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zdjphoto 2018-09-25

什么是人类?


生物学明确把人定义为一个生物体。人类和其他生物体一样会进行新陈代谢,并且能够繁殖后代。仅下列罗列的这些冷知识,就会让你对自己有个全新的认识:


· 你与郁金香的染色体有着相同的描述词汇,你和酵母、香蕉以及老鼠的基因组成有着大量的重合。

· 你是一只动物。和所有的动物一样,你需要食用其他生物体来维持生命。

· 你是一只脊椎动物。和所有的脊椎动物一样,你的身体里有一条脊髓通向大脑。

· 你是一只哺乳动物。你身体上的终毛特征和贵宾犬一样。

· 你是一只灵长动物。你和狒狒眼中这个世界的色彩构成是一样的。

· 你是一只人科动物。和所有的人科动物一样,你长着一对可以让手臂绕其旋转的肩膀。

· 你最接近的现存近亲是黑猩猩。不过,如果要用“猿”来称呼你的话,明智的做法是先要和你保持安全距离,我怕你会打我。

……


我们并没有太多独特的身体特征,我们超凡的力量并非来自肌肉和骨骼,而是来自我们的心智。我们创造出的大量文明和技术,改变了地球的外貌,与此同时我们现存的近亲却默默无闻地呆在自己栖息的丛林里。


人类心智与动物心智之间似乎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有哪些特征与起源?这正是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的主题。


翻开这本书,认识你自己

新视野人文丛书

《鸿沟: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

【德】托马斯·萨顿多夫 著

刘佳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人类的确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但确定其中的差异却非常困难。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萨顿多夫(Thomas Suddendorf)著的《鸿沟》(The Gap)是第一部试图详尽解答这一问题的书籍。


萨顿多夫在《鸿沟》一书中采集了来自各领域的最新最有力的证据,从动物行为、人类学到心理学,详细梳理、描绘了那道横亘在人类和动物之间的鸿沟,并给出了个人谨慎而具远见的理解。


《鸿沟》被誉为是一部藉之“认识你自己”的上乘之作,是近年科普热潮中难得一见的同时具备学术质量和平易近人文风的佳作。


那么本书的责编胡远行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作为《鸿沟》一书的责任编辑,我在梳理本书中文译稿的时候,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鸿沟: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一书的内容——作者探究的主题,作者引用的事例,作者依据的实验理论,以及作者最终给出的总结——在经过适度的简化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后,非常适合父母或教师传递给尚不能做深度阅读的孩子,比如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这一猜想,在我女儿身上得到了印证:当我零散地将书中一些有趣的事例和结论将讲给9岁的女儿听后,她表达出明显的兴趣,总是要求我再多讲一些。


在全书接近清样时,恰好我的女儿所在的小学邀请我为三年级一班做一次公开课,我选取了“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作为主题,依据《鸿沟》一书的内容,制作了备课课件和课上播放的ppt。


公开课的效果很好。此前我担心课件的内容有些会超出三年级小朋友的理解范畴,也担心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的情况;事实是在40分钟的时间里所有的同学都非常专注,与我之间的互动——提问、回答、讲述自己的见闻或理解——频繁而热烈,以致我不得不几次中断讨论强行回到课件主线上来。讲课结束后由多个孩子围上来希望与我做进一步的讨论。两个月后,仍不断有同学向女儿询问《鸿沟》一书在哪里可以买到,他们要让爸爸妈妈去买来看。


我的一位在本地新闻网站负责文体娱乐内容的朋友听说后向我索取了课件,在她女儿的二年级课堂上做了一次相近的授课,效果也很好。两所学校,所处区域不同,生源亦有区别,孩子们的反应是一致的热烈而兴趣盎然。


我将依据《鸿沟》一书而制作的ppt课件提供给新文艺公号发布,欢迎读者朋友自由下载,也欢迎转给有需要的朋友。当然,如果要做一次准备充分的讲授,还是需要手边备一本实体书的,也需要父母或教师付出一定的时间通读全书,毕竟课件只是一个梗概浓缩,书中则有大量的有趣的事例和详细的叙述阐释,逻辑链条更完整。

今天就先让小艺当一回小老师,与大家聊聊人与动物众多区别中的三点:语言、心理旅行和读心。


语言



感谢语言,让我们脱离野兽的阵营。

——奥尔德斯·赫胥黎


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方式,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等,包括但不限于说话、手势、图画、符号……

▲黑猩猩奥基所作的一幅画

小女孩罗里四岁时画的一幅画,

画面中的她正在画自画像


绘画也是一种语言。黑猩猩奥基的画,是一种简单的涂抹,是对人类的模仿。而小女孩罗里的画,体现出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嵌套语言的能力。她画的是什么呢?罗里画了一幅自画像,画中的自己似乎正在画自画像。这种画自己在画自己的能力,用途非常广泛,对于语言的进化至关重要。这种嵌套能力,是动物不具备的。


动物也有它们的语言或者说信息交流的方式。

但是:

a 它们的声音,更多是由情绪引发;而不是像人类由认知控制

b 它们的交流,局限在少数几种信息的交换

c 它们没有使用符号;人类用符号表达符号之外的意思

d 因为b和c,动物的语言很难发展、生长

加纳被遗弃的声音回放研究方法在1980年代被重新使用,动物行为学家多萝西·切尼和罗伯特·塞法斯使用该方法对乞力马扎罗山脚下黑长尾猴的警报叫声进行了影响深远的研究。他们录下警报叫声然后向毫无警惕的群体播放,这让研究者们首次确定非人类动物的发音并非完全异于人类语言,即使这些词汇的数量远远少于人类词汇。这些动物在看到蛇、老鹰、豹子和人类的时候会发出不一样的叫声。当对猴子播放这些叫声录音的时候,它们会根据不同叫声做出不同反应。比如,如果听到提醒老鹰到来的叫声,它们就会躲在树下;如果听到提醒豹子在靠近,那它们会爬到树上。


有关这些叫声的研究正在逐步推进,但是研究范围仅限于警报叫声。目前为止尚没有证据证明猴子能把不同含义的叫声组合起来,更不要说组成开放式的句子了。它们的交流中没有任何递归法则的迹象。有时个别猴子会发出假警报,比如发出提醒豹子靠近的叫声,听到警报的其余猴子会迅速爬到树上,那只猴子就会留在原地享用别的猴子留下的食物。这看起来是非常聪明的欺骗策略,但也展示了猴子们缺乏推理其他个体的思维的能力。那些爬到树上的猴子似乎并没有对那个叫着“狼来了”但却留在原地享用食物的猴子有任何气愤之情。它们似乎无法理解那只猴子发出警报但自己并没有逃跑这一矛盾(也就是缺乏元表征能力)。在其他猴子交流中,我们也没有发现任何涉及反思的迹象。尽管猴子的叫声可能是人类语言得以构建的一块基石,但它们在灵活度、表达含义和使用等方面都有着诸多局限。


——《鸿沟: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


心理旅行


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心理时间旅行 

在众多区分人类和动物的因素中,先见之明是最重要的一项。 

——伯特兰·罗素

动物有程序记忆,可以把握规律的循环行为但是它们没有 人类所特有的情景记忆和预见、计划未来的能力,即心理时间旅行。

许多物种进化出的先天机制都是得益于长期规律的行为。


这些先天行为看起来很聪明,但当情况变化时,我们就能更明显地看出这些动物缺乏对未来的预见。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掘土蜂。掘土蜂每次都要先检查巢穴,然后才把给幼虫准备的食物拖进巢中。如果这时有人恶作剧把它们的食物移开几厘米,那它们会重新把食物拉回来,然后再次重复之前的步骤,把食物放在巢穴入口,先检查巢穴。这个行为可以不停重复下去,掘土蜂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尽管喂食幼虫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复杂的未来导向的行为,但是掘土蜂只是单纯地执行这个任务,对于幼虫的成长,它们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如果入口被破坏了,掘土蜂就不再喂食幼虫,而且它们会在幼虫身上踩来踩去疯狂地寻找巢穴入口。类似地,动物会储藏食物,但是这不代表它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鸿沟: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

▲正在捕食的掘土蜂

同样,预见未来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抵挡当下的诱惑,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未来成果。当猴子们在一个现在就能拿到的小奖励和之后才能拿到的大奖励之间做选择的时候,它们和大多数其他动物一样,对于哪怕只是几秒钟的延迟都无法忍受。类人猿稍微好一些,它们可以等待几分钟之后才到来的满足感。对于一个当下奖励四倍的大奖励,黑猩猩可以等上八分钟。这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比起人类可以等上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来说,这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鸿沟: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


读心


猜测他人的想法

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之间,只有人类具有……猜测他人想法的能力。

——卡尔·齐默

· 同他人的想法进行连接

· 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推理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意识到他人的错误想法从而预测到他人会有错误的行动

 

动物缺乏以上这些能力!


最聪明的黑猩猩,和两岁的儿童水平相当。它可以有限地理解人或其他动物看到的、知道的、相信的东西,但是无法通过错误信念测试,即不能意识到他人的错误想法从而预测到他人会有错误的行动。

错误信念,即意识到他人的错误想法从而预测到他人会有错误的行动。

 

1983年发展心理学家海因茨·维默尔(Heinz Wimmer)和约瑟夫·佩尔奈(Joseph Perner)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有关儿童错误信念的研究报告。他们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主角叫马克西(Maxi),他把自己的巧克力放在一个地方,只有妈妈会趁他不在的时候移动巧克力,而他并不知道妈妈把巧克力放在哪里。听完故事后,研究人员让孩子们预测马克西会去哪里寻找巧克力。维默尔和佩尔奈的研究,以及随后上百个类似的延伸研究中,都表明年幼的小孩坚持马克西会去查看妈妈放巧克力的地方。


然而,大一些的儿童会把自己对事实的认知放到一边,他们知道马克西会先去自己放巧克力的地方寻找,虽然结果一定是找不到。这些孩子理解马克西的决定取决于他自己对于巧克力位置的错误信念,而不是基于知道真相的观察者的想法。


那么,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理解人们的行为通常由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决定——尽管这些理解有时正确,有时错误。这个阶段的小孩也会在对话中考虑到这一点(第四章提到了相关内容)。他们是合格的读心者。

——《鸿沟: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

黑猩猩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阅读对方的眼神,是了解对方意图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

 

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直视眼睛是一个典型的挑衅举动。因此,灵长类动物通常避免眼神接触,面对面的互动也是异常罕见。连黑猩猩也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进行眼神对视。当你看着黑猩猩的眼睛时,你会注意到,它们的眼睛没有任何眼白。人类眼睛在结构上异于其他灵长类动物,我们的白色的巩膜部分暴露了瞳孔的轮廓。人类的眼睛可以显示出注视的方向。我们用眼睛表达自己看向哪个,同时也能够解读出别人的目光所向。如果要解释的话,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似乎想要伪装注视的方向。它们不会通过翻白眼表示蔑视,也不会流眼泪来表示悲伤。

 

在不使用语言的读心过程中,眼睛是我们大量使用的工具。比如,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就经常依靠眼神来误导对方。我在小时候就会适度地使用眼神来误导对方,我会随意地看看球门的一个角,然后跑上去把球踢向球门另外一个角。这个技巧不是依靠射门的准确度和速度,而是几乎完全靠误导守门员。最终聪明的守门员开始摸清我所使用的这个最简单的诡计,然后朝我眼神的相反方向扑过去,以此来阻挠我的计谋。有些守门员甚至会往一边的门柱靠近,“留出”另外一边的球门。这场斗争逐渐变得白热化,难度也逐步上升,因为我不得不估计守门员读懂我的意图的能力,然后做出他认为我会做的相反的举动。这就是实践中的“心智理论”。

——《鸿沟:人类何以区别于动物》


如 何 获 取 课 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