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哥特式到学院派的4分钟绘画史|混乱博物馆

 感慨往事如烟 2018-09-26

毋庸置疑的,西方艺术对全世界的现代艺术都施加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绝不仅仅因为西方文明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在财富上取得的无可匹敌的成就,更因为西方艺术本身具有的深刻魅力——正如西方文明崇尚的理性与思辨,西方的艺术也总是在积极地探索一切可能,在历史上发展出了千变万化的风格流派,而绘画作为最直观也重要的艺术门类,无疑是了解这一切的起点与关键。

限于篇幅,本期节目的将注意力集中于15世纪的哥特式绘画到19世纪的学院派绘画,这是西方绘画史上“风格”与“时代”关系最明确的一段历程。


-文字稿-

在15世纪初,信奉天主教的欧洲仍然流行着单调刻板的哥特艺术。这种绘画为了显示宗教的威严,经常炫耀似的运用昂贵鲜艳的颜料和金粉。但总得来说,当时的画家还很不得法,画中的人物大多因为糟糕的透视和解剖而扭曲了肢体,杂乱无章的景物在视觉上甚至厘不清高低关系。

为了满足雇主们“画得更像”的需求,欧洲南北最富庶的地方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南方的佛罗伦萨,光学催生了透视法,从画面中心发出的单点透视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感觉;解剖学明确了人体结构的走向,这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那里达到第一个高峰。

而在北方,低地的尼德兰地区将“细密画”的传统发展到了极致——画家以惊人的耐心与与毅力将事物的所有细节都展示在画面上,虽然解剖含混、透视模糊、动作单调,但这样巨细靡遗的笔法足以叫任何看画的人叹为观止。

这场革命就是“文艺复兴”,它在15世纪还带着一些中世纪的僵硬和呆滞,但到16世纪就在全欧洲融会贯通起来, 尤其是在威尼斯,威尼斯人特别重视色彩和光影,擅长捕捉物体每个局部在具体光线下的色彩变化,使得画中的人物有了呼之欲出的体量感(提香)西方绘画的写实能力从在此时开始冠绝世界。

巴洛克时代始于17世纪,那时的欧洲贵族普遍积累了空前的财富,提出了更奢华的要求,就这样,绘画技法的持续进步了100年,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在经典题材中,数量众多的人物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展现着激烈的戏剧化动作;在肖像画中,人物姿态自如,仿佛凝固了生活中的某个瞬间;另外,没有主角的绘画也在巴洛克时代大量出现,静物画和风景画都是那个时代新兴的题材,画家掌握了任何角度的透视关系,这在描绘城市的风景画中表现得;教堂中恢弘的天顶画无疑更能展示画家们日益纯属的透视技巧,他们不仅能以假乱真,还能无中生有。

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在18世纪中叶达到了顶峰,洛可可艺术作为巴洛克的变体从凡尔赛向着周围传播:在绘画上,洛可可倾心于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希腊神话里的爱情故事和远东国家的异域风情也是重要的题材,总得来说,人物娇弱而甜美,色彩丰富而粉嫩,弥漫着一股阴柔的气息,与此前雄壮丰满的风格大不相同。

但革命很快席卷了欧洲,英雄气概迅速成为新的艺术风尚,结果出现了两种相当对立的风格。

18世纪中叶兴起的新古典主义的绘画钟情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传奇故事,人物展现出仪式化的优雅姿态,仿佛来自古典的戏剧。(Anton Raphael Mengs、雅克·路易·大卫)后来在安格尔这样极端的画家那里,几百年来的解剖传统都可以让位给“看上去更优雅更美”的传统,人物长着天鹅般盘绕的脖子,两侧的手脚视情况而定大小不一,浑身上下柔滑得好像骨头里不含钙。

稍晚的浪漫主义则热情地拥抱人类内心的激情——这最早表现在风景画中,狂野的异域风光尽显大自然的雄浑壮阔,昭示着人类这个物种空前的雄心。

同时,画家们也用热烈的笔法描绘着英雄的事迹,正在发生的时事自不必说,一度被人遗忘民族神话和民族史诗也成为流行的主题,就连圣经故事也大举脱离了过去几百年的窠臼,充满了新的想象。

然而这两种对立的风格却在各大艺术学院里调和起来——这就是兴盛于整个19世纪的学院派绘画。学院派绘画不仅折衷了优雅理性的形体与张扬饱满的情绪的分歧,还折衷了再现客观现实与表现审美理念的分歧,折衷了勾勒线条与渲染色块的分歧,无论描绘神话故事、民族史诗抑或个人肖像,都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精美。同时在题材上,描绘时政大事的纪实绘画和描绘殖民地风情的东方主义也都是学院绘画的标准题材。

然而就与历史上任何潮流一样,学院绘画在19世纪后半叶达到成熟之后也迅速沦为规矩和窠臼,西方艺术如何打破这种格局,就是另一个精彩灿烂的故事了。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