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舌头竟可以识别体质!中医治病养生的核心秘诀都在里边了

 学到老图书馆nd 2018-09-27

我前些日子,到义乌给企业家讲课,然后,过了大约三个月吧,收到一个微信,是当地接待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他说:“罗老师,我吃您的秘方,头发长出来了!”我努力搜寻记忆,实在想不起曾经有谁问我头发问题的,于是就问他:“什么情况?我告诉您什么秘方了?”他回答:“我是义乌聚成的,然后您那天讲完课出来溜达,我在那个街口遇到您了,您告诉我的秘方是六味地黄丸!”我看罢乐不可支,六味地黄丸哪里是秘方啊?中国任何一个药店都有的。

这个小伙子我也想起来了,是我当天讲好课,晚上走出酒店散步,在路口遇到两个小伙子,都是接待单位的,他们也刚刚吃过饭,于是在路边就请教我身体问题,我看了一个小伙子的舌头,说他是阴虚体质,建议他可以适当服用六味地黄丸,他说他脱发已经开始见顶了,我说我只针对体质分析,先调好体质再说。结果,就发生了前面的那一幕,我收到微信,他说我告诉他的“秘方”让他头发已经长出来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体质呢?在中医古代典籍《黄帝内经》里,古人就曾经试图将人分成各种类型,这些类型,应该说就是某种身体的状态,这些状态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内经》的分法是“木形人”、“土形人”等等的。

其实这就是体质学说的早期形态。现在,我们发现,人的这些状态,也可以和中医的辩证体系结合,当人们身体内部失调的时候,会按照中医辩证体系中的某些坐标去发展,比如,会出现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痰湿、气郁等等情况,这些情况,有的是变化很快的,可是相当比例的人,是变化缓慢,在一定的时间内,呈稳定状态。比如,一个人气虚,这种情况可能并非暂时出现的,而是出现了很长时间的,而且还要持续很久。

于是,很多学者,比如著名的王琦教授,提出按照这种方式来划分体质。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体质,原因很多,我想第一个原因是遗传,比如父母体质不好,正气不足,导致孩子生下来禀赋不足,气虚,这样的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

其次是生活习惯导致的,比如经常熬夜,酷爱辛辣食物,长此以往,慢慢导致阴虚。比如每天肥甘厚味,慢慢出现脾胃运化无力,出现了痰湿体质(或者是痰热体质)。

还有就是某种疾病导致的,比如外感热邪,伤阴耗津,导致的阴虚,比如过用寒凉之药,导致的阳虚等等。

这些体质,划分起来,大约有如下一些: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瘀血体质、水湿体质(或者痰湿体质)、痰热体质、气郁体质,有的学者加入了禀异质(就是容易过敏的一群人,可是我觉得这种过敏状态可能是其他体质的结果,所以我不大讲禀异体质),除此之外,就是平和质,就是正常人的体质。

这些体质,是身体内部的失调,一般内科疾病,都与此相关。而很多外科疾病,也有内科疾病做基础,才感召外邪。比如,阳虚体质的人,更容易感受寒邪。

这个体质理论,对我来说,无比重要。

说实话,我的中医水平,没有那么高,我觉得我日常帮助大家分析的,就是中医体质而已。

分析体质,调理体质的过程,就在进行一场中医的辩证分析,辩证论治。

我觉得,如果您把体质调整过来,您的身体自己就有了恢复的机会。

所以体质学说,是一种基本的辩证学说,很适合养生,适合治疗未病。我们可以有更高层次的辩证,但是不应舍弃基础的内容。而现在很多人,容易忽略基础,去攀登高峰。我现在总是觉得,能把基础做好,就不错了。

所以我很重视体质学说,甚至我每天用的,大部分是这个体系。我试用阴虚体质举例。

阴虚体质的人,往往眼睛干涩、口干喜欢冷饮,手脚心热,心烦,骨蒸潮热,腰膝酸软,睡觉盗汗,眩晕,耳鸣,脱发。脉搏细数,舌质红,苔薄或者无苔。

所谓阴虚,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体内的主“静”、“润”的物质不足,主要是体液类的滋养类的物质不足导致的一种状态。

我在遇到大家咨询我身体问题的时候,我往往不看西医的诊断,尽量忘记西医的分析,而是只考虑中医的体质。

比如,山东有位兄弟的母亲,眩晕了很多年(记得是有十年以上了),到处求医,据说连西医的神经内科的院士都看了,可是并没有找到病因,因此也无从治疗。老人的儿子是个大孝子,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老师找到我,我帮助分析,见到她舌质鲜红,我认为是阴虚,于是开了一个滋阴的食疗的方子,将生地、麦冬等和猪脊骨煲汤,结果,喝了二十天,眩晕的症状消失了,老人全家非常高兴。

其实,这个眩晕,只是中医阴虚体质的一个症状而已,可是,如果把这个症状当做“病”去研究,则容易忘记了它的根本,从而无解。

再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我可能讲过:一个小伙子,几天熬夜后,出现后脑部疼痛,白天晚上都难以忍受,疼得甚至无法入睡,于是去医院急诊,急诊医生给开了布洛芬胶囊,对他说,服用后可以挺三四个小时。服用后,果然暂时不痛,但是几个小时后,疼痛依旧,他用了两天,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于是看西医内科。

西医内科医生很仔细,对他分析,说血压高的人,会脑部疼痛,她见过肾炎患者血压高,头痛,自己却不知道是肾病的。于是量血压,一量,果然血压高,于是找到病因,给他开了降压药,并告诉他,降压药,一吃就要一辈子坚持,不能轻易停药。这小伙子吃了几天,后来一想,我才三十几岁,能吃一辈子药吗?怎么办呢?后来遇到我,咨询,我看他舌头鲜红,舌苔几乎没有,判断这是阴虚体质,于是建议他服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效果是,这个小伙子用了几天,头痛从此消失。

我的分析是:血压高,只是阴虚体质导致的一个结果而已,肝阳上亢,滋阴改变体质,则结果消失。

大家会问我:原来,高血压吃六味地黄丸就会痊愈吗?

我再说一遍,高血压只是西医检测到的一个结果,中医的各种体质,都会导致这个结果,比如,甚至阳虚也会高血压,瘀血会有高血压,痰湿会高血压,阴虚会高血压等等(这里从一个侧面阐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特点,究竟是怎么回事。正因为中医能从体质角度区分同患西医某种疾病的不同患者,才能真正探到病根和进行根治,西医理论框架达不到这个层次,因此一种病所有患者都用类似的药物,反而终身服药没法治愈。----医易同修公众号.无事闲人)。

那么,中医这么复杂吗,西医的每个内科病,中医都会有七八个来对应?

其实,中医相对简单。因为,西医比如有一万个内科疾病,每个疾病,中医都会按照这七八个类型去分析。所以中医的思路相对简单些。

我特别反对中西医打架,我觉得这都是有很多人找个发泄平台而已,在我的朋友中,西医朋友很多,我们经常交流,我觉得真正的西医,会觉得患者的身体第一。如果能够有对患者好的思路,一定会去接受的。在西医内科领域,如果与中医体质学说携手,会极大提升患者的康复比率的。

所以,坦诚地讲,我平时遇到问我问题的朋友们,我并没有本事给大家去治病,我只是帮助大家分析体质,然后给出建议,比如各种食疗的方法,让大家调整体质而已。而结果是,我遇到的相当比例的朋友,调整体质以后,居然发现自己的“病”消失或者变轻了。有些暂时性的体质,身体会因此被改变过来的,而有些体质比较顽固的,身体也会得到改善的。

我觉得,西医中的各种内科疾病,绝大多数,都可以按照这几种体质去分析,在改善体质后,往往西医的疾病,身体自己会调整的。有的简单的内科疾病,会被自己的身体调整过来的。

当然,也有很多复杂的疾病,用这样的思路效果不佳,这是医学需要继续研究的部分,在生命面前,我们确实有很多路要走。

可是,我觉得我们普通老百姓遇到的一些简单的问题,用这个思路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我这几年,一直在推广这样的方法,希望我们老百姓自己可以在一些简单的疾病面前,保护自己和家人。

而在体质的识别过程中,我的主要武器,是舌诊,对于症状的询问,也都是在舌诊之后的验证。我的经验是:因为舌诊比较直观,所以把舌诊学习好,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体质,帮助自己调整。

其实,我觉得,辩证是最主要的,分析清楚了体质,接下来就好做的,只要大方向不错,用中医的各种方法都可以调理,我们有很多方剂可以使用,甚至仅仅用食物,用食疗的方法,用一些药食同源之品,都可以解决问题,因为您大方向没有错误。

如果没有这些知识,随意用中医的方剂或者保健品,则很可能用错,甚至用反。

所以,我一直在做一个努力,就是把中医的舌诊,和中医体质学说相结合,把每个体质的舌诊特征,介绍给大家,大家掌握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分析自己的身体。

舌诊的研究,远远没有达到顶峰,我们距离了解生命的真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的下一步计划,是做一个收集舌诊数据的平台,有身体问题的朋友,可以来让我们分析舌像,确定体质,然后在调理体质之后,再分析舌像,看看身体的恢复,与舌像的对应关系,也用具体量表来记录,我们对于体质的干预,效果究竟如何。这是一个细致的过程,希望能对未来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现在我写的这本《图解舌诊——伸伸舌头百病消》,也是为此而做的努力,我希望,人人都能懂些舌诊知识,都能随时观察自己的舌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选自:罗大伦的新浪博客)

【小编絮语】本文生动揭示了西医眼里的疑难病在中医眼里怎样一一化解的。例如文中身在山东的老母亲,眩晕症找西医多少年都看不好,换成中医角度一分析,一个阴虚针对性的纠正,就解决了!

这就类似疾病像珠穆朗玛峰,西医是从喜马拉雅山的西面山坡向上攀登,悬崖峭壁、无路可走,而中医是从东面山坡攀登,因为路径不同(所用理论框架与西医完全不同),所以中医可能轻而易举就登上山峰(治愈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某些心律失常等等西医认为目前无法治愈、只能终生服药的疾病,换成中医的辨证调理,也是完全可以好转、痊愈的!

那么,我们平时生活中也学习一下舌诊的基本知识,对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观察治疗调理效果等等,都是极其宝贵有帮助的。

而据小编了解,颇有一些临床一线的中医大夫,尤其有实力但名气不那么大的明医,在患者远在千里之外,通过问诊病情、观察舌相照片,就能对身体体质情况判断个八九不离十,甚至远程就给重病病号调理好了,这也就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这个事儿在中医医生中间也有争论,有很多大夫说只有当面就诊才好看病,而另一些擅长远程接诊患者的大夫说,不敢远程会诊的都是“没有金刚钻”,功夫还不够的缘故。)

还有大夫认为,“望闻问切”,练好前三项,诊断基本成立,最后的切脉作为核实印证辨证判断的补充就好,有脉象更好,没有也不特别影响诊治。那这部分大夫往往是熟读伤寒论的,而且对舌诊的功夫练到了很高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