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内经》《伤寒论》谈胃痞中医辨治规律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9-08

从《内经》《伤寒论》谈胃痞中医辨治规律

发布时间:2013-06-24 来源: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胃痞是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以上腹部满闷为主要表现。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对本病的认识亦日趋全面。现就古医籍对胃痞的论述,作一归纳。

  1 病名

    胃痞(痞满)之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满、否塞、否膈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景岳全书》中以“痞满”之名立专篇,自此痞满的病名趋于一致。症状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类证鉴别方面,《丹溪心法·痞》把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认为二者相类似而痞满轻,胀满重,所言“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较为中肯。

  2 病因病机

    《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填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曰:“脏寒生满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脾不能行气于脾胃,结而不散,则为痞。”指出本病的 病因病机涉及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邪为患、脾胃虚弱等方面,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脾胃。张仲景对痞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具体,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亦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指出痞满的发生与食滞中阻有关,是由于暴饮暴食,恣食生冷,食谷不化,阻滞胃脘,痞塞不通所致。《兰室秘藏》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认为痞满的生成是由于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所致。《景岳全书·痞满》有:“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认为痞满的生成是由于七情失和所致。《诸病源候论·否噎病》曰:“夫八否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而风邪外入,与卫气恚气积,或坠堕内损所致。其病,腹内气结胀满,时时壮热是也。其名有八,故云八否。”,提出引起痞满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不外乎营卫不和,阴阳隔绝,气血壅塞,升降失常[2]。金代李东垣倡脾胃内伤之说,其所论脾胃病的致病原因,如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喜怒忧恐皆与本病有关。《丹溪心法·痞》中认为:“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强调本病病位在脾胃。明清医家在汇集前贤论述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补充,如李中梓《证治汇补·痞满》认为:“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分消上下,与湿同治。”提出以感受湿热之邪,阻滞中焦为发病机理的观点。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所论痞满的病因病机有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气侵犯、表邪内陷、湿热所侵、情志不和、痰气搏结以及脾胃内伤等方面,所涉及的脏腑有肝、脾、胃等。并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体质在发病中的影响。

  3  辨证论治

  3.1  辨治胃痞,首分虚实 

  《景岳全书·杂证谟·痞满》云:“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认为对胃痞的辨治应分虚痞与实痞两大症型论治。《张氏医通·诸气门上》谓:“肥人心下痞闷,内有湿痰也”,“瘦人心下痞,乃郁热在中焦”,“老人、虚人则多脾胃虚弱,转运不及。”认为可根据人体体质类型辨其虚实。

  3.2 治实痞,重在疏理兼扶脾 

  《景岳全书·杂证谟·痞满》云:“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实痞主要因痰气壅塞、饮食阻滞、七情失和等所致,其病机虽以邪实为主,但临床所见实痞者除实证之外,还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受损现象,只是虚损较轻,尚未达到脾胃虚弱的程度,所以治疗实痞除以疏理气机,化痰消积,疏肝除痞为主外,还要适当加用顾护脾胃之品。如《千金方·脾脏方》之槟榔散用槟榔、厚朴、吴茱萸、陈皮、神曲、麦芽等理气化积散寒为主,加党参、白术、茯苓以扶脾,以防克伐太过,反伤中土。

  3.3 治虚痞,补益脾胃兼疏导 

  《景岳全书·杂证谟·痞满》云:“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虚寒之痞,治宜温补,使脾胃气强,则痞开而饮食自进,元气自复矣”。《医学正传》云:“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闷,宜升胃气”。虚痞者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病机特点是脾胃虚弱,因此治疗虚痞当补益脾胃为先。《脾胃论·痞满》中云:“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心下痞闷,枳实、橘皮各一两,白术二两。”其中所采用的枳实就是用以疏导。

  3.4 虚实夹杂,消补兼施,苦降辛开 

  胃痞虽有虚实寒热之别,但在病变过程中,因寒热虚实可相互转化,故可出现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等复杂证型。治疗此类证型,首推仲景伤寒方诸泻心汤,如《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对寒热互结,脾胃不和,气机壅滞之痞满,用方之中既有清热祛湿的黄连、黄芩,又有温补脾胃的干姜、党参、大枣、炙甘草等,以寒热并用,消补兼施为特点。《兰室秘藏》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以及《内外伤辨惑论》的枳术丸,均是效法仲景,以消补兼施,苦降辛开合用以治疗痞满的良方。
   
  前人有关胃痞证候、病因病机、辨治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为后世进一步研究本病奠定了基础。但因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前人的认识亦不乏缺陷之处。如前人因受《伤寒论》的影响较深,在脾胃虚弱方面多认为阳气不足,而忽视了阴津不足,在补益脾胃治胃痞时很少提到养脾胃之阴的治法。此外,前人从血瘀论治胃痞的论述亦很少,从现代微观辨证的方法去分析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黏膜非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当属于中医学的血瘀证,用活血祛瘀法治疗既可改善痞满症侯,也可逆转癌前病变。因此,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对胃痞的辨证论治亦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治疗胃痞的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