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朱文印对篆刻历史的朱文印有何贡献?

 海之恋271 2018-09-26


文/贺波意


吴昌硕是近代中国驰名中外的艺术巨匠。1957是吴昌硕逝世30周年,中国画界纷纷举办纪念活动,引起了艺术界的轰动,掀起了学习、研究吴昌硕的热潮。出现了一大批关于吴昌硕以及其艺术的书籍、著作、文章、论文。影响比较大的有:吴东迈著《艺术大师吴昌硕》、聂征夫《一代宗师吴昌硕》、王家诚《吴昌硕传》、刘江《吴昌硕篆刻艺术》、梅墨生《中国名画家全集·吴昌硕》、茅子良《吴昌硕印风流派》等。纪念性的文章、研究性的论文更是非常丰富。有趣的是对于吴昌硕研究学习热潮波及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


面对前人汗牛充栋的著述和研究成果,笔者想从吴昌硕篆刻的朱文印,这一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关注的小角度,谈谈吴昌硕朱文印,对整个篆刻历史长河中的朱文印做出的伟大贡献,希望对后来学习研究吴昌硕篆刻的学者,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吴昌硕的平生和学养渊源


吴昌硕(1844-1927)享年84岁,浙江安吉县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生于鄣吴村。民国十六年十一月六日于上海被山西路吉庆里去世。葬于浙江余杭塘栖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松梅亭畔,墓侧建“吴昌硕纪念馆”,供后人瞻仰。


吴昌硕,原名俊,俊卿,字香朴,中年更字昌硕,亦署仓硕、仓石、昌石,69岁以字行。别号特别多,不同时期别号不同,多于人生境遇有关如:香圃、剑候、缶、缶庐、苦铁、老缶、苦铁道人、老缶、缶翁、破荷、破荷亭长、聋、大聋、聋缶、无须子、五湖印丐、石尊等等。斋馆、室名也不少,因环境、境遇不同而改变,常用的有:芜园、齐云馆、削觚庐、禅甓轩、癖斯堂、缶庐、石人子室、去驻随缘室等。


吴昌硕的平生经历和学素渊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家学渊源

吴昌硕出生书香门第,祖上也曾经显赫一时。其父耕读为业,喜研金石,“予少好篆刻,与印不一日离”应该就是从这时开始。


(二)历丧乱,迁芜园

咸丰十年(1860),吴昌硕十七岁,太平天国逃难,五年后一家九口人只留下了父子两人,其父娶杨氏,迁吉安桃花渡建“芜园”。从师友施浴升、潘芷畦学习诗文书法、篆刻小学。


(三)游学湖州、嘉兴、苏杭、上海

从同治八年(1872)拜俞樾学习文字小学开始,到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定居,前后十五年。吴昌硕结识名家宿儒、收藏大家,见识了大量的金石古董、砖刻碑版,大开眼界,特别是在金石大家吴云假馆授餐两年,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此时为其艺术之路奠基的黄金期。


(四)西泠社长,名播海外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之后吴昌硕渐渐对仕途失去信心,六十岁自订润格,专心艺术人生。民国二年(1913)吴昌硕公推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晚年是他艺术的巅峰,将金、诗、书、画熔于一炉,成为一代艺术宗师,驰名海内外。



二、吴昌硕篆刻艺术的几个发展阶段


吴昌硕弟子王个簃回忆老师时曾说:“余在三十前致力虽勤,而布白分朱,动迕古意,其毋以少作充观摩也。”看来吴昌硕对自己少时作品不太满意,让大家不要观摩。然在西泠印社出版的《吴昌硕印谱》并没有删除,因为要想全面了解吴昌硕学印的过程,看他取径如何之广、植根何等之深,又是怎样转变到中、晚年独特的成熟印风,可以为我们寻源探变提供方便。事实上,每个大师都是从幼稚开始的,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平凡到伟大。看看他们的成长轨迹,会给我们带来启示,可以鼓舞我们前进。


   

(一)三十五岁前的临摹期

1.一开始吴昌硕受到父亲的影响,在父亲鼓励、指导下刻印。后随施浴升先生学诗书印,广涉前人印谱,摩挲临摹,颇有进步。因眼界不高,雅俗各半,《朴巢印存》可以窥其大概。


2.学习丁敬、钱松的浙派切刀,细查吴昌硕相应的作品,刀法运用自如,应该说得浙派之精髓也。


3.学习邓石如、吴让之皖派刀法。


4.学习徐三庚、赵之谦。


5.学习秦汉印、取法晋汉砖文。


(二)三十五到四十二岁的蜕变期。

这个时期的吴昌硕遇到了鉴藏大家吴云、吴大澂等人,饱览金石文字,大开眼界,印外求印,印风突变。


(三)四十二至六十岁的创新期

光绪九年(1884)八月,杨见山为吴昌硕《缶庐印存》作序:“吴君刓印如刓泥,钝刀硬入随意治。文字活活粲朱白,长短肥瘦始则差­------” 这时的吴昌硕将金石文字汲古出新,风格越来越鲜明,自家印风慢慢形成。


(四)六十以后成熟期,化境

吴昌硕成熟期的作品,往往是前人篆刻作品没有出现过的,就其朱文印我们在下文中进行深入分析。


 



三、吴昌硕篆刻艺术的时代背景


我们讨论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必须把他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当中。人是时代的产物,什么样的时代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与之对应的时代艺术。了解一下吴昌硕生活的时代对我们理解吴昌硕他的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清末民初

清朝文字狱,使得文人们回到了故纸堆。因而乾嘉年间考据之学大兴,文字小学、碑派书法也随之大盛。这一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金石碑版、古玺秦汉印、瓦当陶刻封泥,对这些新出土的文物研究总结、汲古创新也蔚然成风,成果斐然。这是篆刻艺术空前发展的基石。到了清末民初,新的篆刻理论把篆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篆刻大家层出不穷,吴昌硕无疑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篆刻家之一。


(二)吴昌硕生活环境的文化影响

苏杭、湖州、嘉兴以及后来的上海,“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得地利之便,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历来是文化素养之地。特别是上海,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当时华夷杂处,官贾云集,加上避太平天国之乱,名门望族纷纷携祖藏来到上海,文物书画市场非常活跃。各地书画名流接踵而至,一时间,群英汇聚,各领风流。吴昌硕从小耳濡目染,加上他勤于访师交友,求学问道,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他的篆刻艺术无疑有着巨大影响。


(三)印从书出

吴昌硕晚邓石如百岁,彼时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理论已是深入人心,吴昌硕抱石鼓而眠,数十年不辍,其篆刻艺术的成果也是得益于此。吴昌硕曾对学生和请教他刻印的后辈说:“篆刻好,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书,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诸乐三《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四)印外求印

吴昌硕与赵之谦是同时代人,赵之谦提倡的“印外求印”深深的影响了吴昌硕,吴昌硕是这一理论的坚实推行者。金文石鼓文、秦诏版权量、泉范铜镜、瓦当砖文、汉碑额等等,无不是吴昌硕入印之素材。




四、吴昌硕的朱文印


吴昌硕的篆刻,无论是白文印、朱文印和边款个人风格都非常鲜明,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总结。本文只就朱文印这一角度来探讨吴昌硕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勇于开拓创新的。



(一)印从书出

邓石如在清代篆书被推为“当朝第一”,他的篆书有碑额篆的结体,又有古隶的用笔,以之入印笔意盎然,因而邓石如成为“印从书出”的缘起人。继之,吴让之以秀丽婀娜的篆书人印;徐三庚篆书吴带当风,篆刻风格也是潇洒倜傥;赵之谦篆刻面貌众多,但也与其书风一致。吴昌硕在清末“印从书出”的时代气氛之中,不光是继承了“印从书出”的传统,而且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取得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试分析:


1. 笔意浓烈、墨气淋漓

我们来看看吴昌硕成熟时期的篆书石鼓文。首先是笔画力度雄强,不是纤弱的,是粗壮有力,就像棉裹铁。吴昌硕入印的篆书是非常讲究笔力和笔画的起承转合,起笔收笔交待的非常清晰,他追求强烈的书写笔意。这样的印,往往给人一种生龙活虎的阳刚之美。其次吴昌硕成熟时期的石鼓文用墨浓稠,下笔往往有洇墨感。反应在印章上也有墨气淋漓的感觉。赵之谦在《巨鹿魏氏》印款说:“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求刀与石。”我们在吴昌硕的朱文印中清晰完整的看到了。



2. 粗细对比明显,胆敢独造

在吴昌硕之前,基本上朱文印线条都是等粗的,比如:元朱文、细朱文、三晋宽边细朱文。吴昌硕特别推崇吴让之,一是让翁的披削刀法,二就是让翁朱文印线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书写意味比较强。但吴让之的篆书笔法起伏不大,所以反应在印面上对比不是特别强烈,但这一细节被敏锐的吴昌硕看在了眼里。吴昌硕成熟期的篆书下笔是比较狠的,有草书意趣,可以说是草篆或写意篆。这样的篆书反应在印面上,粗细对比强烈,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吴昌硕朱文印的独到之处。



3. 粗朱文禁区,方显英雄本色

上面提到的元朱文、细朱文、三晋宽边细朱文,它们都是细朱文。为什么历来朱文印作品,鲜有粗朱文呢?不是吴昌硕以前的篆刻家们不会刻,是朱文印线条一粗就容易死板,难有理想的效果,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把粗朱文列入了禁区。吴昌硕也不是一开始就刻粗朱文的,是随着他的印风逐步成熟,他的粗朱文印才慢慢多了起来,尤其是六十五岁以后。


           


吴昌硕为了刻好别人视为禁区的粗朱文,练就了那些金刚手段呢?我们还是来看看吴昌硕成熟时期的石鼓文吧。原来吴昌硕石鼓文线条虽然粗,但整体效果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很灵动的。第一点是线条并不是像油漆一样的乌光黑,他实线条有虚笔画,实中有虚,阳中有阴,所以透气。第二是作品中有大量的章法留白,黑白对比气韵生动,因而不死板。看看印章中的线条,也有这样的效果,章法中也不乏透气的留白。原来这粗朱文是真正的“印从书出”。


当然仅仅是这样远远不够的。下文我们会从其他方面再来分析。


4. 结字随心所欲

前面说过,吴昌硕对学生说:篆刻好,字写顶重要。我们看吴昌硕晚年的印,用字真的是随意生发,大小高矮、穿插避让无不自然。这是吴昌硕篆书功力的集中体现。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浑然天成。由此可见吴昌硕的篆书驾驭能力多么惊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反对的大小篆混用,字体要纯一。在吴昌硕这不是问题,他超强的整合能力,什么字体都可以和谐相处而不显突兀。



(二)印内、印外求印,融会贯通

吴昌硕诗文说:“天下几人学秦汉,但索形似成疲癃。”“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吴昌硕没有总结性的印论流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论印诗和印章的边款中,探索到他的印理和变法来源。王光烈《印学今义》:“现世吴昌硕俊卿,作印一空依傍,撝叔之后,洵为当代一人。导源汉人,参以猎碣、秦篆,旁通古玺、碑碣、金陶、泥封文字,古拙朴茂,无与伦比。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今世这大宗者也。”下面我们以吴昌硕朱文印为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他的独创性。


1. 残破——审美的升华

明清之际印人对残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是盲目照搬。沈野《印谈》:“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另一种是坚决否定。甘旸《印章集说》:“古之印,未必不欲齐整,而岂故作破碎?”同时代篆刻大家黄牧甫在《季度长年》边款:“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


       


吴昌硕伟大之处就在于不随波逐流,根据自己的长期实践,在古玺秦汉、封泥砖瓦、陶石碑版、青铜铭文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残破审美。不是所有的残破都是美的,残破的有趣有味才美。残破是有度的,残破到什么程度最美。残破是有方向、有规律的,怎么样残、在什么地方残才美。吴昌硕用他的篆刻作品为我们一一做了解答。现在我们看来,残破并不神秘,它其实就是虚实阴阳,调和阴阳就是残破的终极目的。这也是粗朱文印的秘密之一。


2. 做印法——刀法的大融合

残破的审美,对刀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的切刀、冲刀或者披削肯定不够了。如何才能达到几千年的时间大手抚摸印面,产生不可思议、浑朴瑰丽地神奇效果呢?那就要无所不用其极了,敲磨刮擦,刀尖、刀杆,钉子、榔头,砂纸、鞋帮。只要到达效果,工具、手段都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给这样刻印的方法统称——做印法。赵明老师的《做印技法百讲》有详细讲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阅读,在此我就不赘述了。


3. 边框界格,调节虚实出神采

篆刻作品的边、格古已有之,如秦朱文、三晋宽边细朱文,但因为使用的原因,秦汉印还是以白文印为绝大部分。学习秦汉印,刻好朱文必须学习秦汉封泥。但封泥毕竟不是印章,如何学习封泥需要辩证能力。



吴昌硕边、格的印理,主要来源于秦汉封泥,还包括陶刻、砖瓦文、秦诏版权量泉等等作为补充。吴昌硕的边、格独创之处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像前人一样把边格同印章文字分开看待,而是以审美的角度,把它们看成统一整体。以唯美的眼光审视,如同美人:增加一分则胖,减少一分则瘦。第二是注意主次关系。文字气息强边格衬之,文字气势弱边格补之。使得全印重点突出气韵团结,虚实得当、阴阳和谐。第三吴昌硕的界格匠心独运,往往不是简单的“日字格”、“田字格”,而是他文字线条的重要补充,有画龙点睛之妙。这亦是吴昌硕粗朱文金刚手段之一。


 

                 

    

   

(三)书画同源,画理入印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凝固的诗。每一方美妙的篆刻作品,亦可载诗载画。吴昌硕诗书画印四绝,以画入印情理之中。我不懂画,以我的外行理解应该是:“留白”。这也是粗朱文之要素吧。

 


结语


学习吴昌硕的篆刻作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胆敢独造。也许是时代的选择,选择了吴昌硕来集大成,让吴昌硕在前人印理的基础上,集百家之长,独立高峰,让无数后来者顶礼膜拜。放眼现在,我们处在比吴昌硕更加知识爆炸的时代,谁会是集众家之长、胆敢独造、独立高峰的下一个吴昌硕呢?吴昌硕艺术精神不死,必有后来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