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岁小儿语言发展的进程(Ⅱ)

 禾贝父母学堂 2018-09-26

        本文介绍一下语言准备期中语言产生的准备:

        从语言发生的机制来看,婴儿(infant)和“贝贝”(baby)这两个词在概念上均与语言的发生有关。婴儿一词是从拉丁文“in fans”派生出来的,表面意思是“不会说话的人”(nonspeaker)。“贝贝”一词则是来自英语“babble”,即“婴儿的咿呀学语声”。确切地说,宝宝脱离婴儿时期,是从获得与周围成人进行语言交流能力的时候开始的。婴儿通过哭与成人交往,而新生儿的哭声尚未分化,各种原因引起的哭声都是相同的音调,往往使父母无法区分,感到困惑。

        A.反射性发音(0-2个月)

  宝宝满月了,与外部环境接触扩大,人际交往逐步增加,促进了听—说系统的发育。满月后的宝宝听见新鲜的声音会有各种生理变化,如心率减慢,呼吸频率改变;正在哺乳的婴儿听到声响时,吮吸着乳头的小嘴会中止吸吮;睡眠中的婴儿听到响亮的嘀嗒声会张开眼睛;1—3个月的孩子已能辨别各种音素,如“吧”与“啪”是比较接近的音素,宝宝都能辨别其细微的差异。

    大约从出生后第5周宝宝出现非哭的声音,婴儿在玩弄自己的发音器官时偶尔发现一些声音,类似元音的a、o、u、e等,然后发出p、m、b、h、k等辅音,这些元音与辅音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宝宝张开小口,气流从口腔中出来时就能发出的,嘴张开的大小、形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音,这些音无需舌的动作参与,此时乳牙尚未萌出,因此也没有齿音。刚满月的婴儿会有面部表情的微笑,而2—3个月宝宝被逗引起,已会发出“咯咯咯”的笑声,似乎为亲子间表情的交流配上了音乐,优化了亲子关系。

     B.偶偶作声(2-4个月)

   2个月的婴儿哭声开始分化,用哭声来表达其饥饿、不适、疼痛,哭声的长短、高低、大小是完全不同的,与宝宝亲密接触的妈妈能区别这种哭声表示宝宝饿了,而另一种哭声表示宝宝冷了,心理学家认为此时宝宝的哭声具有语言的意义,并通过哭声与成人间进行生物性与社会性的交流。

      C.玩弄语音(4-7个月)

  5个月时婴儿以发音作为一种游戏,将已会发的元音与辅音结合,如ba、pa、ma,然而上述发音还是无意义的发音,因为ba-ba,ma-ma是比较容易的发音,往往爸爸、妈妈会认为宝宝已会叫“爸爸”、“妈妈”了,惊喜不已。当然,当父母亲把这种喜悦传递给孩子,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宝宝来讲是语言发育的一种良性刺激,将调动其呀呀学语的积极性,激励宝宝多发音,多学习。

     D. 呀呀学语(8-12个月)

        8个月的婴儿进入了呀呀语发育的关键阶段,宝宝每天会有很多“话语”与我们交流,到9个月时呀呀语发育达到高峰。通过呀呀学语,小舌头,小嘴唇越来越灵活,婴儿学会了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活动的本领,为舌音、唇音的产生打下基础。8—12个月婴儿的语言产生准备与语言理解准备是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为真正的,有意义的语言发展创造了条件。




----------  分享健康人人健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