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再论附子之功过是非,如何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18-09-27

附子的气味分析

《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再论附子之功过是非,如何

附子,《本经》记载辛、温、有毒,为下品药,下品药气味俱重,只能用来治病我之所以首先探究附子是为了纠正时弊,现在有新兴的一派中医滥用附子,逢病必用大剂量附子,还自称得仲景心法,更有甚者提出常服四逆汤可以益寿延年,此弊不除不知要坑害多少生命!

下品药在《本经》中写得很清楚,“不可久服”,对于此我们不妨看看历史上的教训。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时间服用火热药保健的时期,在汉以后有很多方士为求长生而炼丹药,所谓丹药就是一些火热性质的矿石药,人一旦吃了火热药就会感觉精神亢奋,做事干劲十足,历代很多皇帝及达官贵人都喜欢这种感觉。凡是长时间服食丹药的人,最后都早早“升天”。

有人说这些皇帝之所以升天是因为长时间的重金属蓄积中毒引起的,其实这些都是西医的观点,中医的理论上没有重金属中毒这一说,中医有自己的解释方法。

中医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会早死是因为火热药过分调动了人体的气,使人体的火气过于亢奋,这些火气发不出来,堆积日久则为火毒,就会生痈疽。

现代药理研究亦发现附子有蓄积性,久服亦会有蓄积中毒。因此很多人吃了附子之类的配方后会在身上生疮,很多人脸上会起青春痘,此为火毒发于体表,如果长时间吃附子,而体表又没有发出来,则火毒就在体内郁积,甚是危险。

按照西医的说法长时间吃附子对肝肾的损害是很大的,我就曾见过多个病人因长时间大量吃附子导致了肝功能损坏。

现代研究发现,长时间吃烘烤食物、烧焦的鱼肉易致癌,用中医的眼光看就是长时间的火毒发不出来而致癌,而烘烤食物的火毒比起附子不知要小多少倍,长时间吃烤焦的食物都可致癌,更何况其火如虎狼之附子乎!

附子为下品药,故所采天地之气俱多,药物气味俱重,而且有毒,故可知此药的偏性非常大,辛则使气向外散,温则行,故附子能使气快速向外运行。药用部位为地下子根,且质地很硬,质重,象地之性,可知其所采地气较天气多,故而单用此药虽能使气快速向外运行,却不至于发表出汗,如此附子与甘味药合用便可辛甘化阳,当然附子用量过大或配伍发表药亦可使气从表外散。

张仲景运用附子,不外乎取附子的辛温之性来温中,或用附子走窜之性来温化水饮或温通经络。温中一般与干姜、甘草等配伍,使其温而不散,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等,温通或温化一般与桂枝、细辛等配伍,增加其温化之力,如桂枝附子汤、真武汤等。

张仲景用附子温中多用生附子,取温化或温通作用则多用炮附子。现在的附子炮制可能与张仲景时代炮制不同,但我个人认为炮制的目的应该没有差异,虽然炮制方法的变革会影响一部分药物功效发挥,但我们不能过分地把用药治疗无效归咎于药物炮制方法的变革。

炮附子是生附子用大量胆巴浸泡,然后漂洗而成。胆巴为一种盐,味苦咸而无气,这种炮制的目的是为了减弱附子的味而尽量不减弱附子的气,故炮附子的味小于生附子,而两者的气相差不大。若用附子温中,则需气味俱用,故用生附子;而附子温通或温化主要用到的是附子的走窜之气,故用炮附子。

关于附子的使用剂量问题,现在似乎有种谁敢用附子的量大谁医术就高的认识,附子用量甚至达到了几百克,这与经典完全违背。关于附子的应用剂量,《本经》记载得很详细:“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即凡是用毒药都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病去后立刻停药。张仲景在运用附子的剂量上就非常讲究,该大则大,该小则小。

药心思缜密,根据病情轻重对不同病采用不同剂量的附子。

在需要用大剂量的附子的方后注中均言“虚弱家及产妇减服之”,因为虚弱家与产妇气血衰少,附子动气必然消耗气血,故而用之需谨慎。我在临床附子用量一般在0.5克到10克不等。

古人言“阳易复而阴难回”,真正需要用附子温阳的病人一般用5克左右,连吃三剂,待七日左右一阳来复均可有明显效果。运用附子是否能有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辨证是否正确,配伍是否得法,并非越大剂量越好。

而且附子温中以“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古人常言“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我们用附子必须要让阳气慢慢地生起来,而不能过用附子将仅剩的气一下子撅了出来,而显现脉象暴出的死象。

当然在遇到极重危症病人,一定要胆大心细,反复谨慎辨证,只要辨证确保正确,可以用大剂量附子,此时往往能收奇功,但绝对不是所有的极重危症都可用附子,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说到这里,我忆起曾诊过一个中风半年的病人,一直神志昏迷,家属邀我出诊,我查其色,黄如土且晦暗,诊其脉,弦而无胃气,脐间动脉偏于极左,足部冲阳脉绝,此为木克土的绝象,时处长夏,生命指征平稳,我很无可奈何地对其家属说好好照顾,明年春天很难熬。

病人家属以为我年幼没有见识,就找他医再诊,该医生便处大剂量附子,病人服用后很快神志开始恢复,家属称其“神医”,但半日后病人就去世

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均用炮附子一枚;

桂枝附子汤用炮附子三枚,虚弱家及产妇减服之;甘草附子汤、附子汤用炮附子两枚;

四逆汤为生附子一枚,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附子汤、白通汤为生附子一枚,顿服;

通脉四逆汤中为生附子大者一枚。通过张仲景用附子的剂量可见其用

了。我不相信这个病人的去世与受凉有关,为此我伤心了很长时间,生民何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如此有医何若无医。此仅为一例误治,我在临床见附子治坏者数不胜数,我对这些病例和他们服药的表现都特别关注,慢慢发现并总结出长时间吃附子的病人脉象和病理有些变化特点,现列举如下。 一般长时间服用大剂量附子的病人病情会有几种走势,而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走势主要与附子的配伍有关,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下面分别详细论述。

第一种,病人长时间服用附子的同时还配伍大剂量的山萸肉、龙骨、牡蛎、磁石等,这种配伍方法使病人的气在加速向外运行的同时堵住了外出的去路,气便会在体内运行加快,服用后很多病人都会出现短时间的兴奋,多表现为感觉身上温暖有力量,愿意活动,吃饭也多,大便也好,往往同时伴随很多痛证都消失。这种情况病家必以为喜,而医生也以为对证了。但我观察这种病人如果继续服用原方,最多只会有三个月到半年的有效,继续服用则会无效,此时如果继续加大药量也可以再有效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不好。

在服药期间只要中途停药,病在一周到一个月左右大都会反复。有很多病人会在持续好转的情况下忽然因一个很小的诱发因素(如同房、服用感冒药、受凉等)而病情急速恶化,然后诸药不效。这种病人的脉象变化大致如下:初服这类药会寸脉变得比较有力,关、尺脉无明显变化;继续服用则寸脉越来越有力,关、尺脉越来越虚;再继续服用就会关、尺脉几乎不见,而寸脉会见如豆大的一个很结实的脉。

若寸脉已变结实而关、尺脉又不见,则此人多表现为古人所描述的恶疮,病人的腹内往往都能摸到瘕积聚的硬疙瘩,“未成可治,脓成则死”。“寸脉下不至关”,张仲景曰“死不治”。

第二种,病人服用大剂量附子的同时配伍麻黄、桂枝、细辛等,未配伍或只是稍佐山萸肉、龙骨、牡蛎等,这种配伍可加速病人的气向外耗,病人往往服用后会出现排寒气的反应,或是身体某个原先很凉的地方有发热的表现。此时病者以为喜,医者亦不能察。

然后继续服用,效果会越来越差,而且永远有排不完的寒气,久服之后愈加难治。这种病人的脉象变化大致如下:刚开始服用的时候寸脉会变得比较大,关、尺脉无明显变化;继续服用则关、尺脉亦逐渐散大;

再继续服用会见关、尺脉极其散大,甚至脉象出现如同一层皮革一样的革脉,而寸脉不见。寸脉已经不见,关、尺脉特别散大往往亦可见于长时间服用激素的病人。

这种病人最后多会器官衰竭,用再大剂量的附子也没有效果。

还有一种,病人服用附子配伍大剂量的干姜、甘草、人参、黄芪等,病人初服多会产生吐痰、吐血、气冲病灶等“排病”反应,也有的没有,之后就感觉自己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肥胖病人会很快瘦下来。

他们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性欲亢奋,但医生往往让他们必须禁欲,否则前功尽弃。如果他们不遵医嘱,同房之后会特别虚弱。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些药差不多都是古代金枪不倒丹与大力丸的成分,让病人吃着春药却不让同房,简直是心理与身体的双重折磨。

这些人最后都会通过宗教来寻找慰藉以缓解心理问题。病人的脉象变化是刚开始服用这些药尺脉会变大、变紧,同时病人会表现出亢奋;继续服用尺脉会越来越紧,最后会在尺脉结成一个硬疙瘩。有很多病人乍一摸脉以为摸不到,但仔细摸,却发现尺脉按到骨后会摸到一个很硬的结,如果关脉与寸脉一点都摸不到了,病人表现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等,便是“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张仲景曰“死不治”。

总之,以我现在的观点,只要吃上附子就舒服,停了附子就反复的病人,均非真正的用附子指征。我们临床一定要谨记,附子为下品毒药,应用一定要谨慎,只有在需要时才用,而且中病即止,只要阳气来复,不可再服,千万不能将附子同西医的激素一样滥用。

本文摘自《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再论附子之功过是非,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