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以为的付出,其实是在索取

 周惕吾 2018-09-26

你以为的付出,其实是在索取


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会在亲密关系当中替对方着想很多:TA在工作上会不会有什么烦心事,我能不能帮TA分担一些焦虑;TA生活上会不会缺一些东西,我能不能帮TA买点;TA平时老是想不起来买水果吃,或许我应该买一点给TA送去;一逛街会不由自主地先看适合TA的东西,最后哪怕没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也会毫不犹豫地先买给TA,TA要是喜欢该有多好……

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TA却好像从来没有感动过?

01:习惯付出是一种什么心理

习惯付出的人,是一种“缺乏自我”的心理状态:

一个“缺乏自我”的人,特征就是心灵由他人支配,对他人的大事小事都在意得不得了,心灵因此总是无法安定下来,如一片被拨乱的潭水,波纹不断。一个缺乏自我的人,其心灵不懂得何谓休息。

对于严重“缺乏自我”的人平时的样子,就是需要不断通过与他人比较,借此掌握、摸索自己,也就是这样,他们老是留意别人的一举一动(包括TA最亲密的人)。

例如在亲密关系中,总想着:“我要能为TA做点什么就好了”“TA今天不太高兴,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该不该问TA”。而对于日常的人际交往,则会想:“TA居然是如此评断我这个人,真不甘心”“看那家伙小人得志的样子,我就不爽”“如果让TA赚到,我就没劲了”。诸如此类,因为与别人的关系而不断拨乱自己的心弦。

换句话说,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即便他们拥有多么了不起的社会地位,也总是激励自己要铆足全力,绷紧神经,害怕被人瞧不起,不重视,忽略,面对不好的评价。

他们总以“应该扮演的自己”为先,一不小心就被迫担下了真实自己所能负荷的任务,想当然会遭到挫折,最终下场就是被不安全感困扰着。很多这样的人,小时候都是个百依百顺的“乖孩子”。

精神分析医师温伯格曾说:每个人在幼年时期都希望获得周遭人们的好感,那么要如何才能取得他人好感呢?孩子会想办法摸索、学习。而个性顺从的孩子所学到的“取得爱的方法”,就是听话懂事、礼仪得当、不惹麻烦、完成父母老师的嘱托、不主张自我、安静不吵闹。

孩子认为,如果得不到爱,自己的存在将会丝毫没有意义。所以,为了得到爱,他们选择了百依百顺、不断付出这条路。顺从乖巧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遭到无视与否定。

“乖孩子”在孩提时期总是被周遭的人们要求、强迫扮演虚假的自己,因此长大成人后,遇到挫折,还是会为了获得认同而接受一切,并且牢牢抓住这个“假象自我”活下去。但这个策略却出了纰漏——越是依赖扮演“假的自己”,那内心深处“真的自己”就会越蔑视自身

希尔逖说过,幼年时期的快乐回忆,美丽余晖能映照一生且不会消失;然而,痛苦的不快感也会牵绊一辈子。所以,孩提时代的快乐是人生的财产,可这时期的忧伤却会成为人生的负债。

心灵生病的人,有不少人在孩提时都是所谓的“乖孩子”。“乖孩子”所以为的一切付出,其实都是他们索取爱与认可的表现。

你以为的付出,其实是在索取


02:你缺少的,叫作“原生信任感”

弗洛伊德说过:“所谓人类的成长就是自我满足,就是面对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时,是否能心平气和。”这不仅是人类的成长,还可说是自我的确立。当自我完整了,就不会因为他人的一举一动,动摇不安。

关于这点,马斯洛也有过类似看法:当安全、归属、爱情、尊敬等渴求,只能从当事者以外的人身上获得,那么这个人就只能依赖旁人。例如,向人撒娇的渴望等就能归于这部分。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原生信任感”。然而,有某群人并没有“原生信任感”,也就是说,他们身负着“原生不信任感”。这些人在幼儿时期原本应该与母亲建立起具有信赖的关系,却没能成功。当母亲没能给予孩子心理成长所需的“绝对的必要保护”时,孩子就会对生命、对围绕自己周遭的世界抱持着根本的不信任感。

这种人不管如何都无法打从心底相信他人的好意,也无法相信爱情,缺乏安全感,有着各种心理缺陷。

例如,小孩在学校被迫背黑锅,扛下自己没犯的过错。孩子认为,自己光明磊落,不怕被人追究而心安理得,同时也期待母亲会站在自己这边,替自己说话。然而,母亲却背叛了自己。

孩子希望母亲会支持自己,所以在自己所畏惧的父亲面前发表意见,说出自认为的真理。这些举动都是因为,孩子觉得母亲会跟自己站在同一阵线,但没想到母亲竟然却转过身来责备、批判孩子。

遭到母亲反咬一口、重复遭到背叛的孩子会作何感想?如果孩子已经是青少年,伤害还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不过,同样的举动对幼儿来说,是严重到仿佛天崩地裂的程度。幼儿无力对抗周遭的攻击,当一切与自己敌对时,世界就是个充斥着恐怖的场所。这样缺乏“原生信任感”的孩子长大以后,即使受了委屈,也经常会选择默默忍受。

要是无法宣泄内心的不快,所失去的便会更多。首先,这个人将不再觉得自己有力量,自我忍耐也消耗心理上的能量。于是他只能永远依附着他人而活、仰赖他人照顾,最终心理无法成长。

幼年期缺乏爱的灌溉,这样的经历对于日后人生将会带来深远影响。与人交流时无法持反对意见,不会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就是其中一项后遗症。就算被对方羞辱,也无法流露出愤怒。他们与人往来时的忍让,就是不想丧失自己所得到的些许满足,所以极力避开拒绝对方时所产生的罪恶感,还有逃避进退两难的尴尬。

你以为的付出,其实是在索取


03:早年缺乏的爱和安全感,成年后该如何补足

有的时候,我们渴望在意的人给我们更多关注和接纳,这就好像我们像一个乞丐要百元大钞,而他们给我们的却是一小块面包。

并不是他有钱舍不得给,而是面包已经是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东西了。

理解这一点,内心的抱怨会少很多。

然后,尝试将自己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真诚、完整的人。不再依靠他人的评判来过自己的生活。

要做到心理独立,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自己从消极的自我暗示中走出来。那些“我做得不够好”“我没办法信任自己”的观点在你的潜意识里,就好像过去父母一直在你耳边的唠叨。

试着将那些声音变成肯定的自我暗示——“我已经和之前比有了很大进步”“我可以为自己人生负责”,这样,你才有希望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

同样地,在面对控制欲强的人或者对方的情感忽视的时候,你要尝试成为一个观察者,不要急于做出反应。

就如之前举的例子,要学会对情景和情绪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再观察一遍,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对方的反应背后的含义,你会更加有能力做出合适的反应。到那时,别人的行为、态度对你的影响力会进一步减弱,你会更加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你以为的付出,其实是在索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