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自言自语

 七维教育 2018-09-26

今天的核心就一句话:既不否定也不鼓励,不急着揭穿,也无需陪着演戏。

 

下面,让我们简单分析自言自语的利弊。

 

注意:本文的自言自语主要针对孩子跟「 假想玩伴 」的自言自语,其他情况请见文末。

 

研究表明,自言自语通常出现在蹒跚学步时期,2-4岁是高峰频率,在学前期逐渐减少。

 

在说话方式上,是从大声的外部言语转化到部分内化言语(耳语声),再是全面安静的内语。


有些家长反应,孩子每次玩玩具都要大声说话,还会自己跟自己互动,看上去有点不太正常。其实,在幼童时期,适量的自言自语是有好处的。

 

作为辅助儿童学习和认知外部世界的工具,自言自语可以训练儿童的语言,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促进想象力,并带领他们走向初步的社会互动。一般情况下家长不用担心。

 

http://mmbiz./mmbiz/DMUE2ribibsjYIJL9tVqfwyD4QAUqyjBHjFuaLB3ugcDF19l6WOgBric6xqibpOnrosruIh59iatgo0p1PzbXDDxzI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不过,自言自语最后必须要走向社会交往,如果等到了学前期,家长发现孩子和幻想好友玩的机率要远大于和真实的小朋友玩,那么就需要引起重视。

 

因为这段时期是孩子的身心不稳定期,靠幻想好友来填补人际交往的愿望,说明孩子在社会互动上存在困难,或者是长期被家长忽略,感到孤独。

 

且当遭遇突发事件,孩子可能因为无法直面自己犯错的事实,于是制造一个朋友来承担责任。这将影响孩子对责任感的培养。

 

那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自言自语呢?

 

除了开头讲到的「 不否定、不鼓励、不拆穿、不陪演 」,家长还可以利用幻想好友讲道理。

 

当孩子为了避免受罚而推卸责任时,家长可以说「 我想他一定会害怕吧,如果下次他能自己承认错误,爸爸妈妈会原谅他的 」,帮助孩子打消顾虑。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幼年期的幻想好友多来自狭隘的环境。家长需防止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多带他们外出游玩,多用孩子的思维沟通,多创造跟同龄孩子接触的机会,用真实的个体替代脑中的小人。

 

不出意外,这种情况在孩子六岁(心智上的水平)以后会自动消失。

 

不过,以下两种自言自语(且孩子在社交上存在障碍)则可能存在心理疾病:

一类是6岁以下小孩,他们的自言自语中并没有假想的玩伴,说话也不存在角色语言的情况,而是纯粹的、经常性的自说自话,这可能患有自闭症。

 

另一类是6岁以上的小孩,甚至89岁还常常自言自语的话,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有可能是患上儿童分裂症。

 

一旦出现以上两种情况,请家长们打住阅读,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做个筛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