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胃病的中医治疗

 淳淳之美书馆 2018-09-25

慢性胃病是一种多发性常见疾病,由于其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因此常常缠绵难愈。慢性胃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肝胃气痛、胃脘痛、心痛、痞满等范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饱胀、烧心、恶心、嗳气、泛酸、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其病因常为暴饮暴食、感染、遗传、免疫、精神因素等。

慢性胃病的临床判断

1 认真观察患者的舌象传统医学认为舌为脾之外候,苔乃胃气熏蒸。关于舌象,《辨舌指南》上说:“辩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现六淫之深浅。”如果患者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说明病情较轻;如果患者病情继续发展,舌象必然随之变化,如只是舌苔随之而发生变化,舌质变化不大,即使慢性胃炎比较严重,预后仍然良好;如果舌质、舌苔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时很可能是慢性胃炎引发了器质性病变;若发现患者出现了裂纹舌、绛紫舌,说明患者病情长久,症结严重。

 

2 充分了解患者的饮食胃受纳,脾运化。患者病情可以充分表现在饮食上,食欲不强,说明“脾有未化之食”;不消化说明“脾不转”;食不下,说明“脾寒”;嗜甜食,说明“脾不足”。从这些方面来看,患者的饮食状况能够充分反映患者的病情,充分了解患者的饮食状况可以准确帮助医者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判断患者的虚实转归。

辨证辨病完美结合
辨证辨病完美结合是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基础上,恰当利用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检测,然后再行辨证论治。例如:消化性溃疡常为脾胃虚弱,脾胃阳虚,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便可以健脾和胃,温中散寒,其中的黄芪、蒲公英、白及等托里生肌,促进溃疡面快速愈合。再如:癌前病变引发的肠上皮化生、中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萎缩性胃炎常为气滞血瘀痰凝,因此常在辨证基础上使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莪术、石见穿、蒲公英等活血化瘀,清热散结类药物,达到驱散邪毒滞气的目的。通过现代药理分析发现,上述药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另外,在进行胃病的辨证治疗过程中,还要认真辨析患病的位置与性质,密切关注各个脏器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慢性胃病的中医理论与治疗

1  健脾护胃脾胃乃后天根本,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的状况直接决定了人体的正气,先天不足、暴饮暴食、劳倦过度、大病初愈、久病不愈都会导致人体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脾胃论》中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就说明了脾胃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临床上常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进行加减,在健脾护胃的前提下治疗不同类型的胃病。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医者要注意补益类药物要做到润而不腻,补而不滞,慎用辛辣、苦寒、香燥、耗气破血类药物,切忌使用滋腻厚味类药物,以避免妨脾伤胃。

 

2  调脾疏肝肝脏、脾脏不但在生理上互相协调,互相利用,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肝脏可以调畅全身气机,促进脾胃活动,从而不断改善消化功能。肝脏的疏泄条达,主要依赖脾脏生气血的滋养。有的患者由于长期患病,精神上常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各种状况,从而引发肝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导致慢性胃病加重,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病理性改变。在治疗过程中,医者必须将患者的情志因素作为参考,在认真进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鼓励患者不断树立治愈的信心。在方药的使用上适当加减疏肝理气类药物,例如:柴胡、佛手、香橼皮、八月札、延胡索等。这样就可以在恢复肝脏条达的基础上,达到清热除湿的功效。

 

3  活血化瘀不节饮食、过度寒热、恼怒忧思常引发胃部气血瘀滞,导致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反复发作,致使脾胃虚弱,气虚郁结。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慢性胃炎、胃癌患者经常出现暗红色舌、紫色舌等气阻血凝现象。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笔者采用活血化瘀疗法,均取得了显著疗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异常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促使血瘀发生,慢性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胃黏膜淤血引发的血液循环障碍。甚至还有研究者认为,胃癌的发病机制也和胃黏膜淤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此,针对慢性胃病患者使用丹参、郁金、莪术等药物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可以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4  充足的疗程针对慢性胃病病程长,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等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给予充足的疗程,决不能单凭简单的症状减轻就妄下断言,必须在给予充足疗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检验,在得出科学的结论后才能决定治疗是否可以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