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年前的苏州,3个少年发现了稀世国宝!如今已是苏博镇馆之宝!

 天宇楼33 2018-09-26





40年前的苏州,也就是1978年,3个少年掏鸟蛋,一不小心掏出了稀世国宝!这个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并成为了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当你去苏州博物馆的时候,这个镶嵌着近4万颗珍珠的真珠舍利宝幢,你注意到了没?





底座的每层转角处以不同图案漆雕包角,在座阶上站立着八只跳跃飞舞的银狮子,斜面贴以形象各异的漆雕供养人像。




在木质描金勾栏内是须弥海山,须弥海山通体描金,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云,'四大天王'站立云端,手持各种武器,气势非凡,而站在他们边上的'四天女'则是温柔美丽,婀娜多姿。




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涌柱,上面即为须弥山。一条银丝鎏金串珠九头龙盘绕于海涌柱,传说是龙王的象征,掌管着人间的旱和涝。须弥山上面分别站立着佛教传说中的 '八大护法天神',天神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形态夸张,神态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精贵、精湛、精美

怎一个精字了得


真珠舍利宝幢,宋代文物,高122.6厘米。


宝幢在制作手法上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等十多种特种工艺,并且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多种工艺技术,展示了多个独立的局部构件的轻巧结合,它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




戏剧性的来历


竟然是少年掏鸟蛋发现的


世间罕有的真珠舍利宝幢,现代人发现它的过程也是非常戏剧性。1978年4月的一天,3名少年来到瑞光塔游玩,当他们爬到第三层的时候,他们忽然发现宝塔的塔芯柱里有一个空洞。



当时这三个孩子以为里面会有鸟巢,就钻了进去,结果一无所获。就当准备离开时,忽然发现脚底下有一块活动的长方形石板,废了很大力气把石板翻起来之后,三个孩子傻眼了,下面是个地洞。靠着墙壁破洞那点微弱的光亮,三个孩子发现里面有个很大的黑箱子,就把这个箱子抬了上来,而这个箱子里,就装有了真珠舍利宝幢。



每一部分都是精妙绝伦


宝幢由须弥座、经幢、塔刹3个主要部分组成。木雕、描金、玉雕、穿珠及金银工艺精巧,造诣精深,气势宏伟,华丽辉煌,价值连城。

宝幢的最下端是须弥座,呈八角形,底座有八只神态各异的小银狮子;须弥座通体描绘宝相、缠枝图案,中间束腰,上面描绘着木质描金勾栏,栏杆内雕刻的就是须弥山海,海上盘旋着一条鎏金银丝穿珠九头龙,龙须、龙爪用银丝编织,清晰可见,海面四周八朵祥云冉冉升起。



须弥山由宝山和大海组成。宝山四面环海,边有木质描金勾栏围绕,八根栏柱顶缀银丝串珠如意花,上面各顶一颗水晶球。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云,云端站立八位天神;汹涌的海浪中心托起圆柱,柱上盘绕一条用银丝鎏金串珠的九头龙。宝山四周耸起16座山峦,山峦上站立八尊护法天神。整个须弥山通体描金。





十七尊木雕的神像更见当时制作者的功力,每尊佛像仅高10cm,雕刻难度极大。然而,天王的威武生态、天女的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的嗔怒神情,祖师大德的静穆庄严,均雕刻得出神入化,可谓巧夺天工。





中部经幢为蓝色,八面用不同的文字刻有填金佛名。幢内置一乳青色葫芦小瓶,瓶内藏舍利九颗。



经幢顶上是一金银雕缠枝纹佛龛,龛内一尊泥金木雕祖师像。经幢周围立八柱,上为八角飞椽出戗的金丝宝石华盖,戗角垂挂的璎珞都是用银丝穿缀珍珠、珊瑚、水晶、玛瑙和镏金银丝编织的空心球。



华盖中央以水晶球结刹,球下垂八条银链,与华盖的八角相连,银链上各缀银丝小龙,龙头高昂。



镶嵌了大大小小的珍珠4万颗


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整个真珠舍利宝幢用于装饰的珍珠差不多有4万颗。



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世。



20多人近一年的时间复制


但仍无法达到原件的水平


这座宝幢的重要性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可以从宝幢木函的题铭‘都勾当方允升妻孙氏十娘’得知。

‘勾当’在宋代意思是办事人,‘都’就是总负责的意思。‘都勾当方允升妻孙氏十娘’是指真珠舍利宝幢的制造总办事人叫方允升,他在书写题记时,为了与佛事结缘,把家人的名字也写了上去。制作一尊宝幢竟然还需要总办事人,则从侧面说明了制作真珠舍利宝幢的工艺之复杂,工程量之巨大,需要专人监督负责。



现在我们在苏州博物馆内看到的真珠舍利宝幢是复制品。在1978年下半年,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成立了真珠舍利宝幢复制小组,由20多位老艺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复制完成,但是在一些工艺上仍然无法达到原件的水平,当年的工艺精妙,让现在的工艺大师们都无法企及。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资料来源于苏州博物馆  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