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6岁儿童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和陪伴

 祈德母婴服务队 2016-05-06

1.需要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

这一时期儿童最需要建立依恋关系,什么是依恋关系呢?母亲对于儿童来讲,是他/她最稳定的依恋,这一时期的儿童,他的依恋对象只有一个人--母亲,可能有妈妈会问:好像我孩子一生下来,我就没怎么带他,都是由保姆阿姨或者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带的,他不会依恋我的,因为我都没有怎么带他/她。

2.我们开设儿童中心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个理念告诉大家:家长的陪伴胜过于教育,用心陪伴就是用心教育,所以陪伴和教育是连在一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儿童中心老师在陪伴儿童的时候,会有行为,会有言语、会有互动,那本身她的这种陪伴,就会能让孩子感受到:怎么样是比较合理的,怎么样是比较舒适的,所以,陪伴它本身就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很多公益广告、公益节目里面都会提到一句话,肯定大家都听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用心陪伴。

3.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母亲的地位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替代的。

就算母亲从孩子一生下来就没有陪伴他。小孩内心依然会有一个母亲的形象,当然,这是他自己的主观的母亲形象,并不是他客观的母亲形象,所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会跟自己的客观的母亲做一些比较和对应,但是这样会与儿童造成很多内心的冲突和适应社会的困难,并不代表了他依恋的对象不是母亲。

4.这一时期,母亲对于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

这个时期的陪伴过程中,是决定禁止对孩子有打骂或者用侮辱性的语言凶吼孩子。这个时期儿童最重要的心理社会危机就是信任对不信任,所以这个时期如果让小孩觉得母亲对他是厌恶的、是不满意的,那么这个小孩将来就会总是怀疑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总是从别人的眼神中捕捉到嫌弃、厌恶和不满意。那么安全型的依恋的小孩长大后,对外部环境都会感觉很安全,都会觉得感受到爱的能力,会比另外两种类型的小孩要强很多。

5.这个时期他形成的依恋关系会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跟与母亲的互动有一定的关系: 

1)第一类幼儿,会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就会让他与别人互动的过程中,觉得很舒适,没有压力。那么怎么样的妈妈会让孩子有安全依恋的,就是我刚才讲的,两岁以内的,没有跟小孩长时间的分开过,那么什么叫长时间,比如说,两天以上这个就叫长时间;那么两天以内,基本上孩子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个就是,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你的言语、神态、声调还有对孩子的肢体动作,这些都会让他感觉很舒适,这样就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如何建立安全依恋呢?建立安全依恋的陪伴方式就是当宝宝啼哭或者微笑或者发出其他信号的时候,那么妈妈要做出高兴的表情回应他。

2)第二类幼儿,就是会形成焦虑型依恋;这种焦虑型依恋还有一个名称叫矛盾型依恋。这类型的依恋形成的原因是:可能孩子和你分离两天以上,他感到痛苦难受、不舒适,那么这一类的孩子的父母多半和孩子的互动中不是特别稳定。举个简单的例子,像我们深圳的好多小朋友因为照顾的问题,可能上半年爷爷奶奶带,下半年外公外婆带,也可能爸爸妈妈带一段时间,老人或者保姆再带一段时间,这样频繁的更换人员,孩子很难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找到安全感和稳定感。这样孩子在建立依恋过程中会左右为难,例如有一个女宝宝,她长大后会接触异性,那么她总是在选择异性的过程中左右徘徊,好像这个人又很好,但好像这个人又不是我想要的,可能连她自己都不明白自己要什么,这个就是在孩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没有给孩子稳定感。

3)第三类幼儿,是回避型依恋;这一类儿童主要形成的原因就可能是爱的缺失比较明显,比如常年把孩子放在老家,或是专门有人来照看,但这个人从不和孩子互动。比如说,我们深圳的孩子很多是深圳的留守儿童,他们虽然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但是爸爸妈妈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有的爸爸妈妈一周连和孩子聊半个小时的时间都没有,这样就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别人厌恶的,是没有人喜欢的。这样的孩子在接受其他人或者跟其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很讨人厌,或者没有办法和别人有很好的互动,这就是在跟母亲在建立依恋的过程中,得到的关注不是很足够,甚至基本没有得到关注。

4)所以,希望以上三种类型孩子还在零到两岁的妈妈今后要着重注意这些,要尽量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那么孩子也舒适,妈妈也舒适。

(1.5岁/2岁-3岁)幼儿期

1.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一般两岁的宝宝就开始有了同情心,与此同时,还有了羞耻感和怀疑。所以,如果这个时期爸爸妈妈对孩子有指责有挑剔的话,孩子会很敏感的捕捉到。这一时期的孩子自尊感非常强,所以需要对他有点耐心。关于刚才有妈妈提到体罚这个问题,我们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是不太合适的,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挨打,我们会开心吗?所以,无论是哪种情况,体罚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

2.从孩子的角度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但从大人的角度确认为是错的,比如他不知道玻璃杯掉到地上会摔碎,那么他就会尝试把杯子丢到地上看看会不会碎。面对这类的问题,你可以试着耐心引导他:你这样玻璃杯会“痛”的,我们要轻轻的放,你把小手伸出来,拿着杯子轻轻放,这样呢,玻璃杯就不痛了。所以,这一个时期家长陪伴幼儿时耐心非常重要。

3.在这个时期孩子陪伴的过程中,由于他年纪大了一些,所以开始不受大人的约束,有时你引导他轻放杯子,他可能听不懂,他还是会强行尝试着将玻璃杯摔到地上、墙上或家里的其他地方。这样的话,有两种解决的方式,一种是你可以让他去体验一下,让他感受到玻璃杯摔碎的结果,还有一种是引导他:这样摔,玻璃杯会痛的,你的手手碰一下是不是会痛呀,玻璃杯也会痛哟。我们比较提倡第二种方式,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处于泛灵论阶段(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只要孩子认为这个物体是有生命的,会和他一样有相同的感觉,会疼痛,那么慢慢的,他就不会去破坏东西了。

(3-6岁)儿童期

1.这个时期是孩子的情感敏感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他的内疚感会比较强一点。因为他开始有一点的道德意识,但是这种道德意识是被父母内化的(即父母长期说这件事不好),那么孩子就会主观认为这个是不好的,所以当他做了父母不开心或是不满意、不接受的事情时,他就会有内疚感,所以这个时期家庭成员的陪伴就非常重要了。

2.与前两个时期主要由母亲陪伴相比,这个时期父亲会参与进来,在孩子情绪敏感期中,父亲要给孩子足够的爱。这个时期男孩和女孩都需要父亲的陪伴:男孩会在这个时期感受到家庭中父亲是如何做男性的,并让他有了性别意识;那么女孩也开始知道家里有男性,并开始学习母亲与父亲的互动来取悦父亲,建立将来跟男性交往的一种方式。

3.所以这个时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陪伴的过程中行为非常重要,而非言语上的陪伴。

4.这一时期孩子的好奇心也非常多,那么父母的态度就要尽量温和,最重要的是明确你的态度,因为4岁左右是孩子建立规则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不断挑战不断尝试,那么家长就要规定孩子探索行为的界限,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只要不逾越这个界限怎么样都是可以的,告诉他越界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是我可以接受的,另外,在孩子这一时期,家长要多理解孩子,而且要多从理性角度考虑孩子为什么这样做,要对孩子有耐心。

什么是亲子关系

1.父母和子女就是一种亲子关系。我们在上期的微课中已经简单探讨了什么是亲子关系,在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孩子到底属于谁?他是属于爸爸妈妈?还是属于爷爷奶奶?还是属于照顾者或是属于他/她自己?

2.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会认为孩子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有权利决定这个个体该怎么发展,而不是说,受其他人的框架或者约束去成长。但是,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比如未成年的时候,他需要有一些引导和约束。这个是合理的,但并不是像有点家长讲的,如果他不听我的,他没有准时九点睡,或者他拖到12点睡,我就怎么惩罚他,或者他整天拿着平板电脑玩,我就怎么收拾他,他哭闹不止的时候我就很烦躁,那么我们反过来想,这个平板怎么到了他手上去了呢?

如何陪伴孩子成长

1.回应。要让孩子感受到他的任何一个反应都是被关注的,这个也是我们儿童中心的一个理念,让孩子感觉到爱和被尊重,他是值得被爱的。

2.不干涉孩子努力去探索的行为。做妈妈的人都知道,孩子在两岁以前,探索欲望非常强,所以我们要在小朋友探索的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在小朋友大范围的去探索。这种陪伴方式,第一,能够良好的激发孩子的潜能;第二,能够建立孩子良好的安全感;第三,适度的刺激,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什么是适度刺激?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到了六个月的时候,可能一些妈妈因为要参加工作,就没有办法继续带他了,如果你的产假只有六个月,那么你在第五个月的时候就需要和孩子进行一些互动:比如,拿个小手绢躲猫猫;或者在门背后叫孩子等等,让孩子尝试一下跟妈妈分离,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依然感受到了妈妈的存在。最忌讳的就是,妈妈把孩子放到那里,突然神秘的消失,这种陪伴方式会对孩子造成终身不可逆的伤害,因为孩子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全,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周围亲密的人或者给他安全感的人会突然消失。】

3.给与孩子需要的爱:

1)整个0--6岁孩子的陪伴都需要给予孩子爱和关心,但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

2)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平等但有规则的环境。我们不主张体罚孩子,平等有规则是要我们慢慢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自由,但不是放纵;

3)爱孩子,需要我们“如其所示”,而非“如己所想”。

4.注意以下三点:

1)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就体现了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什么是良好的成长环境呢?例如孩子之间交流比较开心,能够互帮互助,而且没有危险,这样的环境可以多带孩子去参与,同时,要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成人的聚会或者有一种保姆或老人带孩子的,但他们不和孩子互动,也不让孩子参与其他孩子的互动,而是把孩子放在一旁或是晒太阳或是自己玩,而他们则跟旁人在聊天,这样是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的,这种陪伴方式长大的孩子,一是会出现社交困惑,二是语言发展出现障碍,三是永远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因为他没有儿童的活动。 

2)与外界互动

增加孩子与周围人互动的机会,处于幼儿期的孩子需要解除不同的人,所以在父母与周围人的互动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比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他认识不同的商品,带孩子去新环境,结识新的小伙伴等等,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学会适应新环境。

3)沟通交流

幼儿期的孩子自尊心和羞耻感非常强,所以需要家长和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交流。有的妈妈会说,这么小的小孩会听得懂什么,实际不然,比如是我的孩子,她会把家里买回来的牛奶全部打开,从大人的角度想,这是一种浪费,所以需要教育孩子,资源是有限的,可能他不一定会理解,但是你向他解释说这要做妈妈会不开心,要不要打下小手看看,当你只是抓住他的手,还没有打他的时候,他已经哭了,其实他哭不是对你说要打他的哭,因为他知道你不会伤害他,但他会觉得很羞耻,因而觉得这件事做的不对。所以,当你尝试过了就会发现,孩子其实都听得懂。家长要认为孩子和你是平等的,要慢慢接受将来他是会长大的,多和成年人交朋友,和孩子平等对话,让孩子感觉是父母也是哥哥姐姐。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叫baby sister的原因,要给孩子一个平等民主的交流空间。

4)以上是0-6儿童的陪伴方式和教育方式,有的家长会买一些书籍或是搜集一些育儿资料,看书上写的东西,但这些案例都不是你自己的孩子,要多和自己的孩子互动,只有你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成长

1.反思自己家庭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模式,是否有缺陷,自己是否把这个缺陷带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2.同时还需要分析父母的教育观点是否一致,不一致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通常会鼓励各位妈妈,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定期参与我们的沙龙,学习我们的课程,详细学习家庭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模式,或者缺陷模式。探索自己在人生旅程中,种种挫折和伤痛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个挫折伤痛会不会同样带给自己的孩子?

3.学习与孩子良好的沟通方法。用愉快的语调和孩子打招呼,保持你的微笑。

4.学会察言观色,了解孩子是否愿意和你交流,是否对这件事物有兴趣。其实,孩子在与家长交流时也是会察言观色的。

5.问孩子是否能和父母聊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后会特别焦虑,什么都想知道,但孩子不一定想和你说,所以,尊重孩子也同样重要。

6.和孩子做朋友、做姐妹或者做兄弟。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进入你的内心世界,你也更容易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焦虑感会逐渐下降,但父母的焦虑感则来自于害怕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不受控制,偏离原来的轨道,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不能“如己所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