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税收风险应对程序设计(二)

 plmok999 2018-09-26

 ——应对准备

 

——应对准备

应对准备是开展风险应对的基础,决定风险应对工作开展的方向和内在质量。应对人员接收风险应对任务后,依法向纳税人履行告知程序,开展单户分析前的数据准备,并围绕纳税人基本情况、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风险识别结果指向等三方面内容进行单户分析,找出其可能存在的涉税风险疑点;将单户分析结果和纳税人自查报告内容进行比对、判断涉税风险是否已全部排除,如全部排除的,经集体审议同意后,任务结束;未全部排除的,编制应对实施预案,连同其他资料一起提交预案集体评审;评审通过后,完成知识、手续等准备工作。在应对准备过程中需要税收政策、行业顾问、数据支持、保障支持等帮助的,可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

——检查告知

接收应对任务后,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向风险应对纳税人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检通一)或《税务事项通知书》(检查告知),告知检查事项,明确双方在检查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接收任务后,能够确定后续应对检查环节人员的,制作《税务检查通知书》(检通一)并送达纳税人;不能确定应对检查人员的,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检查告知)并送达纳税人。对直接送达存在困难的,在书面说明原因或收集整理相关证据后,可依法选择其他文书送达方式进行送达。检查告知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其纳税申报信息,税务机关将依法开展税务检查;检查过程中,纳税人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检查告知的同时,约定好税企双方在风险应对过程的联系人员和联系方式。检查告知的目的是确定税企双方检查和被检查的关系;税务机关拥有对相关范围的事项进行检查的权利;纳税人需依法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相关内容;为后续环节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对于有可能影响应对检查的特殊情形(涉及虚开发票、骗取退税等),可以不进行检查告知,直接进行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

责令纳税人报送依法应报送未报送的涉税资料;根据开展风险应对的工作需要,补充采集必要的其他涉税数据信息。

通过计算机扫描方式,判断纳税人依法应报的涉税资料是否已全部报送,如未全部报送,则制作《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和《纳税人依法应报送未报送涉税资料清单》,送达纳税人,要求其立即补充报送。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提供资料)、《提供资料清单》、《生产经营数据采集表》及《基础信息核实表》并送达纳税人,要求其报送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涉税资料。《生产经营数据采集表》中的内容主要是指与纳税人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分行业、分年度的数据信息,如:工业企业的实际职工人数、人员组成、工资、主要生产设备数量及设计生产能力、主要原辅材料领购存情况、主要产品的产销存情况、能源耗费、不动产租入租出情况等等(各地业务部门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调整)。

数据准备人员认为,应对工作需要一定的外部数据对纳税人提供的信息加以验证和核实的,按程序审批同意后,可依法要求除该纳税人以外的相关部门、单位或者个人等第三方提供必要资料。

如纳税人未及时报送资料或报送了虚假涉税资料,导致难以开展单户分析的,应当出具《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纳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报送真实、准确的涉税资料,并收集相关违法违章证据,经报告集体审议同意后,在应对处理环节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详见法律适用指引)。

数据准备完成后,整理相关资料,并将纳税人报送的《生产经营数据采集表》或第三方提供的资料等上传至系统中。

——单户分析

单户分析是指采取信息化手段、依托单户分析模板和数据应用指引,对风险应对纳税人进行全面的涉税风险分析。在单户分析时,各级税务机关可以组建专业化分析团队集中开展涉税风险分析,分析完成后将任务推送应对团队。

风险分析的工作主要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分析、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风险识别结果指向分析、综合分析等,其中,基本情况分析是指对纳税人基础信息,当前和历史税收表现等方面所开展的分析,同时提出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的方向。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是指对基本情况分析时了解到的纳税人特定身份、交易行为、所处行业、特定税收政策等方面所展开的分析。风险识别结果指向分析是指对省局发布纳税评估任务中纳税人存在的异常指标或涉税疑点,按照“分析、排除、细化”的步骤,剖析异常指标成因,细化无法排除的涉税疑点,找出隐藏在异常指标或涉税疑点背后的具体风险事项。综合分析是指对纳税人基本情况分析、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风险识别结果指向分析中的异常指标和涉税疑点进行汇总;对列示的风险点,需明确风险指向,形成《单户综合分析报告》;纳税人涉税风险全部排除的,应描述风险排除理由,形成《风险排除纳税人报告》。

纳税人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对纳税人基本情况的分析,找出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识别存在的涉税风险并详细描述风险具体状况,明确风险指向,形成《纳税人基本情况分析报告》。纳税人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基础信息分析、税收表现分析和其他分析三类。基础信息分析。对税务登记、国地税管理、涉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开展分析,了解纳税人的基本情况,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和表现异常的涉税疑点,同时提出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的方向。税收表现分析。对纳税申报、发票使用、纳税评估记录、税务稽查记录等方面开展分析,了解纳税人当前和历史的纳税遵从情况,找出表现异常的涉税疑点。其他分析。对数据准备阶段采集的生产经营数据和纳税人的非常规情报信息,进行补充分析。

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通过对纳税人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的分析,识别其中存在的涉税风险并详细描述风险具体状况,明确风险指向,形成《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报告》。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主要包括身份特征分析、交易特征分析、行业特征分析和特定税收政策分析四类。身份特征分析。就纳税人的投资结构、总分机构、是否上市等身份特征,参照同类型纳税人存在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表现异常的涉税疑点。交易特征分析。就纳税人存在的跨国跨区、进出口、电子商务等交易行为,参照同类型交易行为存在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表现异常的涉税疑点。行业特征分析。就纳税人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产品及原料、工艺流程、盈利模式等行业特点,参照同行业纳税人存在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表现异常的涉税疑点。特定税收政策分析。就纳税人所适用特定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结合同类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找出表现异常的涉税疑点。

风险识别结果指向分析。对风险识别结果进行分析,细化无法排除的涉税疑点,进一步明确风险指向,形成《风险识别结果指向分析报告》。对省局下发纳税评估任务中纳税人存在的异常指标或涉税疑点,按照“分析、排除、细化”的工作步骤,剖析异常指标成因,细化无法排除的涉税疑点,找出隐藏在异常指标或涉税疑点背后的具体风险事项。风险分析。对上级风险识别结果中纳税人的异常指标或涉税疑点,参照发布的应对指引,运用已有的内外部数据情报,结合应对所属期,分析异常指标或涉税疑点的产生原因。风险排除。对产生的异常指标或涉税疑点,经重新计算后在指标正常区间的,或者同一个涉税疑点在以前风险应对中已得到处理的,可以排除风险,并简要描述理由。对于部分涉税风险,须通过案头或实地检查方可进行排除相关涉税风险,如虚开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等。风险细化。对无法排除风险的异常指标或涉税疑点进行细化分析,找出隐藏在异常指标或涉税疑点背后可能存在的具体风险事项。

综合分析。对纳税人基本情况分析、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风险识别结果指向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指标和涉税疑点进行汇总;对综合分析后的风险点,明确风险指向,形成《单户综合分析报告》。对纳税人基本情况分析、身份及生产经营特征分析、风险识别结果指向分析过程中确认的所有异常指标和涉税疑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汇总处理:将以上三个单项分析报告中确认的涉税疑点,逐条汇总至综合分析报告中。对重复列示但属于同一风险指向的涉税疑点,应进行同类合并。涉税疑点合并时,应当确定项目(疑点)名称,明确风险指向,并详细描述项目(疑点)的异常状况。根据不同项目的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认或排除最终疑点情况。分析汇总完成后,根据涉税风险是否全部排除,对疑点未全部排除的纳税人,综合描述其涉税风险情况,形成《单户综合分析报告》;对疑点全部排除的纳税人,描述其涉税风险排除理由,形成《风险排除纳税人报告》。将形成的《单户综合分析报告》或《风险排除纳税人报告》提交至预案编制岗。

——预案编制

查看《单户综合分析报告》和纳税人自查报告内容,并将两者进行验证比较,确定纳税人涉税风险的排除情况。涉税风险全部排除的,经预案集体审议同意,任务结束;涉税风险未全部排除的,编制《应对实施预案》,经集体审议同意,将《应对实施预案》推送至相应的应对检查岗(团队),由其按照预案内容开展应对检查。

风险验证。将《单户综合分析报告》和纳税人自查报告内容进行比较,验证纳税人涉税风险的确认和排除情况。涉税风险已全部排除的,经预案集体审议同意后,任务结束;涉税风险未全部排除的,整合相关风险信息,编制《应对实施预案》。根据纳税人回函录入情况,按照下列原则进行处理:已进行回函录入的,进行风险验证。未进行回函录入且未到限期的,风险验证人员应当根据限期截止日的回函录入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已回函录入的,进行风险验证;未回函录入的,可进行预案编制。纳税人超限期报送书面自查报告,且风险应对流程已过风险验证的,相关资料作为应对检查过程中的佐证资料。风险验证过程是将纳税人自查报告和《单户综合分析报告》中的疑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制作《风险验证报告》。比较的结论包括:回函内容不涉及该疑点;纳税人解释排除;纳税人自查补税排除;经验证不能排除;回函新增疑点。

风险验证后的任务处理原则如下:《单户综合分析报告》中的疑点经比对后,可以全部排除的,推送至预案集体审议,经集体审议同意后任务结束;《单户综合分析报告》中的疑点经比对后,未全部排除的,编制《应对实施预案》后,实施检查;疑点比较结束后,制作《风险验证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纳税人自查报告描述;信息比对情况描述;涉及纳税人自查补申报的,应当描述纳税人自我修正情况。

应对实施预案。风险未全部排除的,制作《应对实施预案》并推送预案集体审议;风险已全部排除的,推送预案集体审议。涉税风险未全部排除的,拟定风险应对事项对应的检查内容、检查方式、人员安排建议等;涉税风险全部排除的,直接推送集体审议。制作《应对实施预案》,预案内容主要包括:应对检查对象;应对所属期;应对检查任务完成时限;风险应对事项目录;具体检查内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安排应对检查人员;其他说明事项。将《应对实施预案》、《单户综合分析报告》或《风险排除纳税人报告》、纳税人自查报告及《风险验证报告》等资料提交预案集体审议。

应对实施预案评审。对提交的《应对实施预案》、《风险验证报告》及其他应对准备环节相关资料进行评审;将评审通过或择优确定的《应对实施预案》、《单户综合分析报告》等资料推送至相应的应对检查人员;评审同意风险全部排除的,结束本次应对。对提交的《应对实施预案》、《风险验证报告》及相关资料等进行评审。评审应以集体会议形式开展,评审情况及结论应制作《审议报告》(应对实施预案)。预案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按照程序实施检查告知;数据准备是否充分;单户分析是否完整;应对所属期是否适当;风险验证结果是否合理;拟检查内容是否明确;拟检查方式是否可行;时间和人员安排是否合适。

——知识及手续准备

接收审议通过的《应对实施预案》,按照预案内容及相关资料,加深对风险应对纳税人生产经营基本情况以及下一阶段需要实施应对的风险事项的了解,同时做好应对检查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手续准备等工作。知识准备的过程就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成果展示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

知识准备,包括税收、法律、行业、财务会计以及其他与风险应对相关的各种知识准备。税收方面知识准备。学习纳税人适用相关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一是了解纳税人所适用政策依据(如“营改增”、税收优惠等政策)、适用范围、适用时限;二是对难以确定的税收政策,提请税收政策专业支持获得的反馈信息。法律方面知识准备。研读与纳税人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一是应对内容可能涉及的税收法律法规(包括省局组织编写的《税收风险应对法律适用指引》),确保在应对过程中能够正确把握和应用;二是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其他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内容),以便对其举证的材料具备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行业方面知识准备。了解纳税人所属行业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了解所属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及惯例(如生产、销售及核算等);了解所属行业经营规律及工艺指标(如产品的用途、经营周期、投入产出比、成品率、副产品产出率);对难以辨析的行业知识,提请行业顾问支持,获得反馈信息(如能耗、物耗与产出的配比关系等工艺指标)。财务会计知识准备。掌握纳税人所属行业会计核算要求,主要包括:常规会计核算方式(如月度扎账期、成本核算方式等);会计处理要求(如原材料领用结转、职工薪酬计提发放等,了解其内控水平);了解会计与税收处理存在差异(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的纳税调整情况)。其他方面知识准备。做好其他与风险应对相关的各种知识准备,主要包括:研读随同风险应对任务一并推送的《应对实施预案》和单户分析资料,明晰具体的风险应对事项;通过查询“四库”信息,学习相关的行业应对指引、典型案例等资料,加深对纳税人经营特点、涉税风险事项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的理解、把握和运用。

手续准备。对于申请实地检查的风险应对任务,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