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 ▏走进刘相社的装裱坊

 沉湘捉月 2018-09-27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书画装裱在艺术圈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机器装裱兴盛乃至逐渐取代手工装裱的当下,郑州刘相社一家仍然坚持着手工装裱,尽管只有三名师傅,却承揽了河南省美协、省书协的多项大展作品的装裱任务。日前,记者走进了他的装裱工作室。


刘相社在装裱作品




深得岳母张玉玲的家传


作为河南省非遗装裱传承人张玉玲的女婿,刘相社深得岳母的家传。提起张玉玲,手工装裱界无人不知,张玉玲曾参与研制中国第一台书画装裱机,1994年6月参加“亚太国际博览会”获银奖。后经进一步改进,于2000年8月参加“香港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获金奖。新书画装裱机的研制成功,对中国书画行业的进步发展功不可没。


就是在这样的“师傅”带领下,从业几十年来,刘相社凭借自己的手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的长期合作装裱师,河南省的大展基本都由其承接装裱。刚刚落幕的中原画风巡展就是由刘相社带领团队装裱。从制糨糊、拖画心、方正画心,再到配料、镶嵌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为了确保装裱品质,工序需一气呵成,所以连夜制作是常事。”刘相社说。


手工装裱工序繁杂


相比机器装裱,手工装裱工序复杂,不宜工厂化。手工装裱分为南派、北派,刘相社的手工装裱基本方法传承于荣宝斋北派,结合南派的优点,加上自己在从业中不断创新的方法,受到业内认可。

    

手工装裱难在何处?最费时间的是“上墙阴干”,在这之前,字画需要托心,然后进行方裁、刺配香料、镶嵌、四裁、转边、粘串、配背、扶活、砑磨、批串、配杆、钉绦圈、包头、上杆等。总的来说,手工装裱分软裱和装框,而软裱工艺最复杂,分托心、托绫、下料、镶画、复背、装杆六大工序,中间又有20多道工序,由此根据书画幅度大小、张幅的不同,分别装裱成条幅、画片、手卷、册页等多种便于张挂和欣赏的形式。


非遗装裱传承人张玉玲在德国讲学


刘相社的独家秘笈


提起手工装裱和机器装裱的区别,刘相社表示要平等看待两种不同的装裱方式,各有优点。机器装裱相对于手工装裱,传统的部分,从黏合剂、制作程序等基本完全改了,从而使装裱变得便捷,节省了时间,所采用的装裱膜比较柔软,装裱出来的作品平整,成本低,有巨大的市场。缺点是无法揭裱,这也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而手工装裱所用的黏合剂是手工糨糊,是可以揭裱的,糨糊制作得好坏,直接影响装裱后书画的保存时间。在制作过程中,遇到潮湿会变形,所以要上墙阴干,随着装裱业的发展,古人就逐渐摸索出了在糨糊中添加“矾”用来防腐。这是古代前辈的智慧,流传下来的精华。刘相社所用的糨糊中还会采用一些食品级添加剂,用来防止霉变。这是他多年来摸索出的独家秘笈。对于装裱的所有程序,刘相社早已谙熟于心。每一次提及,那种自豪成就感都仍旧溢于言表。刘相社说:“手工装裱作品比起机器装裱,精致太多了,感觉也不同,就算用几十年,还可以重新拆解修复,这是机器办不到的。”


“传承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传统手工装裱代代相传是书画装裱的精华部分,如今这一繁琐的手艺渐渐被便捷的机械装裱取代,再加上这一行需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因而学的人越来越少,面临传承无人的境况。


“手工装裱日渐没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门技艺工序复杂,学习耗时长;另一方面,这门技艺的学习需要很强的耐心,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缺乏这种耐心。如果逐渐消逝那将是我们的遗憾”。刘相社认为,文化部门应当重视起来,对在职人员进行指导,办培训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目前我国各级博物馆中有专业的书画装裱人员,他们一般都是国内顶尖的装裱师,但他们负责的只是自己就职的博物馆,手工装裱应该走进大众,因为装裱行业是整个书画行业的,是社会的,不仅仅属于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书画装裱行业,看到这个行业的现状,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