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连成) 我是1958年啤酒厂建厂时参加工作的,2002年退休,在啤酒厂整整工作了44年。可以说,我作为啤酒厂的创业工人,一直把啤酒厂当成自己的家,对啤酒厂每一步发展都倍加关注,充满期待。 今年是啤酒厂50周年华诞。啤酒厂领导把我们退休老同志请回工厂,通过参观,我们看到了一排排规范清洁的锥形发酵罐、大型的啤酒灌装线以及花园式的厂容厂貌。在联谊会上,我有幸代表建厂老工人发言,此时此刻,我心情激动,感慨万分。看到工厂今天发生的巨大变化,回首过去五十年啤酒人艰苦创业的沧桑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享誉鹤城的明月岛啤酒,是几代啤酒人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五十年来,企业历经风雨沧桑,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1958年初,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让广大市民喝上地产啤酒,市政府决定在我市建啤酒厂。市财政和第三工业局共同投资100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啤酒2000吨。经过几番精心挑选,最后选到地理条件好、地下水资源优良的现啤酒厂厂址。 那时正是大跃进年代,建厂创业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工人克服各种困难,日夜奋战。没有加班费,就连夜班饭窝头、大萝卜汤都是自己花钱,但工人们从无怨言。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工厂经过数月的艰苦奋战,历经几次小型啤酒生产试验,1959年7月正式投产,让鹤城人喝到了本地生产的鲜啤酒,向建国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艰苦的环境磨炼人的意志,记得当年灌酒生产线共有7道工序,作业条件异常艰苦,而且全部由29名女工手工操作完成。当时的灌装生产线,没有一台电机,洗瓶是用手工一个一个的刷;灌酒机只有八个灌酒头,也是人工转动;灌好一瓶酒,就交给压盖工人,用脚踏压盖机压盖;每箱酒要靠人力背运到水槽里杀菌;杀菌后,要用简易的灯泡照明,一瓶瓶检查合格后,再手工贴标、手工装箱,再运到酒库。如此繁重的劳动,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女工必须系着胶皮围裙、穿着胶皮水靴工作。冬天里,不仅地面结冰,就连工作服、工作帽也会结冰。但当年的女工却乐观地说:“我们是站在冰川上,穿着冰铠甲的战士。”那时的啤酒是用木头箱承装,一箱24瓶酒,加上被水浸泡的木箱,重达七十斤。距离远搬不动,只好用后腰顶住箱子背运。冬天地上有冰很滑,工人滑倒后被碎瓶子划伤划破是常事。艰苦的生产环境,可贵的实干精神,是啤酒厂第一代创业人的情怀! 刚建厂的那几年,工厂没有汽车,只有一挂老牛车。记得是六十年代末,由于工厂建设任务重,老牛被累死了,工人们为老牛被累死而伤心,为工厂财产受到损失而难过。那时,经过三年多的自然灾害,副食品供应紧缺,职工一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为此,当时的厂领导决定把牛肉分给每个工人一份,可是车夫李师傅大哭着说:“不要分我的牛了,还是让它拉车吧!”。记得分肉时,很多工人不去领,厂里只好送到小食堂做熟让大家吃,但工人还是不忍心吃。艰苦的岁月,无私的奉献,宝贵的品格,是当年啤酒工人创业的真实写照。 2002年,我退休了,离开了所至爱的工厂,虽然社会地位和生活节奏改变了,但未改变我对明月岛啤酒的深厚情意。在清闲的生活里,托“明月”的天赐良缘,至今未感到失落与不适,而且每天仍然保持喝两瓶明月岛啤酒。 看今朝,企业步入了“扩产、提速、高效”发展的经济行列,产能达十五万吨历史性的跨越,指日可待。作为一名建厂老工人,虽说在建厂时我流过汗,却没有流过泪,但如今我看到企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和成绩,我流泪了,这是喜悦的泪水,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更为明月岛啤酒品牌的步步提升而感到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