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加拿大医院的医生同行们

 生活经验图馆 2018-09-26
    在中国医疗教育制度下接受培养将近20年的我,来到异国他乡,有幸通过了加拿大安大略省CPSOClinical Fellowship资格认证,走进加拿大医院的诊室和手术台,经历了一段异国从医经历,虽时间不算很长,在与加国同事的朝夕相处中,全方位感受到了文化、教育、医疗体质的不同,感慨良多。

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医院同行各色人种俱全。当然白种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大多是欧洲移民或者移民后裔,英法德权且不提,来自爱尔兰、东欧、地中海国家的移民或者后裔人数近年来增加迅速,放眼望去,就有小联合国的胜景,诸如深浅不一的黑色皮肤外加白、棕、黄的肤色、红黄白黑面颊;发色金、黑、灰、白、棕、眼睛蓝、棕、绿,实在充满了异域风情;服装大多差别不是很大,比较突出的是来自伊斯兰国家的女医生,基于宗教和民族传统,都包绕着头巾,就差带上面巾了,无论是门诊还是在手术室里,都是如此,这种对个人宗教信仰的宽容和尊重,又一次证明包容是加拿大繁荣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英语,有印巴口音浓重的英语、有东欧大舌头的英语,也有我这样Chinglish的英语,夹杂在流利的Local英语之中,各类腔调和谐相处……

 [转载]我眼中加拿大医院的医生同行们


Doctor与主任教授

在加拿大的医院里,医生在医院里的身份就是单纯的医生,最高级别为Chief,相当于国内的主诊医生。病人们面对的医生,无论是知名的大教授亦或是个刚来的实习生,都一致称呼他们为Doctor,同事之间也是以Doctor相互称呼。

关于称呼这方面,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就丰富许多,教学医学里此起彼伏的某主任、某教授的称呼,会让人觉得职称、官位的重要性远甚于职业本身,因此加拿大医院里的称呼给人以更纯粹、更专业的感觉。

加拿大医生之间相处远不如国内这样等级森严,尊重长辈,一次门诊,一个刚轮转来的实习女医师,坐在在门诊室外唯一的一张椅子上,和我的老板,医院大外科的Chairman、知名教授,探讨医学问题。身为实习医生的小女生翘着脚坐在椅子上,而鼎鼎大名的老板站在那里,二人相谈甚欢,丝毫没有觉得学生不让座、姿势不文雅有何不妥,倒反而让我这个习惯了“礼仪”的外国医生看得非常困惑,不知道是他们真“朴实”还是我们太“虚伪”。

 

任劳任怨、起早贪黑的Housestaff

根据加拿大医生的培训计划,从开始做实习医师,到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大约需要7年的时间,而学员们面对严格的要求、高淘汰率的考核和择业压力,每个人都几乎是24小时全天候,兢兢业业地为广大民众服务:清晨查房、日间门诊、跟班手术、见急症室的新病人、处理病房病人,各种临床问题……。他们的传呼机几乎每半小时会响一次,护士找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往往都是开一些止痛药或安眠药什么的。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以外,夜晚及周末多数由housestaff(也就是住院医生和实习医生)包班。

医院里一般早上6点就能看见housestaff忙碌的身影。第一次,我7点到医院,自以为很早,结果发现housestaff们早已经开始查房。

多少人羡慕成名医生的高薪,但能熬过漫长的住院医生培训、通过旷日持久的专科医生严苛的资格考核、申请到著名医院的工作职位、有足够精力体力应付忙碌的日程,方可有机会取得令人羡慕的不菲收入。医学院录取的低入学率、专科医生考核的高淘汰率,让多少人望文生畏;即便有幸一路过关斩将,在取得职业资格之前,每个人都是战战兢兢地勤奋工作学习,熬过痛苦的十年方能有享受生活的可能。“梅花香自苦寒来”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何况加拿大苦寒之地。 

医院里的house staff们在临床工作中非常出色,好学、吃苦、积极是他们普遍具有的优秀品质,这些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国内的临床看到了,在国内除了少数学生,大多数的实习医师们都在为考研和联系工作而忙碌着。临床上,几乎难以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因为决定他们将来命运的不是临床上的教授和老师,而是考研的分数和SCI的分值。而这里,临床教授的评价、推荐信,左右着他们的未来,故此,他们勤奋工作也是为了自己美好的职业前程。

医疗体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制度下,同样的努力却投入了不同的方向。孰优孰劣,相信明眼人心知肚明。

 [转载]我眼中加拿大医院的医生同行们

    
    每周2次的住院医师讲座,由住院医师根据特定的专题查阅文献、备课,以他的视野,把知识介绍给其他住院医师,然后由教授从他对此问题的认知,进行讲授、讨论。

 
[转载]我眼中加拿大医院的医生同行们

     
    每周1次的全科病历查房,由住院医师汇报病史,还有影像学科的医生介绍影响资料,主持讨论的教授会根据疾病发展的脉络,不断的向住院医生、甚至同科的教授提问,从中能够学习到很多医学知识,和诊治思维。时间是每周四的早上7点。历时1个小时。科室的行政人员,还会为参加人员准备continental breakfast。


尽心尽力的医生导师

加拿大医院的医生,从住院医师教授实习医师、从教授授业于住院医师,都相当敬业、耐心和无私。导师会主动为学生创造很多机会。Whipple’s手术时,教授会主动站在在助手的位置上,悉心教授,而把主刀的机会让给PGY-5的住院医师。有了这样的教学,大学医院里的手术,往往比中国耗时更长,但住院医生成长也是飞速的,同时保证了加拿大整体医疗人才队伍的品质。

能够让教授倾囊相授,无私教学,与加拿大的医学教学管理考核体系息息相关。

在加拿大的医学院和大学医院里,教学职称体系与医生专业职位体系是完全分离的两个考评机制。加拿大17所大学的附属医院承担了全加拿大医学生、住院医生培训的繁重教学工作,大学医学院会根据每位医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业绩聘其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兼职教授等职称。

日常对实习医生的培养、给医学院医学生授课、考核住院医生等各类教学工作,以及众多学生对其的评价反馈,都一一记录在案,作为日后晋升的硬指标。相比之下,国内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重科研,轻教学,轻临床“的状况,在加国可谓是天方夜谭。加拿大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学考核体制,也保证了教师的队伍,也保证了授课的质量,一支高质量的医学队伍,在这种体制下无声无息的形成着。看来体制建设,真是重中之重。

 

“单身主义至上”的house staff

碰到一个有意思的桥段,一个来自中东的PGY-5外科住院医师,按照年龄,早可以谈婚论嫁,和他聊天的过程中,得知他居然连女朋友都没有,原因很简单——太忙了、没有时间谈恋爱。所以,爱情是获取医生职位之前的奢侈品。

当然时间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不断的地域变化,学习的医学院在一个城市,实习可能在多个城市,住院医师又会换地方,专科培训又要换地方,至于最终执业地点,那只有天知道了。这也是加拿大医生大多数从医经历的无奈选择,也是单身医生不敢草率建立感情的重要原因。

忙碌的工作、不确定的地点、巨大的求学求职压力,让大部分医学生无法承担爱情和婚姻,单身主义至上只好成为无奈的选择。貌似光鲜的职业背后,也有这样不为外人道尔的苦恼。

Dr. Vicent Lam写过一本书“Bloodletting and Miraculous Cures 里面描述了一名华裔女大学生为了完成父母的意愿读医学院,逼迫自己在大学本科期间不谈恋爱,最后考进了离家较远的医大又要坚决放弃大学的爱人。这本书把医学生的爱情生活描写得十分生动,加上题材与作者皆是华裔,读之觉得分外贴切。

 

不懂中文的华裔

每每看到与我一样的东方面孔,我都会感到很亲切,特别是知道是华裔,更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刚来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地方是个北美小镇,工作环境中国人又不多,开始的时候,常误认韩国人、日本人。果然有一次,真的遇到了与我拥有同样肤色和面孔的加拿大出生的“中国”医生同行们,由于前几次的尴尬,我已不敢再用中文直接打招呼,只能弱弱的用英语问,are u Chinese? Yup,欣慰啊,立马换上熟悉的中文,可是人家开始一脸的歉意,I cant speak mandarin.这些都是加拿大出生的中国人,他们大多数不会讲中文,有些会一点点,有些会的是cantonese

 

不穿工作服的医生与特别设计的白大褂

在中国,医生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意思是白大褂是医生通用的工作服,白大褂一直是医务工作者的象征。国内医生在工作中,无时无刻都身穿白大褂,或是门诊,或是行走在医院的工作场所,一方面是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从业的工作服,用来隔离医学上潜在的风险。

而到了这里才发现,加拿大的医生在门诊或者在医院的其他场合,接触患者,居然都不穿白大褂,尤其是来轮转的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们,都是身着自己的日常便装出入病房、门诊,唯一标识他们是医生的,就是挂在胸前或别再腰间的工作卡片。

经过几日的观察,才发现,并不是加拿大医生没有白大褂,相反,他们的白大褂设计的更加实用美观,白大褂右侧胸前往往绣着医生的名字以及LSHCLogo,下方两侧有大口袋,而口袋后侧设计了一条缝隙,我开始以为是衣服破了,后来发现每一件白大褂都是如此,原来这种设计是为了便于医生将手插入白大褂内的裤兜口袋。每当遇到有感染菌的危险时,治疗会有特别的标示,医生会脱下白大褂,换穿一次性反穿衣,接触患者后,脱下来的反穿衣放在特定收纳箱里,以便进行专门处置。

 [转载]我眼中加拿大医院的医生同行们

    不穿白大褂的门诊护士


眼花缭乱的英文缩写

刚开始工作时,从病区指示牌、医生名片后面称谓到病例中疾病名称,各类英文字母缩写是五花八门,令我大脑经常短路、一片茫然。LHSC,我所在的医疗机构,曾今为医疗文书上的英文缩写,做出了严格规定,明令禁止在诊断、操作方式等关键字段的英文缩写,来减少不必要的理解误差,造成医疗差错,但是我的加拿大同事们,从实习医生、住院医师、Fellow们,依旧故我,在用他们固有的习惯书写着简洁的abbr.abbreviat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