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景咏物诗中的理趣。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抒发作者登上飞来峰上宝塔后的人生感受。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二、生活抒怀中的理趣。
王安石《午枕》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梦醒时分的感受,以极其清美的诗笔描摹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午梦初醒时的所见、所感、所思。首句“簟欲流”写竹席花纹清凉如水,次句绘红花枝影映上帘钩的情景。三、四句写主人公的午梦被“窥人”的小鸟所唤醒,梦境的悠远美妙,由于醒来时美妙梦境已不复存在,诗人所见唯隔水连绵起伏的山峰,于是触发了婉转的、难以言说的清愁。这首诗对新旧事物的更迭、世事的沧桑变化,富贵荣华的兴废起落有着深刻的见解,其中含蕴着深深的理趣。整首诗诗情空灵飘忽,风格柔婉,富有一种神秘莫测的美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极其细腻的内心感情和超凡入圣的艺术表现力。
辛弃疾《鹧鸪天·睡起即事》
水荇参差动绿波。一池蛇影噤群蛙。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栀病不花。名利处,战争多。门前蛮角日干戈。不知更有槐安国,梦觉南柯日未斜。
这首词通过对午睡醒来的所见景物,很自然地传递了休闲,旷达的意境,抒发了统一中原的壮志和被谄遭诬的忧愤,如“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栀病不花”,是用喻体表白自己的志向和抒发自己的不平。另一方面,归正以后所遭受的接连不断的打击和因坚持理想不断遭到的攻讦,又使他感到名利场中是非太多,小人的征名逐利,不过像蜗角触蛮为着蝇头微利,争逐不已,到头来不过是南柯一梦,虚幻而已。这就从个人遭际的感慨转向大千世界的思考,带有更广的涵盖面。
三、诗书画论中的理趣
杜甫《论诗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首诗的意思是,初唐四杰一反齐梁宫体,倡导声律风骨兼备的诗歌风格,在当时被视为诗歌异类,被人“哂未休”。但他们的功绩就像是长江大河,万古流淌,而那些攻击他们的时人,不过得逞于一时,几十年后便身名俱灭。这首诗的价值并不全在于文学史上对四杰功绩的肯定,更在于其中闪现的理性光辉。它告诉我们,人生价值也好,历史功业也好,靠的不是一时的吹捧和贬抑,历史价值和事实真相是无法欺瞒和掩盖的。对四杰的评价是如此,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首诗结合王主簿折枝画,抒写诗人对于“形似”论的意见。他认为,“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和以为写诗只有写得形似才算好诗,都是错误的。他主张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的神韵。诗人举名画家边鸾的鸟雀和赵昌的花卉为例,证明鄢陵王主簿所画的折枝之所以能超越这两位名画家,就在于画面的疏淡和内在的情韵,就在于一点红画包孕无限的春意。诗人所强调的内在神韵和一与无限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趣”。
四、佛偈、禅机、语录中的理趣
慧能佛偈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此间本无物,何使有尘埃?
在历代禅师语录中,也出现许多充满理学趣味的诗偈。如匡悟禅师指出拜佛参禅的要诀是:“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烧燃始到头”;《古尊宿语录》记载圆悟佛果禅师比喻众生拜佛,得道者寡是“白鹭下田千点雪,黄莺上树一枝花”;《五灯会元》记载奉先深禅师说自己对佛学的领悟无人知晓是:“我有一只箭,曾经九磨炼。射时遍十方,落处无人见”;风穴禅师也作类似的比喻:“洞山一句子,落处少人知”。这些禅学机锋,都充满理性的光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