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痞满辨治

 柴桂苓 2018-09-27
痞满一词始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则生满”;《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伤寒论》则明确提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现代则认为痞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心下痞塞,胃脘部或两胁肋甚至满腹满闷,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一组症候,严重亦可出现脘腹胀满,腹形如鼓,腹皮绷急之状,病人非常痛苦。因其无明显阳性体征,只是病人自觉症状,往往被临床医生所忽视,但因痞满而影响饮食摄入,影响身心健康,病人自我感觉痛苦,影响生活质量。
1病因病机
在临床中,病人出现痞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误下伤中
伤寒邪在肌表,医者反攻其里,以致误下伤中,邪气乘虚结于心下,而成痞满。此种病因《伤寒论》亦明确指出:“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病也。”此外,也有伤寒之邪,由表及里,入于胸中,胃口,而为痞满。

2)饮食阻滞
由于过饮过食,或大量食入生冷之品,损伤中阳,影响脾胃的纳、化、升、降,从而出现胃脘部痞满不舒,饮食难进。《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谓:“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也有“膏粱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3)痰气阻塞
多由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痰气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胀满,痰气上逆于胸中清旷之地,而为痞满。

4)七情失和
情志不遂,常致气机逆乱,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气机逆乱,致脾运失健则出现两胁肋胀满不舒(此种一般与饮食进入关系不大,但过食亦可使两胁肋胀满加重)。


5)脾胃虚弱
平素脾胃不健中气久虚,病人在病中过用寒冷克伐之品,重耗脾胃之气,或大病后胃气未复,导致胃纳呆钝,脾运失健,出现痞满之征。总之,痞满虽有误下伤中,饮食阻滞,痰气阻塞,七情失和,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所致。但其病位皆在于脾胃,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还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联,如饮食不节,既损伤脾胃,反过来脾胃不健,又易为饮食所伤。肥甘厚味,既酿湿生热,而湿热内聚既为痰浊之源,又最能阻滞气机的流通等。


2辨证诊治及理法方药
关于痞满的分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止一端。《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在加温补不可。此而错用,多致误人。临床中针对痞满病人的不同表现及伴症,辨为寒、热、虚、实、滞五个类型。
①寒证:以胃脘部连及腹部胀满不适,无疼痛,同时伴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淡不渴,喜热怕凉,此种为胃肠功能衰弱所致,治疗振奋胃肠功能为主,即温中祛寒,方以理中四逆辈。此法遵从《金匮要略》之:“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胁疼痛……当以温药服之。”使用药物如干姜、附子、白术、人参等,加砂仁、木香、草豆蔻等,辛温行气之品,效果显著。

②热证:此种多热中夹湿,湿中带热,若以热为主,病人除见胀满外,多有口干喜凉,脉洪大有力,多食易饥,法以清热泻火,处方上重用石膏,量可40~60g不等,根据病人体质,临床酌用,佐以黄连、栀子、木香、陈皮、大黄等清热泻火之品,可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在此特别声明勿使用消食行气之品,否则越吃越重。若以湿为主则除有胀满外,多伴大便酸臭,粘滞不爽,舌苔黄腻,小便黄浊,法以清热,燥湿,行气,如中满分消丸等。药用厚朴、黄芩、清半夏、枳实、泽泻、干姜、茯苓、白术、猪苓、车前子、栀子等。

③实证:生活中较常见,但临床就诊的不多,多由病人进食过量,导致消化不良而形成胀满,一般都有嗳出伤食的气味,或兼有呕吐腹泻,一般以调胃承气汤加消食药即可。如枳实、厚朴、大黄、木香、焦四仙等使肠道通畅,随粪便的排泄,饮食物下行即可达到胀除满消之功。

④虚证:临床常见,但一般容易被忽视,因常于其他疾病伴行,所以临床上应分辨是否以胀满为主症,这样的病人症状一般在胃肠功能衰弱的情况下出现的,病人腹部外形也胀满膨大,腹皮绷急,且胀感难忍,有的病人感觉取针放气才能痛快,自觉饥饿,但不敢进食,自觉哪怕多进一口,都觉得胀满难忍,从而形成畏食,且脉象极细弱,虚不任按,大多发病缓慢,即可考虑本型,法以温补脾胃佐养肝气,药如白术、陈皮、干姜、肉桂、吴茱萸、木瓜、佛手、茯苓等。本型中养肝气由为重要,加入木瓜、佛手等收效甚好。

⑤滞证:临床多见于情志不遂的病人,往往有明显的病因,情志不调出现两胁肋胀满,偶有胀痛,但以胀为主证,伴脉弦大有力,法以疏肝理气消胀,方以柴胡疏肝散及金铃子散合半夏泻心汤化裁,如柴胡、枳壳、陈皮、香附、延胡索、川楝子、香橼、佛手、清半夏、黄芩等即有较好的效果。


病案
朱某,男,46岁,2010年4月6日初诊,病人自觉胃脘部胀满阵作3年余,由多食后发生,每次发作到医院就诊,服吗叮啉等药品,偶有效果,而后经常复发,此次于饮酒后又出现诸症且较重,曾到其他医院就诊,前方给与泻下消食之品,效不可,遂就诊。症见:胃脘部胀满难忍,连及两胁肋及下腹,大便粘滞酸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查体神清,语明,面色红,两肺呼吸音清,腹膨大,腹皮绷急,叩诊成鼓音,考虑痞满之热证且热中夹湿,辨为湿热中阻,法以清热燥湿理气消胀,处方:厚朴15g,黄芩15g,清半夏15g,黄连15g,木香10g,枳实15g,猪苓20g,茯苓20g,栀子10g,车前子30g,干姜6g,炙甘草10g
。3剂。2诊:服中药泻酸臭样便数次,排气畅快,胀满消失。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上方改厚朴15g,继服10剂。3诊:无胀满,舌质红,苔薄白,脉沉,考虑湿热已去,临床痊愈。随访半年,偶有饮食不节或酒后也再未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