颈下,这个时候,应该是把衣裳从胸前衣襟交复处解开,然后托举着过河。这些不同的方式所服务的目的是:在过河的同时,保证衣裳的干爽。【无论谁作何解释,他们都是根据某文献的大意推测,即涉水过河的心情与动作。曾冲明插注】

2. “深则厉,浅则揭”的内涵(1)先看《论语宪问》的记载: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杨伯峻《论语译注》将此段译为: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汉子恰在门前走过,便说道:“这个敲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声硁硁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水深,索性连衣裳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孔子道:“好坚决!没有办法说服他了。”杨先生对“深则厉,浅则揭”注释道,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污染,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李零的《丧家狗》对此节的解释和杨先生的基本一致。《论语集注》:“以衣涉水曰厉,摄衣涉水曰揭。此两句,《卫风匏有苦叶》之诗也。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适浅深之宜。”《论语注疏》:“深则厉,浅则揭”者,此《衞风匏有苦叶》诗,以衣涉水为厉。揭,揭衣也。荷蒉者引之,欲令孔子随世以行己,若过水,深则当厉不当揭,浅则当揭而不当厉,以喻行己,知其不可,则不当为也。总的说来,便是指谓当根据水的深浅采取适当渡河方式,或根据社会的情势或隐或仕。【可见今天的专家们也都根据某文献的大意进行推测与演绎。曾冲明插注】其实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根据形势判别可为与不可为,这里的荷蒉者从孔子的击磬声中听出了孔子的固执和坚守,即“鄙哉”之意,因此用“深则厉,浅则揭”来劝诫孔子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如隐退,免得徒劳无功。后世以"深厉浅揭"比喻行动要因时因地制宜。比如,杜牧《除官归京睦州雨霁》诗:“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可见杜牧也是这样解释的!曾冲明插注】 张纲,东汉人,时汉顺帝刘保怂恿宦官,张纲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除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杜牧认为在社会极其黑暗的形势下,个人其实难有作为,不如退隐,不要学东汉的张纲明明知道秽恶满朝,还要奋身出命,以一己之力去做扫除黑暗的努力。【“张纲”这一段似可省略。曾冲明插注】(2)《韩诗外传》的记载楚白公之难,有仕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其母曰:“弃母而死君,可乎?”曰:“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之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死之。君子闻之曰:“好义哉!必济矣夫!”《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此之谓也。【可见“深则厉,浅则揭。”在古人那里已经取得共识,甚至变成了人们通用的成语或谚语。曾冲明插注】对这段记载,重耳兄解释道:---楚惠王时,白公胜发动政变,杀死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劫持了惠王。政变过程中,有一名臣子,名叫庄之善,向母亲告别,欲上朝赴死。他母亲问:“弃母死君可乎?”庄之善答:“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请往死之。”在去宫中的路上,庄之善两腿打战,在车上都站不住,不停地跌倒。帮他赶车的仆人劝他,都吓成这样了,就别去了吧。庄之善说:“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到了朝堂,白公胜果然把庄之善给杀了。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此之谓也。---重耳:【原创】读一点诗经 国风 邶风 匏有苦叶重耳兄并据此认为,“深则厉、浅则揭”,说人应该坚持原则,该干什么干什么,不可以该做的事情不做。(关于是“仕之善”还是“庄之善”,可以参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仕”或“庄”,又出了新的问题。可见读古书之难!曾冲明插注】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我和重耳兄并无太大的分歧,但具体到此处所言“深则厉,浅则揭”的含义,觉得还是有可以探讨的地方。显然,这里的“深则厉,浅则揭”不能理解为“根据社会的情势或隐或仕”,否则该文中的庄之善应该是政变之后赶紧背着母亲逃往深山老林才是。要理解这里的“深则厉,浅则揭”,必须联系前面君子所说的“好义哉!必济矣夫!”来做综合的考量。这里的义,是终极目的,济,是指过河,并引申为“成就”,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换言之,作者认为,为人做事的道义,必须抵达,但抵达的方式有不同,天下有道的时候呢,好好为官事君,做好本职工作(从这个理解出发,我偏向于是“有仕之善”,即有个尽忠职守的官员,而不是庄之善),【本文作者认为是“仕”,表示官员。曾冲明插注】这是“浅则揭”;天下无道呢,则需以身殉道,以全操守,这是“深则厉”。正如孟子在《尽心上》中所说的,“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这段话似也多余,似宜删。曾冲明插注】又如《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这里又一次表明“深厉浅揭”为古人通用的成语。曾冲明插注】(3)嘉木的理解总结上述两种解释的差异:第一,认为“深则厉,浅则揭”是比喻行动要因时因地制宜,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第二,认为“深则厉,浅则揭”是实现道义这一终极目标的不同方式,颇有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之意。共同的地方在于都强调根据时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主要的区别之处在于“天下无道”之时该怎么办,是“隐”还是“殉”,隐是不同流合污,是保身;殉则是一种抗议的姿态,是舍生取义。但是再细细思考一下呢,就会发现其实无论是隐是殉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终极的目标都是维护行动者心中所认定的那种义,在荷蒉者是保持个人品质的高洁,在庄之善是不以私害公的道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所必须自问的问题,就是如何到彼岸。所谓彼岸,是我们此生所需追求的一种理想,某个目标,或曰使命,或我们所寻求的一种境界和状态,或想坚持的一种精神和信仰。我们的人生或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便是那条河,或顺流或逆流,或浅或深,在不同情势下我们总可以找到不同的方式经过,但是回到我前面说的对“厉,揭”的释义,“这些不同的方式所服务的目的是:在过河的同时,保证衣裳的干爽”。【这引语是谁的?上面并未见到啊!曾冲明插注】也就是说,不管方式如何,有一种我们所珍视的东西(衣裳)始终不得被沾湿或污染,对这个阶段的我来说,或许可以说是一点通透的本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