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老子列传》之辩疑

 华觉盛世 2018-09-25

《史记·老子列传》之辩疑

司马太史公所著《史记》是我们华邦民族最值得骄傲的伟大著作,但其陈述有一些与史实相悖之处,《史记·老子列传》也有类似的问题。老子在当时的这二百多年里影响力是极为大的,也是极为神秘的,太史公无法判断,所以共列出了三位,这让身份神秘的老子,更加扑朔迷离。

太史公的《老子列传》能把李耳排第一人,把李耳的出生地址解说的甚是详细,表示他对老子还是很认可和尊重的,但太史公却说老子是楚人,这点我不能认同。

我有以下几点质疑,首先是老子的生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据《春秋左传》记载,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次年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这一段记载证明,当时的厉国还是很强盛的,连强大的齐曹联军都没能攻克。

再看《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遂以诸侯灭赖(li古字通厉,应该是此“历”) ……迁赖于鄢”。还有《后汉书》《晋书》《水经注》等都说“苦(hu户)东有赖乡祠,老子所生地”。

以上史书证明,太史公忽略了《左传》的这些主要相关文献,因为按老子所诞生的时间推算,老子不是楚国人而是厉国人。严格客观地说,那个时期的人都是“周人”。周时期的“国”和现在的区域县乡是一个意思,严格地说“国是城市的意思”,是地域的称呼。

根据以上的记载推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       按老子所诞于天子简末正阳(公元前573年六月初一)的时日推算,应该是在老子诞生的36年后,故土厉国被楚国吞并,所以说老子不是楚国人而是厉国人。至于老子降生的故地名称,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更名,由最早的厉国而苦县,到唐时期改名真源县,元时定名为鹿邑而至今。

二、       后世太史公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这很可能和老子出生在厉(历)国有关,因为周王朝的贵族多以封国封地为姓;至于字“聃”,就更能证明老子是聃公爵位的继承者了!

史记·老子列传》文记载的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的内容,叙述了孔子去周王都,向老子请教、学习“礼法、礼乐”的故事。但从老子给孔子说的言论来看,老子给孔子说的是“道”。也许老子看孔子的天赋比较高,还不远千里来求教,所以老子给孔子说了些“干货”,但孔子好像没听懂。这也难怪,因为孔子的出身是“三线城市里的市民”,没有受到过周王朝正规的辟雍教育,因而听不懂也是正常的。但孔子悟性极好,他所传世的“仁道”,很值得我们后世子孙学习。

我常常在想,孔子能在五十余岁后辞官而“礼教天下”,是否和老子当年给他的教诲有关。如果从仅剩的周时古籍典经里,如《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吾诸闻老聃曰’(三次),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子有很多次向老子求教的记载。这是否更能说明孔子后半生能行教于天下,而留万世美名是老子对他的开悟呢?不得而知!

但从孔子回去告诫弟子的那一番崇拜言论——吾今日见老聃,其犹龙耶!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对他人的至高赞美了!也可以说是孔子明确地说出了他与老子之间在思想精神意境上的差距。孔子的道,是“仁道”,志在人世。而老子的“道”是思想形而上的精神之“道”,是“思想之哲道”,是无所不包的自然大道。是过去,是现在,更是未来大千万象之妙道。

再多说一个题外话,自老子始起,周中后期出现的圣人级的大人物,不论他是哪家哪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所提出的思想核心,都是以“道”为最高指示的。就连和孔子同时期的、当时天下最风云的人物——孙子,也在他的传世大作《孙子兵法》的开篇就论“道”对兵法之重要性——一曰:道······!因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周时期圣人们的传世经典,他们的思想核心和最高目标都是“道”,即便他们偏于一方一隅,他们的思想方向也是道。所以说,老子是我们华邦道统的开启者——诸子百家皆有道脉!

太史公关于老子归处的记载,说因周衰归去时,老子受关令尹喜请求,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间接说明“老子是修道德的,一直居住在周都,老子见周王室衰落,所以离开周王都而西去。行至函谷关时,被关令尹所知,求老子给世间留些真言,老子于是留 ‘道德’之真意的五千余言后而去,当世之人都不知道老子到底去哪里了?”  这里更说明了、老子所修的是“道德”,所教授的也是“道德”,而不是后世所谓的“道家”或神道、仙道。

哪么,老子到底去哪里了呢?是隐居了?还是“得道成仙”飞升了?还是“化胡成佛”了!后世可谓是争吵不休! 关于老子归处,后世之说可谓是千奇百怪,有最美妙的临洮得道成仙飞升之说,还有艰苦的西行化胡成佛之说,也有近些年因老子名气太大而杜撰的各种归宿之说。

但奇怪的是自古至今没有一个传说,或近代的研究学者,未曾有人提出过“老子是不是回归祖源了”的疑问?

祖源对姬氏周人来说“是无比神圣的圣地”,类似我们现在对祖上故乡“老家”的称谓。难道回归祖源不是最合情理之中的选择吗?厉王之乱后,我主宗一支在宣王登基后,便离开了宗周(镐京)而回到祖源,老子出关之后也是回到祖源,回到姬氏宗族的“老家”认祖归宗。世人为什么不会想到这个结论呢?不得而知!

在我们华邦民族的感情脉络中,自古以来都有落叶归根之说。老子作为姬氏聃公的嫡裔,在看到姬周王朝内部争权和外部争霸的惨烈情景时,他知道姬周王朝早已不复从前了,他会想到归隐。那他会想归隐到何处呢?别说像老子这通彻天地的大圣人了,就是我们一般的老百姓,人若老了还知道落叶归根呢!周人的祖源是其先祖生活三十多世的泾水流域,周人的真正圣地是灵台——文王祭天的灵台。但是两千多年来,没有只言片语说“老子是不是回他们姬周王朝的祖源了,回他们的发祥地了?”没有,一点都没有,甚是奇异!但对于我姬氏宗子一脉来说,没有是最安全的。但是为什么没有人,会有这样的推测呢?又一个不得而知!

在我看来,老子被后世所吹嘘和安排的这些地方,都有世人的用途。最早的“化胡成佛”说,这应该说是为应对梵佛的入侵、而逼不得已的臆造。至于“临洮飞升”说,这是为了提高道教的仙气和名气而为的,也是为了能和佛教、儒教相抗衡而不得已的说辞!但现如今,各地都拿老子说事,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俗世之人都比较明白其中的缘由吧!

太史公关于老子的道家之用著书和高寿传说,提到了第二位疑是老子的人物——老莱子。说他著书十五篇,讲“道家”的好处。太史公所言的这个“道家”,实际上是上古遗留下来的巫医支脉,也就那个时代赫赫有名的“阴阳家”分支之一,这些人,大多是修习阴阳道之人,是以修道、修仙、修身养生为主的一些不问世事的方外之人。他们和老子在思想境界上不是一个系统的,所以这位老莱子也不可能是老子。 

至于太史公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者是二百余岁,我就不评说了,因为老子什么时候回到我祖上所守护的姬周祖源,什么时候归天,还有祖上以“天子礼”安老子于陇山等等事宜,作为姬氏传承人,我是绝对的清楚,详细的解释以后慢慢来!

再说周太史儋,太史公误认为此人也可能是老子。但从本人的角度来看,只能证明在老子出关后,聃公爵位的继承者们还在继续履行他们家族的使命,此太史儋很可能是老子的后裔——聃公爵位继承者,但绝不会是被后世尊称为老子的老聃,因为从现在出土的《道德经》郭店竹简来看,《道德经》在太史儋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了。还有就是那个能教授孔子的老子,更不太可能是太史儋,因为年代差距太大了。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最后的结语,可以说是真实的反应了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时代背景。从那以后“道不同不相为谋”,便成了汉后两千余年来华邦思想文化不可弥合的鸿沟。

呜呼痛哉!孔子能在两千五百余年前,向老子求教而受益,后以行教于天下而留百世之圣名。但后世之酸儒腐教却处处诋毁老子,岂不知这也是在诋毁孔子吗? 

以上拙文,仅以《史记·老子列传》而论述,并不是以姬氏传承人的身份来论述的,不周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教。

            弘道者姬英明

              丙申 冬月 初九

附:《史记·老子列传》全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