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视爱意背后的苦楚丨《原生母爱》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7-19 发布于上海
作者:奕君

在《瞬息全宇宙》中,杨紫琼扮演的伊芙琳是一位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表现出极强掌控欲的母亲。她对自己生活充满不满,并体现在了日常和女儿乔伊的互动模式之中。

不被理解、不被聆听、被不断否定......乔伊在充满压力和挫折的环境下成长,并最后成为了整个多元宇宙的危机。

在无厘头的画面背后,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其实是更深一层的思考——当我们在歌颂母爱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母爱也可能带给子女难以想象的创伤

如果创伤已经发生,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母爱带来的伤害?

无法割舍的母爱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家庭这个背景因素是我们永远避不开的话题。

家庭治疗流派的观点认为:家庭不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关系网络。治疗时强调家庭系统内部的互动,而非将家庭作为整体进行简化。

而在整个家庭结构里,母亲对于下一代的塑造作用尤其明显:

  • 母亲是所有关系的关键所在,是人的一切最基本的心理资源之源头

Mary 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实验的结果指出,童年时期我们会建立三种不同的依恋关系[1],分别为安全型依恋(Secure)、不安全依恋-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和不安全依恋-反抗型(Insecure-ambivalent)。

其中,具有安全性依恋的个体情绪稳定,对他人信任程度较高,对自己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常常有足够的信心。

这样的人往往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联系,无论是在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更可能得到他人的支持。

哈洛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曾经验证,依恋在诞生之初和食物的供给关联不大,其关键影响因素实际上是来自于触觉信息[2]。

当母亲积极地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回应,积极地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或其他方式和子女进行互动时,童年早期的安全型依恋就会逐渐建立。

  • 母亲是发展的重要指引者,是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的重要助力

母亲对于儿童的影响从怀孕期间就开始了。孕期母亲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婴儿六个月大时对环境的反应和调节能力。

一些生理学证据认为孕期的压力直接影响到了子女的神经和免疫系统发育,且就算婴儿出生后成长环境压力显著降低,这种影响可能也会持续较长的时间。[3]

等到子女稍大一些,亲子互动就成为了儿童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项对比美国20个城市不同住房情况(有固定住房或流浪汉)下低收入家庭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发现,是否居无定所甚至对儿童的发展本身没有直接的影响。取而代之的关键因素则是儿童与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积极的互动关系,如有意识的语言沟通、陪伴玩耍等行为。[4]

简单来说,无论是个体的认知发展还是社会能力发展,母亲塑造着子女成长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长大成人。

需要分化的母爱

母爱不光影响着我们的成长,无法被分割的母爱在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母亲自己,让她不断地发问:“子女究竟是我的附属物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一过程也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心理咨询师莫瑞.鲍恩(Murray Bowen)将“分化“认定为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分化就是孩子通过与父母,或身边有较大影响力的人进行交流,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并且从家庭系统分离出来的过程。

换句话说,分化就是一个人成长后认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的过程。

我们在生活和影视剧作品中常常会见到这样的话:

  • “妈妈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不能给妈妈争口气吗?”

  • “我这不都是为了你吗!我每天辛辛苦苦累成这样,你为什么就不能体谅妈妈?”

  • “妈妈之前就因为没钱没当上舞蹈演员,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你以后一定能替妈妈走上大舞台成为知名的舞蹈家!”

  • ......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小时候父母的话无异于“圣旨”,而有些父母将自己的梦想认定为子女的梦想,让子女必须感受自己的情感体验,或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子女的成功之上。当孩子并不能满足家长的期待时,“自责”的种子就会深深的埋藏在孩子的心里,甚至到了成年之后都难以摆脱。

重新审视的母爱

不曾分化的母爱就像是一把枷锁,牢牢地将子女和母亲拴在一起。如果想摆脱母爱的束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

  •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重新审视母爱的第一步首先要关注到自己的感受。

正如前文提到的,分化的基础就是随着成长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个人加强对于自己的理解,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

心理学认为,自我概念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自我的感知,即我们对自己的认识。面对母爱的未分化,我们不妨多去问自己一些问题:

  • 这件事是我想要做的吗?

  • 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 我想成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 ......

通过对自己不断的探索和提问,逐渐明确自己和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更多在意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母亲未知的感受。

在把自己从母亲的情感体验中抽离出来后,我们就能更加平等的看待母子关系,停止夸大父母的地位。

学会遵从自己的感受,对母亲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情绪体验说不,我们才能剥开迷雾看到母爱对自己的真正意义。要记住,维持或终止某种关系模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

  • 理解母亲的困境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式父母“大家长”的形象扎根于许多人的思想之中。母爱未分化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教育观念下母亲将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成功养育下一代画上了等号。

前段时间52岁开始骑行环游世界的李冬菊阿姨被各大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在人生的前50年里,她受限于传统价值观下“母亲”的意义,将相夫教子视为自己人生的全部,直到52岁才选择追逐自己的梦想踏上了环球骑行的旅途。

剥去母亲这个身份,她们其实更应该忠于自己,寻找自己的人生独特的意义。

母爱未分化的另一个罪魁祸首则是母亲成长的家庭环境。许多母亲不能理解儿女的独特性,正是因为他们太希望自己曾经的愿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得以实现——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有机会了。

正如当代人所面临的母爱困境一般,每一位母亲曾经也是家庭中的女儿。她们也曾面对母亲的不理解、不认同,随着自己的成长为了不再受伤而强迫自己接受了来自上一代的观点和认识。由此一来,母爱所带来的痛苦随着一位又一位母亲的成长,逐渐向下一代传递。

理解母爱未分化背后的成因,选择与母亲一同面对未分化带来的恶果而非与之对立,我们才能并肩而战一起击破母爱的苦痛。

结语

我们往往歌颂母爱对人的滋养,却忽略了母爱背后暗藏的苦楚。

重新审视没有分化的母爱,不光是让母亲放开束缚子女的枷锁,更是给予母亲一个机会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愿我们自己和母亲都能告别原生母爱带来的伤害,拥抱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